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节:逃课的研究生



工作忙碌、生活紧张,考研和努力工作的想法在王春洋心里却始终如一,尽管这两个目标是有所冲突的。他说:“当时工作真是很累,但我坚持下来了。我觉得这是一种考验。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说,对工作负责与否是一个人品格的标志,责任心对一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不管能力有多强,也难成大器,而且也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最让王春洋感动的是,当时研究所很多四十五六岁的师傅们也陪他一起加班。“包括我考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那一天晚上,我还和我的师傅加班一直到深夜。师傅对我很好,我觉得自己做事也要对得起师傅,这是一个人基本的品行。当时单位里的同事非常支持我考研究生。记得我走的时候,大家还拍着我的肩膀说,以后还要回来啊。在这个文化和学术气氛都很浓厚的机构,我从师傅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都是清华、科大毕业的老一辈大学生,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而且对工作非常负责。他们身上的艰苦奋斗精神也对我有很大影响,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而这也是我决定继续深造的原因。”

  在研究所工作的这两年,王春洋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说:“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比较简单,参加工作以后,我发现通过实际工作更能够实现很多有益的知识积累。比如,当时研究所从德国引进了一套专业技术,很经典。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消化德国的技术,然后才能做一些改进和完善。这使我提高很快。后来,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时所出现的有关电路方面的题目,我都能够轻松应答。其实当时并没有想着把这个工作作为跳板,只是想让自己的知识层次和专业水平上一个台阶,填补自身的不足。但这两年的收获真的很大,可以和后来两年的研究生学习相提并论,甚至还有过之!它让我明白了并不是只有上学才能够学到真本事,实践才是最好的老师。”直到现在,王春洋依然对第一份工作充满感激。

  逃课的研究生

  “两年的工作经历已使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觉得学习理论知识应该是学与用相结合,所以就在专业研究方面更加下功夫,也开始更多地思考未来。”

  又回到母校读研究生,感觉熟悉又亲切,但王春洋已不是以前那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单纯学生了,他的想法实际而且方向明确。

  他说:“我们研究生班大约有60多个学生,大多数是应届生,但是想法都不一样。本科时我很老实,很少逃课,但到了读研究生时就开始逃课了,大多数时间是泡在实验室或者去图书馆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专业书。有一些专业基础课只上过三节-第一节、第二节和考试前的最后一节,有一门专业课险些考试没通过。两年的工作经历已使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觉得学习理论知识应该是学与用相结合,所以就在专业研究方面更加下功夫,也开始更多地思考未来。当时上研究生时是1995年,社会大环境还不是很明朗。对于考上研究生后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心里并没有明确的答案。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决定先找工作,如果有机会再到国外去读博士。”

  在这种想法的催动下,王春洋开始自己搞课题,为日后的就业积累知识资本。在别人还在考虑就业方向时,王春洋已经有了成熟的想法。他说:“对本硕连读生来说,研究生毕业后所面临的是第一次就业问题,而对于我来说,则意味着第二次的就业选择。记得毕业时一位同学问我为什么不选择去研究所,我告诉他,我已经有过在研究所的工作经历了,所以不想重复以前的选择。我当时的想法很现实:去一家大公司的技术部门或研发部门,做一些更能将技术转化为现实产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