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 谈时间



  为什么我们出去旅游的时候,不过两三天,感觉上却好像两三个星期一样长?因为内容丰富。

  为什么小小的电脑能容纳那么多东西,而且日新月异,容量愈来愈大?因为经过了压缩。

  为什么上帝给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有人的成就却大得多,好像活了别人的两辈子?因为他们懂得利用时间。

  时代不一样了,你可以今天在亚洲。明天在非洲。你可以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看旁边的“跑马灯”和插播画面。你可以一边做功课,一边下载网上的资料。你不能再一时一用了,你要一时二用,一时三用。下面这一章,就谈谈用时间的方法。

  ◎取与舍

  舍得、舍得。这个词用得太妙了,如果不“舍”,怎么“得”?当你手上拿不下了,只好舍弃一些。

  这好比许多考试,题目多到即使你都会,也可能作不完,这时如果遇上不确定的,你要“卡”在那儿想,还是立刻跳过,做下一题?

  这世界是公平的,你不能样样都拔尖。

  每个人的时间和体力差不多,在未来,只有懂得取舍的人,才能站到巅峰。

  ※·※·※·※·※·※

  今天你从图书馆抱回一大摞书,砰一声丢在地板,哭丧着脸说:“才两个礼拜,怎么读得完?”又说英文老师早讲了,她要给你们“上吨”的书去读,还说天天会给功课,就算十题中只有一题没做,也要扣一半的分数。

  接着你又抱怨物理老师,说他教得太快了,害你回家要花好多时间一点一点想,才想得通。

  孩子,才开学三个礼拜,我发现你已经瘦了,而且总在夜里两三点钟,还听见你的脚步声。

  我发现不能不教你用时间的方法了。

  不久之前,我看了一个叫艾伦·罗丝曼(Ellen LemerRothman.M.D.)的女医生所写的《白袍(whiteCoat),讲她在哈佛医学院的经历。整本书四百多页看下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她提到准备参加国家医师执照考试,同学们都紧张得要死。有位学长教大家在空白的表格上精确地列出复习每一科要花的时间。也就是根据到考试所有的日子来作读书计划。譬如“组织学”第三章只需要二十九分钟,但是“心脏血管病理学”则要花三小时又五十八分钟。每算好一科要花的时间,都得严格遵守,绝不多花一分钟,也不少念一分钟。

  乍看,多呆板哪!他居然会算出来三小时五十八分钟,何不写四小时?不过两分钟之差嘛!

  但是细想想,到考试的时间已经在那儿,上帝不会为任何人把太阳下山延后一秒钟。要读的书也已经在那儿,不可能不读还考得好。这两大条件既然都那么没伸缩性,读书计划当然也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于是你可以猜想,那些医学院的学生,在面对一摞又一摞的教科书、参考书和滴滴答答的时钟以及攸关前途的考试时,他们的焦虑一定比你严重得多。

  换作你,你要怎么办?

  当然是作取舍!

  假使“组织学”的资料是三百页,准备的时间只有二十九分钟,只好用这点时间大略地翻翻以前写的眉批和重点,甚至看看索引和目录,从那里回想一下上课时学到的东西。

  还记得我们不久前参加旅行团,里面有个人带了速写本子,每到景点,即使只有十分钟,也拿着铅笔写生吗?

  他为什么只用铅笔,不用颜色?还有,当他在车上把速写簿传给大家看时,你是不是发现许多地方只勾了简简单单的轮廓。

  道理很简单,因为时间有限,他又希望抓住眼前的景色。权衡之后,他不得不采取简化的方式。

  同样的道理,今天当老师开出一堆书单时,难道你也要像在小学一样,把每个字都背下来吗?

  当然不行!

  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学习的东西愈来愈多,你也愈来愈会发现,当你面对大问题,第一件要做的就是取舍。

  小学时,课本薄薄的,你可以把每个字都背得滚瓜烂熟;中学时,课本已经厚得多,又可能“一纲多本”,老师叫你们参考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你已经不能全部精读。等有一天,你进入大学,选了科系,读文科的不必再念理科,不是自自然然就作了大的舍弃吗?至于进入社会,你又可能因为职业的关系,有了更大的专精与更多“一生再也不会碰”的东西。

  孩子,我不是个死板的父亲,逼你每科都考一百分,而且把每个课本都熟读。因为我不是个“超现实”的人,我知道以你有限的时间,就像那哈佛医学院学生一样,你不得不计划、不能不舍得。

  “舍得、舍得”这个词用得太妙了,如果不“舍”,怎么“得”?当你手上拿不下了,只好舍弃一些。

  这好比许多考试,题目多到即使你都会,也可能作不完,这时如果遇上不确定的,你要“卡”在那儿想,还是立刻跳过,做下一题?

  这又好比,当你的数位相机储存卡已经满了,却发现珍贵的景物时,你只好把前面拍的“次要”的东西洗掉,留出空间,抓住眼前千载难逢的画面。

  那舍不是真舍,而是为了进一步的“得到”。

  所以为了使自己能在某些科目有特别杰出的表现,为了让你不致荒废深爱的小提琴,你必须知道舍。选择性地阅读、跳跃式的学习,甚至在必要时,退选一些没有必要的科目。

  孩子,请不要怪我居然浇你冷水,也千万别说你硬要样样都拿A。

  这世界是公平的,你不能样样都拔尖。

  每个人的时间和体力差不多,在未来,只有懂得取舍的人,才能站到巅峰。

  ◎一时二用

  我发现大多数时间不够用的人,都因为他们不懂怎样在同一时间做两件事。你有没有发现,我在同一时间不只做一件事?

  我绝不站在计算机或传真机前等它激活或拨通。也绝不守在咖啡器前,等它把水烧开、化为蒸气,往下凝结成浓缩咖啡。

  ※·※·※·※·※·※

  今天午餐后,我和你妈妈坐在沙发上看报,你走过来靠在沙发后跟妈妈聊天,聊了好久好久,又开始怨你该买内裤了。我就问:“该买为什么不去买?”

  你很不以为然地说,因为你和妈妈都没空去买。

  我又问你,那为什么有空聊天?

  你则一瞪眼,说因为你有事要告诉妈妈。

  听起来似乎你很有理。但是,我要问你:“既然你和妈妈都有时间聊天,为什么不用那时间去买衣服呢?卖内衣的地方距咱们家来回不过三十分钟,你大可以在车上跟妈妈说话。然后到店里立刻挑,挑好就回家。”

  算一算,以你下午跟妈妈聊天和抱怨的时间加起来,如果“立即行动”,不是天也聊了,衣服也买回来了吗?

  我发现大多数时间不够用的人,都因为他们不懂怎样在同一时间做两件事。

  你哥哥在你这个年龄也一样,举个例子——

  有一天,晚上十二点半,他说功课少,能早一点睡觉。

  我听了很高兴,因为史岱文森高中的功课压力很大,常搞到两三点才能上床,他实在需要抓紧时间,补充一点睡眠。

  跟着我听到他开微波炉的声音,隔两分钟又听到他切东西,刀叉在磁盘上的声音;又隔了好一阵,听见放洗澡水的响声。

  再隔了半天,听见他开收音机的声音。

  又隔大约二十分钟,突然听见“砰”一声。

  我一而再地被吵醒,看看钟,已经接近两点了,很不高兴地出去骂他。

  你哥哥居然理直气壮地说他一点都没浪费时间。开微波炉是为了热火腿,用刀叉是为了把起士切成小块。后来水声很吵是因为白天上体育,身上痒,要放缸洗澡水泡一泡,开收音机是因为外面已经下了好几个钟头的雪,要听听明天停不停课。后来发现不停,于是收书包。收完书包扔在地板上,所以发出“砰”一声。

  乍听,他说得一点都没错。问题是,碰上懂得“一时两用”,甚至“一时三用”的人,可能只要用一半的时间,就完成同样的事。

  他按好微波炉之后,如果不站在旁边等,而立刻切起士,东西切好,火腿不是也热了吗?

  然后,他可以先去开洗澡水,再打开收音机一边听广播,一边吃东西。再不然,他可以坐在浴缸里听收音机,并想想第二天要带到学校的东西。

  因为先想过一遍,收拾书包的时间必定可以缩短。

  整个算起来,由于在同一时间都做了两件事,甚至三件事,是不是能节省一半的时间?

  这是个速度的时代,又是个信息爆发的时代,有永远干不完的事、吸收不完的知识,所以只有懂得利用时间,在无形中好像比别人多许多时间的人,能够跑在最前面。

  提到信息,昨天晚上你妈妈也问我为什么做事那么快。

  当时我举了个例子,对她说:“你知道吗?刚才在看电视新闻的时候,我除了自己烧了咖啡,而且已经发出去五篇稿子,写了一封信,又看了全球股票市场,而且往台北办公室送了一摞传真。”

  我是这样掌握时间的,当电视广告时,我烧上咖啡,同时按一下笔记型计算机的起动键,接着去传真机上放好文件,拨台北号码,立即按发送,并且头也不回地赶到电视前看新闻。这时计算机已经“无线上网”,我一边看电视,一边看邮件,并在下一次广告时发出短信,同时把咖啡端到椅子旁边。

  广告完了,我继续看新闻,并且在不重要的新闻时,将几篇稿子转发出去,同时啜几口咖啡,看一看股市。直到新闻完了,我才回到传真机前,看看东西传出去没有,如果没有,再按“重拨”。于是在短短五十分钟的新闻时段,我既没错过新闻,也没误了工作。

  你有没有发现,我在同一时间不只做一件事?

  我绝不站在计算机或传真机前等它激活或拨通。也绝不守在咖啡器前,等它把水烧开、化为蒸气,往下凝结成浓缩咖啡。

  因为那些机器自己会运作,而运作要时间,绝不会因为我守在旁边而变快半秒钟。懂得利用时间的人,先要知道怎么操作这些聪明的机器,让它帮你省时间。而不是守在机器旁边,让自己成为机器的仆人。

  前面说你哥哥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不懂得用时间,现在他可进步多了,我最高兴的是,在台北,有一天我和他进电梯,我先按“楼层”,再按“关门”,他居然纠正我:

  “爸爸,你为什么不先按关门,在电梯关门的时候,再利用那几秒钟的时间按楼层,这样可以省好几秒呢!”

  我相信,就算你今天不会一时两用,将来进入社会争逐之后,也必能像你哥哥一样分秒必争。

  ◎安静与喧哗

  据说比尔·盖兹在学校的成绩从来没好过,中学总平均是B,你大概要问他既然高中拿B,怎么进得了哈佛。

  这就妙了——

  他居然在全国会考SAT,拿了全美国前十名的高分。

  对比尔·盖兹念书的方法,我不清楚,但我相信他一定是个绝顶聪明。又知道用时间的人。

  ※·※·※·※·※·※

  最新的富比士全球富豪排行榜出来了,想当然地,又是微软总裁比尔·盖兹蝉连冠军。

  据说比尔·盖兹在学校的成绩从来没好过,中学总平均是B;刚进哈佛的时候,因为压力太大,得了溃疡性肠炎,不得不回家疗养。第一学期平均成绩更烂,只有C。

  你大概要问他既然高中拿B,怎么进得了哈佛。

  这就妙了——

  他居然在全国会考SAT,拿了全美国前十名的高分。

  对比尔·盖兹念书的方法,我不清楚,但我相信他一定是个绝顶聪明,又知道用时间的人。举个例子,我最近看报导,说比尔·盖兹每天早上开车到办公室,并不立刻乘电梯上顶楼办公室,而坐在车里用手机打重要的电话,就可以证明。

  你想想,他为什么不在办公室打?

  那必定因为电话很重要、很机密,或是绝不能被打扰。他知道只要进办公室,就可能有一堆东西等着他处理、有一堆会议和访客等着他应付,或有一群职员想要见他。

  单单面对这些冗杂的事情,就会扰乱他的心、影响他的思维。所以,他进办公室之前,先静下心打重要的电话。

  这个道理我三十多年前就体会了,所以在《萤窗小语》上写了《四个三十不等于一百二》的文章。

  那是因为我发觉,如果准时进办公室,不断有干扰,两个钟头办不了什么事。反不如偶尔早两个小时到,一个人安安静静处理事情。

  被打散成四个三十分钟的两小时,绝不等于连续两小时的效用。

  一直到今天,我们家不是都如此吗?每次你放学回来,只要看见我关着书房门,就会轻手轻脚地活动;有话跟妈妈讲,也必定躲到楼下。

  因为你知道我在写作,不能被打扰。

  但是晚餐之后,虽然我还在书房工作,你却没什么顾忌,甚至经常进来找我讲话。

  因为你知道我可能在跟台北办公室联络、发电邮、传真或给读者回信。这些事就算四周有点声音,也无妨;被打断,也影响不大。

  你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要说这些吗?

  因为我发觉你下午回到家,正好我在写作,全家都安安静静,你却常用来东翻翻、西翻翻,上网聊聊天。又在吃完晚餐,家里两架电视都开着的时候,做数学和物理这些极需安静的事。

  你有没有计算过,下午两点半放学,到七点多吃晚饭,你有将近五个小时安静而完整的时段。吃完晚餐,因为一肚子食物,不宜用脑,等到开始工作,距子夜已经不到三小时了。加上这时候,亚洲是白天,有许多越洋电话干扰。你忙一天,又累了,适合用来做费脑筋、要安静的功课吗?

  用时间要考量主观和客观的条件。

  主观上,你要知道自己精神状态最好的是什么时候。譬如有些人清晨特别清醒,可以早早起来读书,又有些“夜猫子”恰恰相反,早上糊涂晚上精明,只好多利用灯下苦读。

  谈到夜猫子,我发现以前台湾的文友们都爱夜间写作,可是现在许多人改在白天写,夜里出去扯淡。那是因为以前台湾的生活环境差,房子小,隔音不良,作家都要等夜阑人静的时候“笔耕”;现在进步了,连汽车都极少按喇叭,安静的条件容易达到,作家的生活习惯自然改了。

  所以,平常你可以根据情况,掌握最佳的学习时间;改天来了客人,白天吵,则要调整读书的时段;至于有一天,住到宿舍,或在外旅行,又得根据情况作调适。

  你永远要心里有数——

  什么是安静时段、什么是喧哗时段;什么是最佳思考时段,什么是脑袋最不灵光的时间。

  当“别人学习的时候你学习,别人看电视的时候你上网”,远比“别人学习的时候你上网,别人看电视的时候你学习”来得好哇!

  ◎“大时间”和“小时间”

  他没有分事情的缓急轻重,没有把时间分成“大时间”与“小时间”。

  我觉得有必要提醒你,注意什么是“大时间”;什么是“小时间”。

  静下心想想,有多少需要“大时间”完成的大事?先把那些大事完成吧!

  ※·※·※·※·※·※

  说个故事给你听——

  很多很多年前,纽约市非常穷,碰上冬天特别冷的时候,公立学校会突然宣布放假一个礼拜,号称“省油假”,真正的目的是那个礼拜可以把学校的暖气温度调低,省下不少买柴油的钱。

  有一个跟你差不多大的男生,回家告诉他爸爸,放省油假了。

  “一个礼拜的假,加上前后的星期六、星期天,十足有九天假,你有什么计划吗?”男生的爸爸问。

  “我就知道你会问我这问题。”男生得意地说:“我早想好了。第一,我要准备功课,因为放完假第二天就要考试。第二,我要去图书馆借一本世界名著。第三,我要找同学聊天,看场电影。”

  “好极了!”他爸爸点点头,还赏了男生二十块美金。

  转眼六天过去了。男生突然要他妈妈开车送他去图书馆。

  被他爸爸听到了,问:“才借来的书,就要还了吗?”

  “不是还书,是要借新的书。”男生喊:“我要写参加西屋科学奖的报告,要借好多参考书呢!”

  妈妈赶快带他去图书馆。只是绕一圈,没借两本,因为重要的书都被别人先借走了。他们只好去书店买,花了一百多美金。

  男生利用剩下的两天假日,不眠不休地又读又写,总算在星期一清晨写完一份报告,打个小盹,就赶去学校缴了。

  当天放学,听到男生进门,爸爸妈妈和奶奶都急着叫他赶快吃点东西,去睡觉。

  却见男生一皱眉说:“不能睡啊﹗我得准备明天的考试。”

  他爸爸跳起来问:“你不是一放假就准备了吗?”

  “是啊!”男生哭丧着脸说:“可是,经过一个礼拜,都忘得差不多了。”

  故事说完了,好笑不好笑?你猜那小男生是谁?

  是你哥哥!

  你说他那样计划九天的假期,聪明不聪明?

  不聪明!

  为什么!

  因为他没有分事情的缓急轻重,没有把时间分成“大时间”与“小时间”。

  你想想,如果他能一放假就去图书馆借书,一次把写报告的参考书和消遣的小说都借来。先看参考书,用六七天去写报告,中间找同学聊天、看场电影,翻翻小说来散散心,再利用最靠近考试的两天准备考试,不是好得多吗?

  他的错在于用大而完整的时间,做了细碎的小事,却等·‘事到临头”,才用有限的两天,赶大的报告。这样赶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得奖?不眠不休好几天,再准备考试,效果又怎么会好?

  再举个例子——

  你记不记得前年我们到丹麦旅行,中午就抵达哥本哈根,导游说下午自由活动,又指出美术馆和游乐园的位置,要大家自己决定去什么地方。我们午餐后立刻赶到美术馆,出来已经黄昏了,便去游乐园,并在里面晚餐。

  晚餐时碰上几个同团的朋友,他们问我们去了什么地方,我说去美术馆,还拿资料给他看。就见他们传来传去,露出十分羡慕的样子,又议论明天早上是否还有时间去。问题是第二天十点美术馆才开门,旅行团九点半就要去挪威了。

  后来我们才知道,他们下午在旅馆四周的商店逛来逛去,误掉了去美术馆的时间。

  而我们,晚餐后再逛商店,居然还给你妈妈买到一串带小虫的琥珀,给你买了个“益智积木”,没比“那些人”少看到什么。

  第二天,当游览车从美术馆前开过,只见那几个人摇头叹气。你说,他们为什么错过机会?因为他们没能把握“大时间”逛美术馆,而用“大时间”做了“小时间”(逛商店)的事。

  再作个有意思的假设吧——

  假使上帝说“你还有七十年的寿命。”你要怎么过?

  你当然可以作长远的计划,积极地、稳健地向前走。

  但是如果他改了,对你说:“你还有七年时间。”

  你就可能把握机会,多读一些书、多看看这个世界、多发表一些作品。对不对?

  又假使更可怜,上帝说你只有七个月了。

  你要怎么做?

  说不定你会安排旅行、环游世界,去你梦想造访的国度。

  可是,如果他说你只剩下七天了。

  你当然是跟最亲爱的人相聚,交代身后事,对不对?

  又如果那是最后的七分钟,怎么办?

  你则可能拉紧你最爱的人,平静自己的心,面对人生的终了。

  请问,你能在剩下七年寿命时,用七天的计划;又在只剩七天的时候,想去环游世界吗?

  当然不行!

  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说这许多吗?

  因为你就要放春假了,我听到你跟妈妈说要去逛街、剪头发、看电影。又谈到春假之后,接着是考试。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提醒你,注意什么是“大时间”;什么是“小时间”。

  当你有一段假期,别急着办小事。

  静下心想想,有多少需要“大时间”完成的大事?

  先把那些大事完成吧!

  ◎先后顺序

  当你有许多事要做,又一样也不能省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安排顺序。你会发现顺序不同,能造成极大的差异。

  对!那非但是看到你要做的事,而且呈现了你已完成的事、你的成绩,和对未来的计划。所以,那也是一面镜子,照亮你自己。

  ※·※·※·※·※·※

  我在外面演讲的时候,谈到用时间的方法,常会考大家一个问题,现在也考考你。

  题目是这样的:

  “我家住在长岛,距曼哈顿相当远,可是当我拍了幻灯片,都得送到曼哈顿的专业店冲洗(大约要四小时冲好)。每次我进城,除了冲洗,一定顺便逛逛美术馆和书店。这三个地方的距离不远,请问我应该采取怎样的路线?

  一、先把幻灯片送去冲洗,而后去买书,再去美术馆,再回去拿冲好的幻灯片。

  二、先去美术馆,再去买书,最后去冲洗幻灯片。

  三、先把幻灯片送去冲洗,接着去美术馆,再去买书,再去拿冲好的幻灯片。

  四、先去买书,再去冲洗幻灯片,再去逛美术馆,最后回去拿幻灯片。”

  答案是什么?

  当然是三。因为冲洗幻灯片需要最少四小时,我不能选二,站在那儿苦等;选一也不妥,因为买了书,再去逛美术馆,很不方便,搞不好买的是本大厚书,一路提下来,把手都勒紫了。至于四,非但书重,而且很可能逛完美术馆,幻灯片还没冲好,得等半天。

  比较起来,当然是先把幻灯片拿去冲洗,轻轻松松逛美术馆,再去书店买书,最后回到冲洗的地方比较聪明。到时候幻灯片冲好了,如呆只有几张,连盒子都不用,往书里一夹,打道回府,不是好极了吗?

  当你有许多事要做,又一样也不能省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安排顺序。你会发现顺序不同,能造成极大的差异。

  记得我以前在电视公司新闻部工作的时候,每天早上黑板上都写着一条条新闻。譬如九点钟总统府有重要会议和某运动会开幕;十点钟有邦交国部长来访和重要展览揭幕;十一点有抗议游行和重大刑事案件的记者会;十二点有某团体午餐会议和某广场民俗表演。

  因为在同一时间常有一堆新闻得采访,所以必须由长官安排路线。

  妙的是,当不同长官安排时,常产生很大的差异。聪明的长官可能只用三组人,就能应付一天的新闻,而且每组都游刃有余,一点也不赶。

  碰上不怎么灵光的长官就不同了,他可能用了五组人,连工友小弟都派去“打灯光”,还搞得手忙脚乱。

  为什么有这样大的不同?

  因为调配的先后——技术高明的长官,能把位置和交通看好,再计算每则新闻要花的时间和堵车的可能性;甚至把播新闻时可能放在前面播还是后面播都考虑进去。据我观察,那特会安排的长官,总是先花时间一点点算好,再分派工作。至于那个不上路的,则“耍帅!“慌慌张张、毛毛躁躁,没想清楚,就下令。

  我也记得英国撒切尔夫人作首相时,有人问她日理万机,甚至还常下厨,是怎么办到的。

  撒切尔夫人答得很简单:

  “我只是准备个小本子,把要做的事写在上面,每完成一件,就划掉一项。”

  我当时很不以为然,但是后来用同样的方法,却愈来愈觉得有道理。

  第一,当每样事都清清楚楚列在眼前的时候,可以像安排新闻路线,依照轻重缓急排列。

  第二,记忆再好的人也会疏忽,这样条列下来,不容易遗漏。

  第三,好像入伍服役的人,在床头挂个月历,过一天划一格。当你每完成一件事就删去一条,会有成就感。

  如今,我更进一步,在记事本上以不同颜色的笔来写——

  红色,记文学、绘画的创作;

  蓝色,记下创作送去发表的地方;

  绿色,表示出版的本数和书名;——。黑色,记录日常事务。

  当我这样做的时候,由于一清二楚,首先不致“一稿两投”闹笑话。其次有个好处,是我可以由那三种色彩的距离,随时检讨自己是不是在某些时段太少创作,又在某些时间太少发表。还有,当红笔和绿笔注记太多的时候,我又得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成为工作狂,应该放慢脚步,出去充电了。希望你也能准备这么一个记事本。不必开计算机,不必用鼠标,只要伸手就能翻开,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

  对!那非但是看到你要做的事,而且呈现了你已完成的事、你的成绩,和对未来的计划。所以,那也是一面镜子,照亮你自己。

 
页首 页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