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怎样缔造一家优秀的企业(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但是现在的中国文人在履行社会诺言,宣传下层英雄方面,是做得非常差劲的,而政府也没有在这方面多投资。即使要宣传,中国文人也忘不了揭英雄的短,什么雷锋也买手表毛料裤什么的。而文人更热衷于宣传帝王将相。
有人说《激情燃烧的岁月》属于好片子。我就不这么认为。当然,因为找不着其它的英雄片看,只好拿它对付。其实这部片子中都是念念不忘丑化下层人民的,不是乡下人进城不会用抽水马桶,就是打得呼噜震天响,要么就是不刷牙不洗脸什么的。而且宣传的还是一个团长以上的官,和一般的英雄战士没有什么关系。
中国的文人们的贵族心理太强了,因此一百个不愿意宣传最底层的英雄。其实,宣传最底层的英雄是创造一个英雄社会的最基本的技术要点。可是文人们就是不愿意,因此就努力宣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因此就制造出了一个世风日下的社会,然后文人们就哭喊着“世风日下啊!”,然后更认定下层人民没有教养,不值得宣传。
因此,我以为毛泽东时代是中国几千年以来唯一一个大量宣传最下层英雄的时代,因此也就成了一个牺牲奉献的时代。而随着毛泽东的去世,帝国主义反动派反革命右派文人们齐心协力地疯狂丑化,大部分英雄都迅速地褪色,社会风气当然迅速变坏。
讲到这里我想到了日本。日本为了复活军国主义,不顾全世界人民反对,硬要坚持将所有的死亡的法西斯将士的灵牌都放在靖国神社,永远不肯丑化他们,永远要纪念他们。为什么?就是希望培养出新一代的为法西斯卖力的军人。这是日本法西斯对死去的军人的一种潜在的合同的兑现。而美国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价钱拍摄的好莱坞影片,也是歌颂美军的下层士兵或者低级军官呢?也是希望通过这些影片宣传牺牲奉献精神。
就实际而言,中国人民还是喜欢牺牲奉献的,但是他们要看情况。比如说当黄继光堵枪眼他们就不太敢干。因为抗美援朝战争被美国的哈叭狗们丑化得可以了。当董存瑞他们也不太敢干了,因为解放战争也被丑化成了为了毛泽东的私利,再加上丑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部历史。而毛泽东时代的英雄,如陈永贵,王进喜,众多的知识青年模范,都被丑化得差不多了,在这种情况下,不世风日下才怪。
但是,如果中国人民注意到某些事情肯定不可能被丑化,也还是愿意干的。比如说治病救人抗非典,不管是到了将来任何时候都不大可能被丑化,因此在这方面的事迹就比较多。比如抗洪抢险,无论如何是一件好事情,因此各队伍也还是努力奋战的。
讲到这里,有人会批评说,真正的牺牲奉献,是连名也不要的,任何个人利益都不要的。当然,宣传上应当这样讲。但是,如果借口这一点,社会上就剥夺英雄们的在名誉方面的个人利益,即缩减对英雄们的宣传力度,这实际上是找借口侵犯英雄们应有的个人利益。
有人可能会批评,不能将为人民的牺牲奉献和为法西斯卖命的牺牲奉献混为一谈。但是,我以为从管理技术角度上讲,当然可以一并讨论的。帝国主义法西斯都注意到了这种管理技术,才有了日本没完没了的对靖国神社的参拜,才有了美国每一次将牺牲的官兵尸体运回国内时,都要不厌其烦地搞一些隆重的仪式,这是他们对于为法西斯卖命的个人在名誉利益上的兑现。而从技术上讲,我们当然要对那些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人在名誉上的个人利益做兑现。
因此,我的最后研究成果就是,想要一个人人牺牲奉献的社会吗?前提之一就是要兑现那些真正为人民利益牺牲了的英雄的名誉上的个人利益,也就是说,要加大对底层老百姓英雄们的宣传力度。
有些企业领导人自己经营无能、心胸狭隘,不管是公司内部经营,还是对外合作,一事无成。可是,他们却总喜欢抱怨别人,什么“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啦,什么“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啦。问题是,他们为什么不想一想,他们自己为什么偏要做“凤头”,却让别人、让群众去做“凤尾”?为什么他们自己见利益、见荣誉就上?三天两头抛头露面、威风八面?而不是把利益、荣誉让给别人、让给群众?
关键是要了解人,了解中国的老百姓。了解了中国的老百姓,就知道怎么管理人、激励人,这不是在洋人那里照抄几个人力资源条条就能解决的。要懂得历史,特别是要懂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这样就能为缔造一家洋溢着牺牲奉献精神的优秀企业找到路子。
中国老百姓不乏牺牲奉献精神,可是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为什么又是那么难管?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这是中国革命,特别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打下的历史烙印;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在人口结构上的特性。这两重因素锻造了中国人民大众的鲜明性格,一是渴望奉献,二是不畏权势。
伍迪希的一篇题为“毛泽东的教育奇谋--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印教育对比”的教育学文章,分析了毛泽东是怎样通过有计划地培养下层劳动人民的子女,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人才。
“实际上,中国之所以在1991年苏联解体、国际关系剧变,面对比80年代不友善的国际环境下,仍能顺利在90年代推行改革开放,全面踏入商品市场经济,人均GDP超过印度,是因为1964年后便一直贯彻的普及教育政策,为二、三十年后开始出现的现代化市场经济工业社会打下必要的基石。中印同时在70年代末期开始经济自由化政策,中国成功而印度失败,原因就在于1964年开始的全面普及教育为1978年开放改革及时地提供必须的、具有基本文化基础的年青劳动力。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