第05章 谈记忆



  脑就像地球。里面可以走路,可以坐车、可以乘磁浮列车、子弹火车,还可以上轮船、搭飞机。但是有些人的脑里只见几条大路,中间虽也有些连接的小径,却因为久不走而成为荒烟蔓草。

  路是人走出来的,脑是人用出来的。那10的14次方个“神经元”,足够你用三辈子。不怕你狠狠地用,发挥最大的脑力;只怕你不用,变得“大脑简单”。绞了许多脑汁,又看了许多脑的医学专书之后,写成下面这十篇最基础的记忆方法。希望你读了之后,最起码像我一样——看来还挺聪明!

  ◎浸润法——如果你长了奇怪的脑袋

  浸润法基本上是自然发生的,如同“孟母三迁”,讲究学习环境。但是如果能加一点“有意”的力量,效果会更好。

  我把“读”进去,变成“看”进去;把“强记”改为“潜移”。居然大部分的重点,渐渐自然植入脑海。

  ※·※·※·※·※·※

  相信你一定早听说,我小时候功课不怎么好,尤其高中,因为高二休学,下一年改教材,使我跟不上。又因为参加许多社团活动,不是编校刊,就是搞社团。还四处参加比赛,总请假。所以年年都两科不及格,幸亏老师高抬贵手,才没留级。甚至一直到毕业前两个月,我参加模拟考,都从来没上过榜。

  但是我居然用最后两个月,进入第一志愿——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这么神,我的答案是:因为我用了特殊的读书方法,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那特殊的方法之一,就是“浸润法”。

  我们常说一个人在某方面“浸润”或“浸淫”很深。又说某人是“家学渊源”,受到“潜移默化”。这些不同形容词,讲的都是“在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习”。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哥哥小时候,我在家里的Et常用品上,都贴字条,写着“门”、“窗”、“桌”、“椅”、“冰箱”、“电话”、“电灯”——因为他才两岁,我只是贴,并不教他念。

  但是,隔不久,我把那些字条揭下来,一张张问你哥哥,他居然立刻说出是什么。

  这就是“浸润法”的效果。

  “浸润法’’基本上是自然发生的,如同“孟母三迁”,讲究学习环境,但是如果能加一点“有意”的力量,效果会更好。

  我就曾经在刚来美国的时候作实验,每天坐巴士上下学途中,一路盯着路边的招牌看,那时候我的英文烂透了,几乎处处是生字,我先不查字典,看橱窗里的东西,猜它招牌上的字。隔一阵,还不懂,就查字典。

  上午查,可能中午就忘了,可是跟着坐巴士又看到,死命想,想不起来,又回来查字典,写在纸条上放进口袋,再记不起的时候,就拿出来瞄一眼。

  看一次、两次,加上每天上下学一路看。居然没多久,自自然然地背了两百多个生字。一直到今天,我都记得当时最不会记的是礼服店招牌上的TUXED0,而且眼前浮现那家礼服店门口的样子。我发现用这种“浸润法”学到的东西,因为跟生活结合,所以特别记得牢。

  你哥哥十八岁时跟着我到大陆旅行一个多月,学会了简体字,也是靠这方法。因为我一路指着路边的招牌问他:“这是什么字?”

  一次两次三次,你想想,烦不烦?

  对!烦!问题是:愈烦印象愈深刻。

  刚才我提到总不记得的TUXED0这个字。你可能觉得奇怪,想我为什么连只有六个字母的字都记不住。

  没错!因为我笨!也可能因为我脑袋长得不一样。你要知道有些人天生会“读书”,但不会“用书”;又有些人很聪明、很机灵,却不会读书。

  你千万别认为那些不会背单字、不会应付考试的人就笨,他们也可能因为脑袋长得不一样。如果他们像我一样,早早认识自己的弱点,找出解决的方法,打开属于自己的那扇门,就可能一下子突破,甚至比书呆子强十倍。

  我很早就发现自己脑袋有“死角”,许多简单东西,硬是记不住。

  于是好像打仗,发现敌人守得太好,我久攻不下,就立刻改变战略,由“攻坚”,改为“包围”。

  无论念历史、地理、英文或国文,只要碰上我不容易记的东西,我就“跳过”。但在跳过之前,会把那记不住的重点或单字写在课本或参考书的最边上。

  正因为在最边上,每次翻书,我的眼睛都会掠过。而且当我读后面几章的时候,一定先快速地把前面几章很快地翻一下,使那些“重点”一次又一次跳进眼睛。

  也可以说,我把“读”进去,变成“看”进去;把“强记”改为“潜移”。居然大部分的重点,渐渐自然植入脑海,后来反比那些死记的同学背得牢。为什么?

  因为那就像我看街边的招牌,不断闪过、不断闪过,仿佛在底片上“重复曝光”,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

  ◎悬念法----因为记得,所以拥有

  我的记忆一点也不比别人好,我之所以能把以前念得,像是《岳阳楼记》、《桃花源记》,至今倒背如流,都因为我用了一种特殊的记忆方法——悬念法。

  所以如果你想牢记一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重视它,念着它。你会发觉,只要轻轻地悬在心中,就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所以我建议你,用“悬念法”。先去重视你学到的东西,再常常想它念它,使它扎根在你“长期记忆”的仓库,让你拥有一生。

  ※·※·※·※·※·※

  今天晚餐的时候,我夹起一块火腿问你:

  “《论语》《述而》篇里孔子跟干肉有关的句子是什么?”你想了半天,答不上来。直到我说“自行束惰。”,你才接“以上”,却又想不起下一句——“余未尝无诲焉。”

  接着我问你:“有教,下面两个字是什么?”你也想了好几秒,才答出“无类”。

  我又问你,孔子说:“举一隅,不’怎么样?”

  你耸耸肩说:“好像是想到另外三个桌角。”

  然后当我怨你怎么不久前教的东西,却忘得差不多的时候,你还不服气地讲你功课那么多,要想的事那么多,当然很容易忘,又瞪我一眼,说:“爹地是怪胎,记性好,所以会背那么多东西。”你错了!我的记忆一点也不比别人好,我之所以能把以前念的,像是《岳阳楼记》、《桃花源记》,至今倒背如流,都因为我用了一种特殊的记忆方法——悬念法。

  其实每个人都会悬念。譬如有个同学对你说三个月后的今天要请你去他家玩。如果你跟他不是深交,对他家又不好奇,很可能三个月后,除非他再提醒你,你早忘了那个约。

  但是相对的,如果美国总统说他三个月后的今天,甄谙你士白宫倘客.你就绡不会忘。

  为什么?

  因为重视他,把那邀约看作大事。在下面三个月当中,天天念着,当然不会忘。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今天读了一个月之后要考的东西,就算这一个月当中,你再也没机会复习,恐怕到考试,顶多只忘了三分之一。

  相反的,考完才两个礼拜,你却可能忘掉一大半。

  为什么?

  因为考试过了,你放松了,不再悬念。

  人的脑很奇妙,你不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且如果第二天早上有重要的事,就算睡得极熟,不等闹钟响,也可能自己醒来,表示梦中还悬念着。所以如果你想牢记一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重视它,念着它。你会发觉,只要轻轻地悬在心中,就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譬如我今天教你的中文,你现在记住了,明天八成忘记,但是今天晚上用,用力想,还可能想起来。

  你就在晚上想想,把它想起来。

  明天你再回想,就不会太因难了。

  进一步,如果明天你晚上想,想起来了。后天晚上则可能轻轻松松就想得起。又因为复习了许多次,记得比较结实了,就算接下来一个礼拜没有复习,到我考你的时候,也可能答得上来。”

  据研究,我们作“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是在大脑不一样的地方。多半的东西,都放在短期记忆里。譬如你要打电话给某商店,翻电话本,找到那号码,记住了,接着拨电话、讲电话,电话还没放下,已经把号码忘了。算来那“短期记忆”不过几分钟。

  又譬如我们出去旅行,每个旅馆的房号都不同,你到一家,记一家,而且住在那旅馆的几天,都记得,从不会走错房间。

  妙的是,你才到下一站的旅馆,有了新的房间号码,如果接着有人问你:“上一家旅馆房号是多少?”

  你已答不上了。

  算起来,那房号的记忆可能只维持三天。

  由此可知,当你要学很多东西的时候,确实可能记了新的,忘了旧的。问题是,如果你学到的每样东西,都只放在脑子里的“短期寄存仓库”,你的学问可能丰富吗?那好比赚多少,花多少的人,是不可能有积蓄的。

  我大学时代有位很平凡的教授,他留学日本,只会把日本教授教他的,照样搬来教我们。但他讲过一句话.我一辈子不会忘。

  他说:“今天我说出来,写在黑板上,你们记住了,就成为你的东西,不再是我或我日本教授专有的,没有人能抢得走。”

  想想,这世上哪样财宝别人夺不走?那些都是“身外之物”,被抢去,你就没了。只有学到的知识,存在脑海中,是你能真正保有的。

  所以我建议你,用“悬念法”。先去重视你学到的东西,再常常想它念它,使它扎根在你“长期记忆”的仓库,让你拥有一生。

  ◎延伸法——勾出你的美梦

  悬念法,悬的是重点,有时候甚至只有两个字,或一个画面。

  悬念法要由繁入简,而且愈简愈好,如同那电视广告,慢慢缩短.由一分钟到三十秒,到十五秒。十秒,最后只剩一个画面,连一秒都不用,就可以看清楚。

  这种方法经过训练,可以使你回忆和联想的速度加倍,好像网际网路。延伸到不同的地方。

  ※·※·※·※·※·※

  大约在我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来了位摄影家,他先在客厅支好三脚架和灯光,又把我的小藤椅放在纸门前面,再叫我穿上皮鞋和花衬衫,坐在椅子上。

  灯光从两边射来,好亮。只记得摄影家要我身子向前倾,又教我把两双手握在一起,然后咔嚓、咔嚓,照了好多张。

  五十多年过去,我一直记得这一幕,你猜,为什么我能记得这么清晰?

  因为照片!

  大概你爷爷奶奶很欣赏那天拍的效果,没过多久就把照片放大挂在客厅里,后来虽然进了相簿,我还总是翻到。

  也因为每隔一阵,我就看到那照片一眼,产生提醒的效果,自然而然让我想到四岁时照相的情景,甚至能想起摄影师怎么拉着我的小手,将手指交叉在一起的细节。

  你不是也有这样的经验吗?记得上礼拜有一天,我问你记不记得第一次到迪士尼乐园,离开的那天,你耍赖,不愿回家。

  你说记得,因为录影带上拍到。

  你甚至记得两岁之前住在湾边的家,有黄色的沙发。而当妈妈问你为什么能记得时,你也说因为看录影带,可以模模糊糊地想起来。妈妈又问你,如要没录影带,可不可能想起带,可不可能想起,你则摇摇头。

  现在就进入我要谈的主题。

  上次我对你说,要用悬念的方法,不断回想,复习,使学到的东西能牢记不忘。问题,如果每次都把旧东西“整个”想一遍,就算你选择的东西不多,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复习经年累月积下的功课。

  这时候,你就要懂得提纲挈领,也不可以说用“悬念”;但是只能悬念一点点,要“以小搏大”,好像提起一个挂钩,就拿起整件大衣。

  这么说,你可能还不懂,让我举两则最常见的例子——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电视广告能长达一分钟,演出很精彩的故事?

  但是广告费太贵,那一分钟的广告很可能不久之后缩短为三十秒。许多画面被缩短了,但是你还能了解整个剧情。

  又隔一阵,那广告又“减半”,缩成十五秒,甚至十秒,只跳出一些重点画面。对于从没看过“完整版”的观众,根本不知演什么。但是对你不一样,你居然还能用那十秒钟,回溯整个故事。

  再过一段时间,电视广告也没有了。

  有一天,你在报纸上看到一张照片,是“那电视广告”中的一个镜头。

  天哪!居然就那么一张照片,也能令你想起整个广告。

  那张照片就像是一个钩子,勾出了整件大衣、整个故事、整个事件。

  再举个例子——

  早上醒来,你记得前一夜的梦,如果不写下来,可能才刷牙,已经把梦忘了,只记得自己作了梦,怎么都想不起来内容。

  可是如果你在床头摆了纸笑,一醒,就记下梦境,甚至只写几个字,譬如你梦见回到以前上的小学,就只写“小学”两个字。

  恐怕一直到晚上,只要你静下心,拿起那张纸条,看到上面写的“小学”,就能一点一点记起昨夜的梦,而且愈想愈多,把整个梦的细节都想起来。

  那“小学”两个字,是什么?

  是钩子,勾出你整个梦境。

  由此可知,“悬念法”悬的是重点,有时候甚至只有两个字,或一个画面。如同我小时候那张照片,总被我不经意地看到,就能使我记住整个拍照的过程;也像你小时的录影带,能帮助你回忆。

  悬念法要由繁人简,而且愈简愈好,如同那电视广告,慢慢缩短,由一分钟到三十秒,到十五秒,十秒,最后只剩一个画面,连一秒都不用,就可以看清楚。

  这种方法经过训练,可以使你回忆和联想的速度加倍,好像网际网路,延伸到不同的地方。这技巧有许多种,让我改天再为你一样样介绍。

  ◎提示法——使你的思想飞跃

  懂得念书的人一定要多利用“提示”。不是等别人提,而由自己给自己提示。

  任何书,管他是生物、地理、历史或物理,你都可以把每一页最重点的东西“浓缩”为几个字的“提示”,经由那些提示想整章内容,绝对比直接看课文来得“费脑筋”。

  费脑筋!愈费脑筋,脑筋愈灵光。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去思想,去搜索,去诘问。

  ※·※·※·※·※·※

  上个礼拜,我写文章,找资料,问你记不记得圣经上记载,有人带了个通奸的妇人去见耶稣,耶稣是不是该扔石头把那女人砸死。

  你当时摇摇头,说“不记得”。

  我又去问你妈妈,她也说不清楚。

  于是我上网找,才一下下,就找到出自《新约圣经》中的《约翰福音》第八章,第一节到第十一节。还有,你记不记得我上个月曾经问你,知不知道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说他“研习军事、政治,是为了使他的儿子、孙子能学习文学、艺术。”。你说不知道,我还要你去问历史老师。但是没等你问,我已经在网上找到了。

  你妈妈曾为此大为佩服,问我怎么找到的?

  其实一点也不难,《圣经》那段,我打“石头扔女人”,电脑上跳出一堆东西,我一条一条筛选,找到相关的,再“进去”看,就找到了。

  至于约翰·亚当斯的话,我打出他名字,跳出一堆有关音乐的,我跳过,只看政治方面的。没多久,居然在台湾的《天下杂志》网站找到一篇文章,提到这件事。于是查出原文。

  由此可知,网上有一大堆资料,甚至可以说要什么有什么。但是并非人人能找到,你必须由不同的角度进人,才能从那资讯的大海里,捞出需要的东西。

  我们的脑也一样。

  有一派心理学家认为,任何事情,只要经历,就会留在脑海。连最平常的事,都记录在大脑的某个角落,平常完全没印象,但是如果经过催眠,就会重新回到“现场”,说出每个细节。

  可不是吗?相信你在电影里一定看过,催眠师问被催眠的人:“你现在又回到那个房间,你看到书桌了吗?在那桌上放了什么东西?”

  被催眠的很可能说得出:“看到台灯、一本书、一杯水、一枝笔、一把刀!”

  于是悬案就因为这么一个线索而破解了。

  虽然我们无法在考试的时候自己催眠,但是从前面举的这些例子,我相信,在我脑海10的14次方个“神经元,当中,一定存了许多许多东西,只要我们改进“搜寻”的技巧,很多模糊的记忆,都可以被想起来。

  今天,我就要跟你讨论这技巧中的“提示”法。什么是“提示”?

  考试的时候,大家不知怎么答,有时候会求老师:“给一点提示嘛!”

  体贴的老师很可能一笑,说出几个字。就用那几个字,大家恍然大悟,立刻振笔疾书,写出答案。

  背书的时候,揭示就更管用了。

  你不是常在背不出下一句的时候,看着我,有时候我只说出一个字,你就想起来了吗?

  那老师的一个暗示,或我说出的一个字就是“提示”。

  懂得念书的人一定要多利用“提示”。不是等别人提,而由自己给自己提示。

  举个例子,你背王维的王方绝句《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你可以由一开始就从头到尾背。也可以只看一遍把每旬最后一个字挡着,开始考自己: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接下来,你挡两个字,又想出来了。就改为挡住三个字,四个字。

  最后,只要看“红”,就想到下面的“豆生南国”;只要看‘‘此”,就想到下面的“物最相思。”

  你可以作个比较,很可能发现用这种方法背,比你从一开始就摇头摆脑,整首朗读的背诵法来得有效。

  为什么?

  因为如果一遍又一遍念,常成为机械式,不够用心。许多人背不起东西,不是因为笨,而是因为他们天生就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但是当你改为“提示三个字”,下面“考你!”“你说!下面两个字是什么?”的时候,那压力加大了,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学习的效果也就加强了。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把这“提示法”用在上次所说的“悬念法’’当中,想想如果你在书本边上,写下许多这样的“提示”,譬如那一页是杜甫的《春望》,你写——

  “国、城、感、恨、烽、家、白、浑”

  不过八个字。每次你翻开那一页,先不去看“课文”,先由那八个字“提示”,默想全诗,是不是可能只要四五秒钟,就“飞快”地掠过?

  于是,你不必再去看课文,又可以翻下一页。

  任何书,管他是生物、地理、历史或物理,你都中以把每一页最重点的东西“浓缩”为几个字的“提示”,经由那些提示相整章内容,绝对比直接看课文来的“费脑筋”。

  对!

  费脑筋!愈费脑筋,脑筋愈灵光。你要学着运用脑力,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去思想,去搜索,去诘问。渐渐,你思想的速度会愈来愈快,进入跳跃思想的境界。

  什么是“跳跃思想”?以后再跟你聊!

  ◎节奏法——抓住心灵的节奏

  我们的记忆在有节奏的情况下,能发挥得更好。

  分段落和掌握节奏,是加强记忆非常重要的方法。当你背书和记数字的时候,如果能先把冗长的句子分段,使它与你心灵的节奏相合,远比你直楞楞地死背,效果好得多。

  ※·※·※·※·※·※

  今天下午我拿了两张银行的提款卡给你看,要你比较有什么不同。

  你看来看去,还翻过背面研究,笑说两张都是十六个数字,但一张是连续的,一张是分成三段,每段四个字。

  答对了!

  你知道为什么那个银行会用不一样的方式打数字吗?我没问过银行,但是我猜,八成因为他们发现十六个数字太长了,如果分成四段,比较好认,所以后发的卡片分了段,是基于同一个原因。

  许多事可以证明,我们的记忆在有节奏的情况下,能发挥得更好。

  譬如唱歌背歌词,比背书快得多。但是当有人由歌曲中间一段问你,下面是什么词的时候,你可能得重新由那首歌的开头想起、唱起,直至唱到那一句,才把歌词想起来。背文章也常这样,有人突然考你:“自居易《琵琶行》中,‘似诉平生不得志’下面是什么?”你可能会由“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接下来想到是: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为什么会这样?

  所以押韵的文章和诗词比不押韵的好背,流畅合乎语言节奏的又比“诘屈聱牙”的好背。

  更重要的是,同一个句子,当你用不同的方式去“分段”或“停顿”的时候,也能产生很大的“记忆差异”。

  举个例子——

  中国的五言诗,绝大多数是“二三断位”,也就是分成“两个字”、“三个字”来读。譬如:

  床前 明月光,

  疑是 地上霜;

  举头 望明月,

  低头 思故乡。

  如果你改成“三个字”和“两个字”的分段:

  床前明 月光,

  疑是地 上霜;

  举头望 明月,

  低头思 故乡。

  虽然文字不变,意思也没有差异,却比较不对劲,比较不容易念,甚至比较不易背诵。不信,你拿一首大家不熟的诗,用两种不同的分段法,叫同学背诵,八成“二三段位”的效果好得多。

  至于碰上七言诗,那断位又不一样,成为了“四个字和三个字”的分段。

  譬如王维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 为异客,

  每逢佳节 倍思亲。

  遥知兄弟 登高处,

  遍插茱萸 少一人。

  你如果改成“三四分段”,成为:

  独在异 乡为异客,

  每逢佳 节倍思亲。

  遥知兄 弟登高处,

  遍插茱 萸少一人。

  这感觉是不是说多别扭有多别扭?(绝大部的五言诗,都是“二三”断位,七言诗都是“四三”断位,那是合乎我们生理与心理的节奏。)

  同样的道理,当我给你一串数字,中间完全不断开的时候,你很不容易记。连打电话时,如果数字太长,也容易拨错。

  随便举个例子:

  4828369157184230

  你先试着全不分段,就像死读书、照本宣科,一路念下来,然后盖住数字,背背看。是不是很难?但是当你分成四段:

  4828——3691——5718——4230

  再念、再记,就容易多了。

  此外,我不久前才读到一篇研究报告,说中国人比美国人、日本人记数字的本事都大,能一次记得多,而且记得快:

  原因不是中国人特别聪明,而是由于汉语读数字比较简单、比较快。

  可不是吗?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你用国语,才一秒钟就念完了。

  但是改成英语时,five、seven 和eight 各有两个音节。six 有三个音节,整个算起来,比国语多了五个音。

  换成日文、日语就更多了——

  日文还简单一点:ichi ni san shi ao roku shichi hachi kuiu (ひちにさんしべろくちはちくじゆう)

  日语可麻烦了: hitotiu futatsu mittiu yottsu itsutsu muttsu nonatzu yattsu kokontsuto (ひとつ

  ふたへぬろよろいろむそなつせフつここのいとす)

  天哪!由一说到十,日语居然要用二十五个音节,够不够烦?够不够慢?是不是足以影响他们处理数字的速度?

  由以上我这些分析,你可以知道,分段落和掌握节奏,是加强记忆非常重要的方法。当你背书和记数字的时候,如果你能先把冗长的句子分段,使它与你心灵的节奏相合,远比你直楞楞地死背,效果好得多。

  最重要的是,因为节奏能帮助你记忆,所以经过长长一段时间,就算同一时间背的东西都忘了,如果能重温那个节奏或旋律,还可能在模糊的记忆中把东西找出来。

  现在你应该了解,为什么婆婆能背好多老歌的歌词,为什么公公用唱邓丽君歌曲的方式,能想起整首李后主的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你也就知道为什么我和妈妈一直到今天,还能记得小学背的《武训兴学》和中学背的《木兰辞》的道理了。

  ◎想像法——想像你在掌声中

  你不但能想像比赛、想像考试,还可以想像成功。自己告诉自己:“不要怕!我一定会成功!我会是最棒的。

  你走路时、坐车时、无事在手时,运用想像力吧!让你的世界扩大、使你的思想奔驰。你会令人惊讶地发现:“她在那儿,好像一动不动,什么也没做,居然就进步了好多好多!”

  ※·※·※·※·※·※

  今天我要跟你谈一个很特殊的记忆方法——“想像法”。

  不知你有没有听说,西藏密宗有所谓“观想”,他们作出特别的“手印”(手势),然后运用想像的力量,使想的事能成真,或见到千里外的事务。

  中国人也常祝人“心想事成”,还有很多人相信,如果集众人之力,譬如全国举行祈祷会,能产生很大的力量,使祈盼的事情实现。

  对于用想像的方式改变现实,我不相信。但从科学的角度可以知道,“冥想”能够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据说洛杉矶湖人队的教练菲而·杰克逊,每场比赛之前,都要在家里作最少四十五分钟的想像;运动员也常作心理训练,想像自己的体能发挥到极至的感觉。

  我在《读者文摘》上看过一篇心理学家史蒂文·约翰(Steven Johnson)写的《解读大脑》,说一个背部受重伤的跳水运动员,表现一直不稳定,但是经过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健康与人类行为学”教授蔡威,用心理治疗之后,突然有了大的进步。

  蔡威用的方法很特殊,他教那运动员在跳水之前,先想像自己会表现得多么优美。

  我自己也早有这样的经验。

  当我初学网球的时候,总是发不好球,但是当我不断想像教练所说的正确的动作——

  只是想像哟!我并没有回家练,但是居然隔几天再去上课时能有不小的进步。

  为了一点,我又去找心理学的书看。在一位叫桑德拉.布莱克斯利(Sandm Blakeslee)的论文中,读到:

  “想像力能够提高运动技能。现在科学家终于明白,为什么当一个人想像自己能像麦克·乔丹那样投篮的时候,就真会在投篮上有进步。”

  那是因为科学家发现,当你想像的时候,整个脑海会跟着你的想像发出讯号,那讯号虽没变成真正的动作,却能训练你肌肉之间的协调。好比旅游前把地图细细看一遍,到时候就能轻车熟路,仿佛旧地重游一般。

  最近来打乒乓球的杨伯伯,更证明了这件事。

  你记不记得,他初来的时候,跟王伯伯打,每次都输。王伯伯甚至笑说杨伯伯要赢他:“还早呢!”

  但是才一个月,杨伯佰竟然后来居上,球技突飞猛进。

  问题是,杨伯伯只到我们家来打球,没去别处练习.他怎么突然进步的呢?

  原来他借了一堆教球的录影带和世界大赛的光碟。

  他家虽然没有球桌,又没找人对打,但是他每天晚上在家盯着电视看,一边看,一边在心里模仿。才短短一段时间,居然能打出“卡、磨、提、举”的高级动作。

  由此可见,你不一定要上球场才能练球,会练球的人可以透过想像来温习。同样的道理,你可以用想像的方式参加比赛。想像在演讲时,你走上台、行礼、称呼,并且开始讲,也想像你在演讲时的手势,甚至想像当你讲完时,龟互Ⅱ哒如雷曲掌萎你很成功地走下台。

  对!你可以想像掌声,因为心理学家发现,想像可以增加自信。你不但能想像比赛、想像考试,还可以想像成功。自己告诉自己:

  “不要怕!我一定会成功!我会是最棒的。”我大学时,在体育系的乒乓球场,就看过这种“想像掌声”的练习方式。

  那教练太有意思了,每次学生在练习时,打出精彩好球。他就叫:“太棒了!世界大赛全场观众都在为你鼓掌了,快鞠躬!快鞠躬!”

  就见那打出好球的学生,朝着四面墙壁,不断转身鞠了四个躬,有的还举起双手,一副接受万人欢呼的样子。

  据说这效果好极了,那球员真能想像自己置身世界大赛和万千观众面前,士气如虹,发挥全力。

  想像的力量真是太大了,文学家如果没有想像,就不可能以有限的经验,创作出天马行空的作品。科学家如果没有想像,先大胆地“假设”,再小心地“求证”,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经过想像得来的啊!爱因斯坦说,他多年来一直在想,如果自己能骑在光束上飞行,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当他搭电车过伯恩的钟塔时,总望着钟塔想像“要是电车跑得跟光一样快,会是什么样子?”

  结果,爱因斯坦用想像,发现了“相对论”,二十五年之后,才由科学家以实验的方式一一证实。你说,想像力是不是更伟大?

  在你走路时、坐车时、无事在手时,运用想像力吧!让你的世界扩大、使你的思想奔驰。你会令人惊讶地发现:“她在那儿,好像一动不动,什么也没做,居然就进步了好多好多!”

  ◎潜意识法——请小鬼帮忙

  许多成功的人,都懂得利用潜意识。当别人只用“有意识”思考的时候,他们多加了“潜意识”的帮助,就好像比人家多了半个脑子。

  当你苦思不通,使自己陷于焦虑的时候,不如先放下,去做别的事,让问题在潜意识中酝酿。

  但是注意哟!你先要把它当件大事,才能驱动潜意识。如果你根本不在乎,或一“放下”,就“全放下”了,完全不悬念着,就不可能让潜意识发挥作用。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

  一、你跟朋友聊天,谈到某人,但是话到嘴边,你把名字忘了,停下来想了好几秒钟,大家都盯着你,等你说,但你实在一时想不起来,就说:“算了!真是忘了!”于是大家继续其他的话题,但是聊了好一阵,你突然触电似的说:“有了!刚才没想起的那个人叫某某某。”

  二、你已经熄灯就寝,都要进入梦乡了,突然大叫一声:“不好!”发现你忘了处理一件事。于是赶紧跳下床,把事情做完。

  上面这种经验,大概人人会有,问题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已经被“搁下”的东西,会突然闪到眼前?

  谈话时忘了某人的名字,你已经不再费脑筋去想了,大家也把话题扯到别处,为什么那名字还会半路“跳出来”?

  睡觉时,你没再检查记事本,也没去想,为什么莫名其妙地,就有东西从脑海深处钻出来?

  那些‘‘天外飞来”的东西,好像躲摸摸(躲猫猫)时藏在暗处的小朋友,大家都出来了,他还躲着,当大家以为他已经偷偷溜回家的时候,才突然出现,笑说:“喂!别忘了还有我呢!”

  今天我要跟你谈的就是这个躲在深处的小鬼——“潜意识”。

  “潜意识”不是“下意识”。你每次进一个房间。都伸手去摸开关,那动作属于“下意识”,常因为习惯造成。至于“潜意识”则比“下意识”深一层,它常常是难以分析、推理的。它躲在那儿,随时会出现,也随时会作怪。

  当然,我们不希望它作怪,只希望能利用它,暗地里帮我们作事。

  许多成功的人,都懂得利用潜意识。当别人只用“有意识”思考的时候,他们多加了“潜意识”的帮助,就好像比人家多了半个脑子。

  举个例子,一九五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思想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就很明白地在回忆录里说他怎么利用潜意识。

  他说当他还年轻的时候,每次面对难题,都怀疑自己没能力解决,甚至烦躁到有些神经质。但是渐渐发现,硬去想,常常只是浪费时间,反不如把那个题目先苦思一阵,接着抛开,放到潜意识中思索。过一阵子再想,问题就容易多了。

  罗素还说这么作有个好处,是他可以利用那段交给潜意识思考的时间,去做其他的事。

  爱因斯坦也说,他“因为苦思,常常弄得头晕脑涨,不得不躲开几个星期。”但那不是真的躲开,而是放到潜意识里思考。所以在丹尼斯·布莱恩(Denis Bri—an)的《爱因斯坦传Einstein:Anfe(189r7——l955)》里说:“(发现相对论的前一天),爱因斯坦失望地回家,心想要从已知的事实里发现真理,根本不可能。不过第二天醒来时,他非常激动,说他的脑袋好像经历了一场大风暴,答案居然找到了。他终于开启了上帝的智慧。解答了宇宙的奥秘。”

  还有个例子,是德国化学家柯库尔,你知道他是怎么发现苯的分子结构吗?

  他跟当时的科学家一样,整天想,想不出来。直到有一天晚上做梦,梦见有好多原子在他四周旋转,那些又大又奇特的长链子,像蛇一样扭曲。突然,一只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变成环状,柯库尔好像被闪电击中醒来。接着发表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

  他为什么有那样神奇的梦?很简单,因为他在“有意识”思考时,也把问题放进了“潜意识”。就算“有意识”放弃了:“潜意识”仍在偷偷地工作。我自己也有个深刻的体验。发现当我专心写“深情系列”的时候,看什么都能联想到情爱,成为抒情散文。但是改天,专心写小说时,无论看电视、翻报纸,又总有活生生的故事跳进眼睛。所以我会在《萤窗小语》里说:“如果你想要抓住灵感的云雀,就要时时准备好网子。”

  我们非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且当你像罗素和爱因斯坦一样,先苦思一阵,再把那东西放掉,却又偷偷悬念的时候,它就进入“潜意识”。也可以说,当你带着“它”,在脑海里的大路上跑一阵之后,可以把它放进路边的草叶里,让它自己找路,在深山野径里奔跑。

  我绝不是乱说。据研究,我们左右两边的大脑是可以各自思索的。有些人因病,不得不将两个脑中间的“胼胝体”切开,居然能够同时拥有两个“心智”。还有些人因病而半边脑萎缩,居然还能过得好好的。由此可知,我们甚至可以用左脑想一件事,用右脑想另一件事。

  我也记得你奶奶脑溢血时,医生说脑里有很多很多路,当这个地区毁了,路不通了,脑里会自动想办法绕道,开出新的路。正因此,许多脑溢血到不能说话,不能行走的人,能逐渐康复。

  而且脑里的道路,有大有小,那些小路,你一阵子不用,就杂草丛生,相反的,愈是用的人,愈是畅通,而且能把小路走成大路,思想得更快、记忆得更好。

  无可否认,潜意识思索这个题材,对你来说是深了点,但是听我说了这许多,相信你应该有了一点概念

  当你苦思不通,使自己陷于焦虑的时候,不如先放下,去做别的事,让问题在潜意识中酝酿。

  但是注意哟!你先要把它当件大事,才能驱动潜意识。如果你根本不在乎,或一“放下”,就“全放下”了,完全不悬念着,就不可能让潜意识发挥作用。

  ◎陈述法——认识自己才能成功

  你别惊讶,我怎么才花两分钟就背下十二个星座,而且连次序都记得。那是因为我用了特殊的方法。

  透过“说故事”的方法,可以加强记忆。

  每个人不一样,有些人可以记牢毫无情节的东西,有些人,像我,则怎么都记不住,必须先把东西转成“陈述性”的记忆,才能记得。你知不知道“十二星座”的名称和次序?

  ※·※·※·※·※·※

  我原来不知道,但是最近流行星象,心想也应该懂,于是随手拿起一本杂志,翻到“星座运势”,花了两分钟,把十二个星座全背了下来。

  你别惊讶,我怎么才花两分钟就背下十二个星座,而且连次序都记得。那是因为我用了特殊的方法。不信,现在我教你,你也两分钟就记得了,而且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

  先听我说个故事,并且开始计时。

  “从前有一只羊跟牛结婚,生了两个孩子,长得很巨大,像狮子一样壮,他们爱上一个处女,天天跟处女在一起,成了色魔,结果被变成了水瓶里的两条鱼。”

  然后,你用那故事再想一遍——

  从前有一只“白羊”跟“金牛”,生了“双子”,长得如“巨蟹”,像“狮子”。爱上“处女”,“天秤、“天蝎”,成了“射手”、“魔羯”,变成“水瓶”里的“双鱼”。

  算算时间,只怕你连两分钟都不到,就记得了。对不对?

  再问你个题目,你在历史课一定读到“华沙公约”了吧!你能不能说出一九五五年签约的八个国家?

  好,如果不记得,我说给你听,你想办法用脑子记。

  那八个国家是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德国、捷克、苏联、保加利亚、波兰和罗马尼亚。“

  为什么透过“说故事”的方法,可以加强记忆?

  因为我们的大脑在记忆时,可以分为“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它们甚至存在大脑的不同位置。前者容易记,后者不易记。

  也可以这么比喻,我们的记忆很像桌子,一只脚、两只脚的桌子不容易站,但是三只脚以上,就能很稳。那“陈述性”的记忆,因为不是单独的东西,而与其他的情节相联,所以容易记牢。

  再想想!当你记长串的数字时,是不是愈能联想到情节的数字愈容易?像我,到今天都能记得小学时一位一位同学的电话,因为那号码是28395,我用“两把三脚壶”去记。

  又譬如我们刚来美国的电话,只要告诉朋友一次,他们就能记得。

  那电话是“5913877”,说起来有点难听,是“我揪你三八鸡鸡”。

  难听归难听,你是不是也一下子就背起来了?连我上个月开同学会,大家还都能记得,拿来开玩笑呢!

  还有,台湾名作家赵宁,以前有个电话是“5711438”,他告诉朋友那是“我妻一一是三八”。

  我才听一遍,也记到今天。

  聪明人不但自己用这活的方法记名字和数字,甚至懂得教朋友,使朋友记得牢。

  譬如多年前,一位新认识的朋友告诉我,他的电话是“251414”,接着笑说:

  ”你可以这么想——‘爱我意思意思’也可以把“一”说成“幺”,成为‘爱我要死要死。’”又笑笑说:“要死要死大概不好听,你还可以用音乐去想,14是DOFA,就是‘都发’。你爱我,我们就都会发。爱我都发都发。”

  你说,我能不一下子记住,而且记到今天吗?我不清楚,你是不是特别会“陈述性记忆”,又不擅于“非陈述性记忆”的人。因为每个人不一样,有些人像我,则怎么都记不住,必须先把东西转成“陈述性”的记忆。才能记得。如果你属于我这种人,念书时与其事倍功半地死背,不如花点时间,先去纺织和串连书里的材料,达到事半功倍。

  什么叫学习?

  学习不单是吸收外来的知识,也是学习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长处,然后加以发挥。我甚至要说,一个人在了解别人、战胜别人之前,先得了解自己、发挥自己、展现自己!

  未来我会教你更多记忆的方法,而且保证每个都很好用。

  ◎图像法——读书可以像看戏

  通过“图像”是最好的记忆方法。

  我过去读书,常用这方法记忆。有时候怎么“死背”都记不住的东西,只要在诗句旁边勾几个简简单单的小图画,就记住了。

  别说你不会画,那不是画很细致的作品,只是勾个样子,产生提醒的作用啊!

  只要你也变成那羞怯的男生,也这么想象一遍,不是就能把整段诗背起来了吗?

  ※·※·※·※·※·※

  今天上中文谭的时候,我问你记不记得古时候有个人很会耍斧头,常到国王面前表演,但是突然间,他不再表演的故事。

  你歪着头想了一下,说不记得了,只记得那人的斧头很准,绝对不会砍偏。

  于是我在你课本旁边画了个耍斧头的人,简单地勾了一个人的侧面轮廊,又在那人的鼻子上涂了几笔。还没画完呢!你就叫,说你想起来了,是有个人常带朋友一起表演,先在那朋友的鼻子上抹一点灰,再轮动斧头,从朋友面前砍过去。朋友一点没有伤,大家以为斧头抡空了,但是细细看,才发现他鼻子上的灰已经不见。后来,那人突然不再表演,国王问为什么,是不是不准了。他说他一点也没退步,只是那一起表演的朋友死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不直接提示你,却要画个漫画呢?因为透过“图像”是最好的记忆方法。我相信今后你再也不会记忘记这个故事,因为漫画会留在你的脑海,更加强你的记忆。

  记得不久之前,有一天我要你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你只想起“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就背不下去的时候,我怎么做吗?

  我两手指着窗外的树,再把手合起来。

  你就说“绿树村边合。”

  我指着远方,作出山的手势。

  你说“青山郭外斜”。

  我又作成开门的样子。

  于是你想起来“开轩面场圃”。

  我再比划出“举杯”的样子。

  你说“把酒话桑麻”。

  我又伸出九根手指,而且比了两次;指指眼睛,

  用双手作成花朵的样子。

  你便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种以手势增加想象的方法,也是“图像化”。

  我们可以说,世上大多数的东西都能图像化,

  就算“绿”或“重阳节”这些不容易图象化的东西,也可以靠前后的东西衬托出来。就像那孟浩然的诗,不是只用几个简单的手势提醒,你就想起全部了吗?我过去读书,常用这方法记忆。有时候怎么“死背”都记不住的东西,只要在诗句旁边勾几个简简单单的小图画,就记住了。

  别说你不会画,那不是画很细致的作品,只是勾个样子,产生提醒的作用啊!

  你也可以不画,用演的,使自己进入读的内容,尤其文学作品,因为作家常常先有画面,再写出来。文中充满“意象”。甚至一整段,你都能像剧本般,轻轻松松地演出。

  那诗是这样形容庄姜的: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日盼兮。”

  翻成白话是:

  “手像小草芽般柔嫩,

  皮肤像油脂般滑腻,

  脖子像木虫般白皙。

  牙齿像瓠瓜子般整齐.

  宽宽像蝉似的额头,

  弯弯眉毛如蛾子的触须,

  笑起来两个酒窝多漂亮,

  黑白分明大眼睛,

  左右顾盼真美丽!”

  如果你觉得不好背,只要这么想:

  写诗的男孩,先低着头,不敢盯着女生,只敢看她的手。

  然后,他的眼睛偷偷往上移动,看到手臂的皮肤。

  再往上,看到女生的脖子。

  再往上,看到整齐的牙齿。

  终于壮起胆,看女孩的额头和眉眼。

  这首诗写得多精彩啊!精彩在他描写的次序,由手往上,渐渐到重点,再用生动的一颦一笑、左右顾盼,在最后面压轴。

  只要你也变成那羞怯的男生,也这么想像一遍,不是就能把整段诗背起来了吗?

  于是“背死书’’变成“活读书”,你因此更能深入欣赏那文学作品,使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变成真的,跳进你的生活。

  读书要这样,才记得牢,也才能成为一种享受哇!

  ◎牵带法——你家的馒头

  没错!我的记忆力是不如人。

  但我可以找到自己的方法,而且用这方法,牢记“保所非要”、“罗不加勒死他”、“匈不打会死”、“你家的馒头”。到今天,都不忘。

  ※·※·※·※·※·※

  相信你一定有这样的经验——

  文章写到一半,有个字硬是记不起来了,于是你想那个字的上下文。举个例子,你忘记“浩”怎么写,于是在旁边的纸上写“‘ ’然正气”、写“‘ ’‘ ’荡荡”,或是“声势‘ ’大”,利用过去已经习惯的词句,来想中间忘掉的那个字的样子。往往这么作,就真想起来了。

  相信你也有这种经验——

  人家问你某英文字怎么拼,你说出来了,但是不确定,于是说“让我写写看”。

  当你把那英文字写出来,看看“很像”,才确认自己拼得没问题。

  中文字明明是每个字都独立的,为什么忘掉一个字,写“上下文”会帮助记忆呢?

  英文字明明是拼音,照音拼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写出来,看“像不像”才能确定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了。

  我们常说中文字是“图画式”的,所以一个字,譬如“我”,如果你少写第一笔,看来就像“找”。如果你忘记写后面那一“点”,连小学生都马上能看出来:“少了一个点”。

  于是有人说,这是中文与英文不同的地方。碰上美国人,譬如“imemational(国际)”这个字,他一定要把五个章节都拼完,才知道对与错。

  这么说好像有道理,但你试试看,刻意把international中间少写一个字母,给老美看。他可能根本没花时间拼,只瞄一眼,就就不对。

  妙的是,他不一定能立刻说出少了哪个字母,反正觉得不对就是了。

  为什么?

  因为他觉得不像他看惯了的international。再举个例子,你今天写英文,想要写“bigger“这个字,但你忘了是”biger“还是biggre“,又忘了母音后面的规则。是不是不如把它写出来,左看看,右看看,像不像?

  像不像什么?

  跟那“老美”一样,看看像不像你平常读书时见到的那个“bigger”。

  由此可知,无论中英文,在我们记忆中都可以是“图像”。

  那个图像可能是由好几个中文字组合起来的,像是“浩浩荡荡”。也可能是一大段,像是《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有时候我们为了在脑海里搜寻记忆.会用一整页去想,想:“我记得在课本上的左边那页,。靠上面?”想到这儿,甚至会闭起眼睛去揣摩记忆中阴影像。

  加强记忆,就要利用这一点。如果你只读参考书,只会背单字和条文,恐怕反不如看整篇课文,先了解意思,贯穿整个故事之后能记得牢。

  因为那使你有更多可以“揣摩”与“追索”的途径,使你心里能有更完整的画面。其后再用参考书帮助“整理和“加强”,才有用处。这也好比正餐与补品,哪有不吃正餐,只服补药的呢?

  好!现在进入更实用的——

  既然我们想一个东西时,可能连带地想起上上下下的;或是利用上下文,帮助记起中间的,我们何不在记忆时故意拉大范围?

  举几个例子,如果我说“阿尔”,你可能怔住,不知“阿尔”是什么。

  但是当我说“阿尔及”。

  你就可能跟着讲“阿尔及利亚”。

  当我改说“阿尔巴”的时候。

  你又很自然地跟着讲“阿尔巴尼亚”。

  如果我再换一个,说“布宜”。

  你可能问:“不宜怎么样?不宜做,还是不宜说?”

  但是当我加长,成为“布宜诺斯”。

  你自然跟上:“布宜诺斯艾利斯”。

  为什么你能说出整个名字?

  很简单,因为你是那么记的、那么背的。

  可不是吗?有时候我们背的名字,可以多达十个字,背的证件号码可以长达十五位数以上。但是只要背习惯了,就变得很当然。甚至可以说,有些东西我们根本没背,只是听惯了,像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只要人家提到“巴布亚”,你自然会想起“新几内亚”。

  好!现在到我讨论的重点了——

  我问你,刚才说的阿尔巴尼亚的首都是哪里?

  你能立刻想到“地拉那”吗?

  糟了!你可能想不起来了。

  奇怪不奇怪?你可以把十个字的名字说得很溜,却想不起阿尔巴尼亚的首都是“地拉那”,也可能说不出“阿根廷的首都是布宜诺斯艾利斯”。

  为什么?

  因为如同前一章说的,它们都是“非陈述性”的东西。你可能知道“地拉那”,也知道“阿尔巴尼亚”,只是没办法把它们拉在一块儿。甚至考试时把别国的首都,“拉”到阿尔巴尼亚去了。我在学生时代跟你一样,也背不起来。

  但是我用了个方法——

  既然我可以一次记住“巴布亚新几内亚”七个字,我何不把各国的“国名和首都名”串成一个字,说不定还能加上些“陈述性”的想像,不是自然就会“溜”了吗?

  譬如阿尔巴尼亚,首都是“地拉那”,我干脆把它们合成一个字——

  “阿尔巴尼亚地拉那”。

  我只当那是一个国家的长长的名字,以后提到阿尔巴尼亚,我还会想不起“地拉那”吗?

  还有,遇到长的国名,我还可以简化——

  像是保加利亚的首都是“索非亚”。

  我干脆背“保索非亚”,再用“保证你得到的非你所要的”成为“保所非要”。

  又像是罗马尼亚的首都是“布加勒斯特”。我总背不起来。

  现在我换个方法,背“罗布加勒斯特”,再想成“罗不加勒死他”。

  至于匈牙利的首都是“布达佩斯”,尼泊尔的首都是“加德满都”,我老背不起来,干脆改成“匈不打会死”和“你家的馒头”。

  没错!我的记忆力是不如人。

  但我可以找到自己的方法,而且用这方法,牢记“保所非要”、“罗不加勒死他”、匈不打会死”、“你家的馒头”。到今天,都不忘。

 
页首 页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