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节:天无绝人之路



离书亭竣工还远着呢!但王晓庆觉得,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想办法问题总能解决。于是,他们开始一边干一边设计房屋结构。

  书亭盖到一半的时候,新问题又出现了-房子不能四面全是墙呀,还要有窗户。一去询价,才知道安窗户需要两三千元。没办法,为了节约成本,王晓庆与玻璃店老板展开了蘑菇战,最后只花了不到1000块钱就将窗户拿下了。但老板的条件是要王晓庆和他一起干,这个结果是王晓庆最愿意接受的。

  经过20多天,书亭终于完工了,里里外外被粉饰一新,大家都很有成就感。

  书亭叫什么名字呢?前一段时间是体力劳动,现在要脑力劳动了。

  大家在不到10平方米的店里坐着,一边向肚子里灌水,一边互相启发。前后共想了50多个名字,都没有得到共认。有一天晚上,“海舟”这个名字一下子出现在王晓庆的脑海中:“在大海中,我们宁愿做一叶小舟,不仅可以感受大海的胸怀,同时也为其他人指引方向。”

  新学期开始了,“海舟书亭”出现在同学们的视野里,同时出现的,还有“苦海无涯乐做舟”这样的宣传语,其中的“乐”字很大,十分抢眼。以“苦”为“乐”的举动,表达了王晓庆和伙伴们做事的心态。

  天无绝人之路

  “事情都是通过努力争取来的。”现实经历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王晓庆的这个想法。

  刚开学时,广大师生都对在暑假里冒出来的海舟书亭另眼相看,但没过几天就不觉得新鲜了,因为书亭中没有报纸,也没有书刊。但报纸要从何处进货呢?王晓庆出来向校外报亭的刘老板咨询。尽管刘老板对王晓庆很客气,但口风却很严,并不透露自己的进货渠道。或许这也是“江湖规矩”吧,王晓庆也没有详细追问。

  能不能想个办法了解一下进货渠道呢?这天,王晓庆一早就到了刘老板的报亭附近,远远地跟着他,看他到底去哪里进货。原来,刘老板是去报刊发行点取的货。

  在报刊发行点,王晓庆了解到,每天可以在早上7点、10点或者下午3点来拿报纸。但这个时候恰好是他上课的时间,能不能找一个既不耽误上课又能去取报纸的两全其美的办法呢?可发行点的人都说“不好办”。

  无奈之际,王晓庆找到了《重庆晨报》的一个女社长,把报亭的情况原原本本地讲了一遍。社长听后非常激动,她说:“学生做这样事,你是我见到的第一个,我们一定支持你!”随即,她与发行主任协商,每天把报纸打好包给王晓庆预留一些。而王晓庆可以在每天中午放学后过来拿,卖不完的第二天再退回来,并且可以一个月以后再结账。

  “事情都是通过努力争取来的。”现实经历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王晓庆的这个想法。

  报纸进货的问题解决了,可也不能只卖报纸呀。俗话说,货卖堆山嘛。东西越多越好卖。其他的货怎么办呢?王晓庆与一个到学校推销书的书商商量:“我在学校有一个店面,你可以放一些书在我这里,我帮你卖,怎么样?”对方十分高兴,不久就运来很多书,并且同意等书卖出去后再结帐。这种方式对王晓庆最大的好处是,他可以不进行资金投入就有了很多品种的书。

  渐渐地,王晓庆感到自己有些力不从心。因为他一上课,书亭就要关门,他下了课才能赶过去,来去都匆匆忙忙的。他很自然地想到了招兵买马:谁没有课,谁就过来负责看店面。

  随着人员的增加,书亭卖的商品越来越多。除了书籍、报刊、杂志、邮票,还有食品、计算机相关用品、文化用品等,到后来居然还开始卖早餐。海舟书亭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只要一下课,就有很多同学前来光顾。而此时,在书亭服务的同学最多时已达9人,它先后为460多名同学提供了勤工俭学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