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我们是考大的”。这句话一点都没错,而且不止是“考大”的,还是“考中”的、“考老”的。一直到老,都得考。不过考真有用,总考试的人或经过模拟考的人,上阵就是不同。在学校不同,到社会上遇到考试也比较能应付,只是时代不同了,平均寿命不同了,我们今天看待考试是不是也该不一样了呢?下面几篇谈考试、谈入学,也谈大学指定考的作文。
谈考试——成败
◎一生努力为一生
孩子,你一向有患得患失的毛病,几乎每次大考和音乐比赛回来,都觉得自己表现差,直到结果公布,才发现成绩很好。
我也一样,学生时代每次考试,甚至而今每次演讲之后,都不满意,觉得缺点太多。甚至为此整夜睡不好,把演讲从头到尾整个想一遍,愈想愈不安。
但是相反地,有些人却在考试之后,一走出考场就喊“太容易了”,让我的心情大受影响。我以前甚至猜,他们故意这么说,那是种心理战,如果连续两天考试,他第一堂出来先恐吓一下,很可能让我后面的表现“走样”。
你今天也听见有同学说简单,虽然下面没有考试,却影响你的心情,使你更不安,更觉得自己失常了。
总算午餐后,你暂时放下忐忑的心情。却又站在厨房靠着橱柜感伤地说:“天哪!过去花了那么多时间准备,做了那么多模拟试题,紧张了那么久,可是才一下下,四个钟头,就一切都过去了。”言下似乎觉得以前那么多努力,不太值得。
但是,孩子!你想想,人生不都是由这种“剧情”串起来的吗?
想想那些运动员。以你最熟悉的溜冰选手来说吧!他们从小就练,每天甚至天不亮就起床,赶在溜冰场没人的时候去练习,再冲到学校上课。还有,你那些学小提琴的朋友,几乎天天跟琴抱在一起,有些为了学琴,周末赶几个小时,到曼哈顿找名师。
当那些溜冰选手终于到了奥运场上,那些学小提琴的人,终于站在音乐大赛的评审前面——
只有几分钟?只有几分钟让他把过去十年、甚至十几年的辛苦成果,拿出来发挥啊?无论他过去表现多好,摔了就是摔了,错了就是错了,败了就是败了。
这就是人生啊!
谈考试—作文
◎回家不知是否因为我最近常发表有关“写作”的文章,考试刚完,就接到许多学生的e-mail,问我《回家》这个作文题目该怎么发挥。
有个学生说得妙——“回家就像吃饭,天天在发生,回家就是回家嘛!有什么好讲的?怎么写都俗气。”
我想了想,却觉得《回家》这题目出得妙,妙在它可以大俗,也可以大雅,颇能测验出学生的慧心。一天到晚读死书,只知用“掉书袋”换分数的学生,虽然少了用武之地,但是那些脑袋常常急转弯的,却可能表现不凡。话说回来,不知如何下笔的人,常因为不会找路,只要由“人地事时物”五条线去想,一定能发现些“妙点子”。举几个例吧!——※·※·※·※·※·※人从“人”的角度写,除了自己回家,不是也能写爸爸回家、妈妈回家吗?你可以说:“长年在大陆工作的爸爸要回来了,爸爸回家是大事,妈妈从好几天前就开始收拾,还叮嘱我把房间整理好。爸爸的飞机晚上到,他坚持自己坐计程车回家,反而让我们好紧张,只要听见关车门的声音,就急着探头往外看……”接下来可以写爸爸回家的脚步声、疲惫的样子,瘦了还是胖了,不是很好发挥吗?
※·※·※·※·※·※地再从“地”的角度写,你可以说“自从到台北读书,我就有了两个家,一个是台北的家,一个是乡下的家。但不知为什么,每天回台北的家,都不觉得是回家;只有放长假回到苗栗的那个家,才觉得身心安顿。大概在外面一个人住,太寂寞,算不得家,唯有偎到妈妈身边,看见四周的亲人,才有回家的感觉……”接着你可以写回家一路的心情,带什么回去,最想吃的是什么食物,看到父母那一刻的感觉,不是也很好发挥吗?
※·※·※·※·※·※事再从回家这件“事”来想,可以写:“每个人都有家,也都要回家,但回家却可能不同:——小时候跟着父母,回家是回爸爸妈妈的家。住校之后,有了自己的家,回家是回宿舍。然后我们找到终身伴侣,成了家,回家是回我和他(她)的家。再过几十年,我们老了,可能跟着孩子,回家是回子女的家。终于有一天,我们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则是回到天上的那个家……”
※·※·※·※·※·※时顺着这条路,又可以由回家的“时间”来想,譬如写:“自从上高三,就只有星星月亮陪我回家。每天出门,背对着家,没有心情回头看;每晚归来,已是一片夜色,看不清家门。有一天提早放学,我下午回到家,远远看见家,竟有一种陌生的感觉,因为已经太久没看清我家的房子,居然忘了家门口那棵高高的玉兰花树。回家,本来该是多美的事,但在功课和考试的压力下,我已麻木,只觉得回到旅馆,睡一觉,又要出发……”于是你可以完全从另一个角度写回家。
※·※·※·※·※·※物最后由“物”来想。则可以随便挑一样家中的东西入手,譬如门灯,你可以说:“每天傍晚,母亲都会点亮门前的那盏灯。不知她是不是选了特别亮的灯泡,只要我走进巷子,就能在一片灯火中,看见那最灿烂的一盏门灯,知道爸爸妈妈在等我回家。有时候上了整天的课,考了一堆试,背着沉重的书包,我真累极了,但是只要抬头看见那盏灯,就突然感到一种温暖,加快脚步,朝家门走去……”除了门灯,当然你也可以由书房的灯,想到父亲;看到厨房的灯,想到妈妈。还可以写一棵树、一栋建筑,甚至一块大石头、一条小木桥,通过那些“物”,说出回家的感觉与心情。
上面我举了许多例子,不是比引经据典、掉书袋、说道理更感人吗?尤其重要的是,它们虽然都写回家,但因为切入的角度特殊,而能不落俗套。只要找对路,作文其实并不难啊!
谈考试——克服忧郁
◎和忧郁做朋友
最近夜里你常闹脾气,你妈妈总得上楼作“精神讲话”,而且每次下楼必定怨我,说我遗传给你,你跟我年轻时一样,到了晚上就抱怨当天的事情做得不够多,或莫名其妙地不开心。
她把你闹情绪怪到我头上,我百分之百接受!因为我直到今天都一样,常常到了夜里十一点钟就心不安,觉得好多事没做完,产生莫名的恐慌。
但这有什么不好呢?我发觉许多像我这样,总怨自己没做好这样、没弄好那样的“完美主义者”,虽然过得辛苦,却能有不错的成就。
话说回来,当你想把每件事都做得十全十美,当然会透支,也当然会焦虑。记得有一阵子我说我有忧郁症,你妈妈说那哪算忧郁症,又说她早问过精神科的医生,医生说事情太多而有躁郁是当然的。我的工作这么重,换作哪个人都一样。相反地,碰到大事,却若无其事,倒可能有问题了。
当然,多愁善感也可能是天生的气质。近年的医学研究,更发现那气质常因为“血清素(serotonin)”的不足。
我们脑里好像有条河,许多忧愁的人到河边等着过河,“血清素”则好像载人过河的渡船。当血清素多的时候,那些忧愁的人很快就渡过了。而当血清素不足,河边则挤满了忧愁的“待渡者”,这种人一多,忧郁症就来了。
也可以说,同样烦心的事,有些人一下子就过去了,有些人却挂在心上久久不去。后者尤其到了晚上,可能一整天的事都会浮上脑海——“我是不是白天又讲错话了?”“某人那句话是不是专对着我?”“我今天的考试,原来认为表现不错,但会不会填错格子,或没看清楚题目?”
因为血清素不够,那河边一堆“忧愁者”,你一言、我一语地吵闹。有些人甚至因此失眠,或产生“强迫症”——也就是明明不愿去想,却非想不可;明明出门时把炉子、窗子都关好了,离家之后却又不放心,非要回去检查不可。
不可否认,这些情况严重起来,都算是一种精神病,但是毛病有轻有重,重的固然应该吃药,轻的却是一种“人格的特质”。如果你发挥这特质,反而能因为常常检讨而减少失误、因为追求完美而精益求精。所以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政治家,都有忧郁症的现象。
不久前,我去医院看眼睛,先放大瞳孔,再检查眼底,医生说我的飞蚊症不致恶化,也没办法改进。我临走,他还幽我一默:
“那不是早就存在了吗?不理它、别管它、忽略它。如果还总觉得它在眼前晃,干脆就跟它作朋友。”
医生讲得多好啊!很多毛病,如果难治疗,又没有严重到该吃药,就跟它作朋友吧!甚至感谢上天,给你与生俱来的忧郁特质,使你能“先天下之忧而忧”。
谈考试——运动
◎四肢发达一定头脑简单?
去年你们学校的毕业班有两个人进哈佛。
一位是大家早猜到的,平均九十八分的全校第一名,另一个人则隔了好久才发现,居然由一个游泳队的同学得到。
前天,你由学校拿来“毕业班成绩和入学报告”,赫然发现那游泳队的学业平均才九十分,好多同学都愤愤不平,说平均九十五分,名列前茅的都被哈佛打回票,怎么九十分的却进了?
“虽然早知道美国大学因为需要培植校队,会‘特别’收运动员,没想到差那么多,也收。怪不得好多人跑去体育社团,为进名校铺路。”
你回来这么抱怨,我听了也有同感。
但是今天早上,你妈妈和王妈妈通电话,聊到去年进哈佛的那位游泳选手。
王妈妈说:他真棒极了!不但每天要练习,常常代表学校出去比赛,而且回家得赶功课赶到一两点钟。
“游泳是很累的。”王妈妈说。因为她女儿也在游泳队,所以她很清楚那里的辛苦。据说好多队员下午三点放学之后,一直得练到七八点,回家又累又饿,常躺上床就睡着了。睡到半夜醒来,还得撑着疲惫的身体把学校的功课做完。
高中的课因为是选修,学生来来去去,老师们不清楚学生的背景,很少会为比赛的选手网开一面。代表学校出去比赛,虽然是公假,但是照样得补考,一分也不放水。
所以那位进入哈佛的同学,能够平均九十分,已经很不简单了。美国大学显然也清楚这一点,所以为运动员加分。因为运动同样需要努力、需要付出,甚至说需要更多的牺牲和坚持。
换个角度想,既然那位游泳选手,能在辛苦的运动之后,还拿到九十分,如果他早放弃运动,全力拼学业成绩,也一定能冲到九十五分以上。
正因此,那位同学不但被哈佛录取,而且受到许多长春藤名校的青睐,甚至主动与他连络,给他奖学金,吸收他入学。
记得多年前,你妈妈还在做大学入学部主任的时候,有一天回来感慨地说,她以前碰到体育系的人来向她说情,希望特别批准运动员入学,她很不以为然,认为读书就是读书,学业成绩不好就不能进来。
可是她十年做下来,观念改了。她发现美国社会对运动员特别尊重,连美国公司都喜欢用退休下来的运动员。
因为好的运动员常比一般人更乐观、更积极、更勇于接受挑战,他们在工作时总有不错的表现。
爸爸和妈妈过去受旧观念的影响,认为运动员多半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显然我们错了!而且一直到今天,还在纠正这错误的印象。
孩子,你们对那位游泳队员不服,会不会也错了呢?
谈考试——磨练
◎苦寒,真美!
说到这儿,我对你强调“人生是不断的上升与下落”,这是尼采的话,意思是人有惰性,只要不往上追求、想办法超越自己,就可能往下沉沦。
我还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是我最近常对你强调的,尤其为你上中文课时,更总是叮嘱你要不断复习,前面学的不忘,才能“功不唐捐”。
只是我又叹口气,说人生真难,要做人上人更难。想想最近特别走红的美国电视剧《实习医生(Grey's Anatomy)》里面的那一群年轻医生,已经不知在医学院流了多少血汗,进医院做实习医生,还得受上一堆磨练。
电视剧里他们都一付睡眠不足的样子,累了,躺在走廊上的空病床上就睡了;饿了,吃两口甜甜圈、喝杯咖啡,已经很满足。常常正在这头忙,紧急情况发生,又得应付另一头,搞不好,还可能被踢出医院。加上主治医生的冷言和病人的冷眼,甚至精神病患的骚扰,日子真不是人过的。
电视里演得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开医院的王伯伯说,纽约州前两年才通过一个规定,住院医师不能超过七十二小时不睡觉。天哪!二十四小时已经不得了,居然能七十二小时不睡,实习医生的日子还是人过的吗?
所以我对你说,好多人受不了,都半途而废了,也有些人身体不够好,甚至医学院没毕业就死了,连那些熬过来的医生,平均寿命都比一般人短得多。
问题是,为什么他们还要当医生?只因为赚钱多、社会地位高?抑或因为那是理想的工作?他们只是追求超越?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像你为了争取毕业班第一名,每天搞到三点才睡。还为了担任校刊主编,下课后留在学校,天黑才能回家。
今天中午我也跟你妈妈谈到这件事,说为什么你小小年岁要承受那么大的压力?只是当我们回顾自己的过去,也是在连串的压力下过来的,甚至可以说,压力成为一种挑战和目标,当那目标达成、压力消失,往往是最快乐的时刻。
只是,可能上一个目标才要达成,压力正要解除,我们已经开始为自己找麻烦,设定下一个目标、接受下一个挑战。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敢于面对挑战、承受压力的。
说到这儿,我盯着你的脸问:
“你是喜欢挑战、喜欢压力,还是宁愿轻轻松松过一生?”
你没正面答,只淡淡地说你一没有压力就会生病,所以你没得选择。
我也笑了,转身离开厨房,却抬头看见外面一片密雪,在风中像纱帘一样牵过湖面。于是回头提醒你:“别忘了欣赏一下风景,零下十度,冷死了,但是也美极了!”
谈考试——学与思
◎读书与梦想
台湾的诚品书店邀请我作校园巡回演讲,我定的讲题是:《读书最好,有梦相随》。
朋友看到,笑说有问题,因为去掉了中间的标点,好像是读书最好能接着做梦。
我说这有什么错呢?没见前两天的报纸上才登,美国有个研究,分两组人,一组上午九点钟上课,晚上九点问他们记得多少;另一组则是晚上九点上课,接着各自去睡,第二天早上九点再问他们记得多少。同样相隔十二小时,后者成绩好得多。可见读书要想效果好、记得牢,最好跟着去睡觉。
我这番话,只能供你参考,千万别书本一摆,就去见周公了。
但是,我敢说那些有成就的学者,绝不是死读书的,他们很可能像大思想家罗素所说,他想不出怎么写论文,跑出去玩,玩回来就文思泉涌。或像爱因斯坦,在他想通“相对论”的前一天,离开办公室时还对朋友说只怕一辈子都搞不懂了,结果第二天一醒就找到了答案。
更实在的例子是发现了苯环分子结构的柯库尔,他不是由梦到—条蛇咬着自己的尾巴,得到白天百思不解的答案吗?
可见书要读,梦也要做;读书是紧,做梦是松。
许多年前,有一首很流行的歌,叫《青春不要留白》,那时我常对学生说,对!青春不能白过,但是读书不一样,我们的脑海好像个仓库,不会管理的人,只知把东西堆进去,塞到连转身都不方便;会管理的人则知道分门别类,把容易坏的常拿出来检查,不堪用的扔掉。因此,仓库里有条不紊,不但进出货方便,空出来的地方说不定还能摆张乒乓球桌呢!
所以,脑仓库的管理一定要留白,只知道博学强记,不断往脑里塞东西的人,在今天是不容易成功的。
因为他们既懂得“思而不学则殆”,更懂得“学而不思则罔”。于是在脑海里留下空间———思想的空间、梦想的空间、玄想的空间、完成理想的空间。他们在读几十本书之后,很可能就创作出一本自己的作品,而且超越他读的那几十本书。
相对地,却有不计其数的学者,焚膏继晷、皓首穷经,学问塞满一肚子,好像乱堆的仓库,该用的时候找不到,碰到问题不能以所学的解决;说得出一番大道理,却毫无自己的创意。如果把书当做人生旅程的行囊,那些“死书”非但没能帮助他走得远,看得多,反而成为累赘,压得他没见到多少人生的风景。
我写过一篇文章——《摇一摇,沉淀的爱情》,意思是许多人在一起久了,爱情都沉了底,上面淡如白水,必须找机会摇一摇,使上面的白水与底下“爱情的果粒”重新融合。
现在,我要说“摇一摇,沉淀的学问”。当你发现书已经读死了,记不住了、想不开了,就暂时把书放下,看看外面的绿树蓝天,让思想驰骋,让理想飞扬,想想,那书里有多少东西,可以给你启发。而且你可以由读这本书,想到读那本书,把相关的东西串起来。这样,书才能成为活的,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但让你用来应付老师的考卷,更能应付人生的考试!
于是,你成为真正的爱书人,书为你实现梦想、打开心窗。
所以我说:读书最好,有梦相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