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把成功变成一种欲望



在这种目标的激励下,摩托罗拉的品质变得无可挑剔,连负责评审美国国家品质奖的蓝带小组也不得不叹服。

  这样做值得吗?为了一尊小小的奖杯,近乎苛刻地要求全体员工。

  1988年度,也就是评选美国国家品质奖的当年,摩托罗拉因减少了昂贵的零件修复与替换工作而节省了2.5亿美元,而收入更是增加了23%,利润则提高了44%,达到前所未有的纪录。这样的盈余回报是令人欣慰的,也出乎原先的预期。

  在这样的结果的激励下,摩托罗拉全公司上下士气高昂。一名主管声称:“得美国国家品质奖,有一种金钱买不到的奇效。”

  这就是目标的效力,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的作用,也许有时是一个时时刻刻看得见的激励,也许有时会带来意外的收获。找准一个目标,人生就好像有了罗盘的指引,一切行为都有了方向。成功也就会清晰可见。

  3.把成功变成一种欲望

  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

  --蒙田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这是真谛,也是无数人证明过的公理。

  对于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人来说,你今天站在哪个位置并不重要,但你下一步迈向哪却很关键。

  我们都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扩展生命的宽度。

  或许你觉得现在的地位是多么卑微,或者从事的工作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但是只要你强烈地渴望攀登成功的巅峰,并愿意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那么总有一天你会喜笑颜开,如愿以偿。

  在任何年代,任何国家,社会结构都接近一种金字塔状。大量的人处在金字塔的底部,只有一小部分人处在金字塔的顶部。处在底层的人们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但却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处在塔顶的人则是蒸蒸日上,发展前途不可限量。大量的人只能做普通的工作,有普通的收入,少数人在高层做决断,享受财富。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些身处顶端的人,曾经也处在底部,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他们是一步一步地攀上了金字塔的顶部。

  为什么偏偏是他们达到了众人瞩目的高度呢?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希尔顿、洛克菲勒并不比任何人拥有更多的时间,那么他们的成就又从何而来?差距就在于眼光的高度,在于人生的目标!

  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在平庸中度过,尽管他们并非像想像中那样懒惰闲散、好逸恶劳,甚至好吃懒做,他们中间的很多人甚至是勤勤恳恳的,但是他们只能扮演无足轻重的次要角色,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缺乏真正的内动力。社会的要求,别人的约束,使他们对待本质工作还算尽职尽责,但是他们却很少去想怎样才能够让自己的人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是说,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没有目标的人。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又怎么能够做到优秀,做到成功呢?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在一群智力与年龄都相近的青年中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发现: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远目标;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60%的人只有一些模糊的目标;27%的人根本没有目标。

  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他们做了跟踪调查,结果令人十分吃惊!

  那3%的人全部成了社会各界的精英,行业领袖;那10%的人都是各专业各领域的成功人士,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事业有成;那60%的人大部分生活在社会中下层,胸无大志,事业平平;那27%的人过得很不如意,工作不稳定,入不敷出,常常抱怨社会,抱怨政府,怨天尤人。

  如果我们回溯历史,就会更加明显地感受到这个道理。成就,永远是由那些拥有崇高志向的人创造的。像莱特兄弟一样伟大的发明家,或者像曼德拉这样的社会改革家,他们都以追求卓越为自己的终身目标。是目标将他们推升到金字塔的顶部。

  挡住年轻人前进步伐的,不是贫穷或者困苦的生活环境,而是内心对自己的怀疑。如果有了坚定不移的目标,即使贫穷到买不起一本书,仍然可以通过借阅来获得知识。我们无法想像一个胸无大志的人会创造一番业绩,我们也同样无法想像一个像林肯、威尔逊或李嘉诚一样的人,会埋没在茫茫人海中。他们经历过一次次的失败,但是因为有梦想,从不放弃努力。梦想,造就了他们强烈的内动力,也造就了他们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