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你这样讲有根据吗?



在这方面,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北京大学一直有个传统,对于学术问题,每个人都可以坚持己见,但也要容许别人坚持己见,而且择善而从的事也不少。教师之间如此,师生之间亦是如此。

  胡适与其学生罗家伦、傅斯年就经常切磋。其间罗、傅二人讲了许多否定老师的话,胡适也不以为忤。

  有一次胡适讲话,提到某小说,说“可惜向来没有人说过作者是谁”。有一个同学马上站起来说:“不对。有人说在什么丛书里的什么书见过。”胡适很惊讶,亦很高兴,以后上课,逢人便说:“北大真不愧为北大。”

  另一位著名的教授俞平伯也是这样一位老师。有次俞平伯讲古诗,讲到蔡邕《饮马长城窟行》,其中有“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俞平伯说:“‘知’就是不知的意思。”

  某同学站起来质疑:“俞先生,你这样讲有根据吗?”

  俞平伯说:“古书这种反训不少。”随手拿起粉笔写出六七种来。

  提问的同学说:“对。”然后坐下。

  在北大坚持己见的大有人在。某课上,某教师和某学生对一学术问题意见相反,且互不相让,直到学期终了还没有争出结果来。不知是教授有意为难还是选择得意之点,反正考题正好出了这一问题,这位同学自然要按自己观点回答。教授阅卷,自然判其错误,于是被评为不及格。按规定,不及格下学期开学要补考,补考成绩按九折计算,所以补考试卷上照例盖一长条章,上写:“注意,六十七分及格。”补考之时,也许为了表示不让步吧,教授出题,仍是原样。那位同学也照原样答无误。结果教授评分为60,打九折,仍不及格。再补考,双方仍是原题原答案,评分仍是60。但这次算及格了,问为什么,说是规定只说补考打九折,没有说补考的补考还要打九折,所以不打折扣了。

  在北大,学生与老师所具有的平等关系,是基于对知识的尊重,对真理的崇尚,对独立人格的锻造。面对知识与真理,无所谓个人的体面和尊严,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师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不严,相反,正基于此,老师要求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要懂得知识的分量,懂得做人的原则,所求的应是真才实学,而不应是其他,或是虚幻的光环之类。

  北大并不是浑浑噩噩的一群人。这里面的人不善于“地位”之争,却喜好学术的争论和对真理的追求。学术自由是融进每一个北大学人的生命的。年轻教师可以提出与学术泰斗不同的看法,阐述自己关于学科发展的不同思路。毕业生们也有时不知深浅地向一些知名学者质疑。另一方面,那些老学者也乐意同别人进行学术上的讨论和论战。更不用说一个系内部同事之间的互相批评以至学术上的相互“否定”也很正常。学术上的讨论不讲情面,但绝不包含恶意的指责和攻击。始终保持自我的独立,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行,寻找自我的发展方向:也许正是因此,北大一直保持着学术繁荣的局面,培养出了数不清的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成功人才。

  在这些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独”行者们身上,闪烁着智慧的光华,使他们能够保持自我的真风采,在人生的奋斗过程中不失本色,保持真我之品格,独立而又坚定,书写了一篇篇值得后人品味玩读的生活诗章。

  北大人给了我们很多启迪。青年人不向这样的人学习,养成良好的成功的习惯,还等什么呢?立即行动起来,认准你的目标,走你自己的路吧!

  每一个有梦想,想干出一番事业的人,应敢于向权威挑战,这样才不致隐去自身智慧的光华,才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所突破。你首先需要有独立而坚定的个性,只有这种个性习惯才能帮你走好自己的路。

  第四章胸怀大志,敢于拼搏

  比较过鸭子和老鹰的不同吗?鸭子在水塘里生活,他们游水、呱叫,随同伴定期移居,但从不高飞。相反鹰却不断冒险,独自振飞向高处攀飞。

  鸭子习惯安逸,胸无大志,所以一辈子庸庸碌碌,没什么作为。老鹰则勇于拼搏,享受着征战高空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