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设计(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徐小平与俞敏洪,还有王强,被誉为“新东方”创业时的“三驾马车”。徐小平说当时他们有一个“君子约定”,大家都完美地遵守了它——一起来建新东方,在新东方品牌下面,各自开发自己的事业。“我做出国咨询,俞敏洪做考试培训,王强回来做口语。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一定要对新东方的学生负责,对新东方的品牌建设做贡献。所以说在当时的结构下面,我们做得非常漂亮,说实话,理念是非常一致的。至今,我们以及新东方所有人的理念都是非常一致的。所以这中间不管发生什么风吹草动,其实新东方的精神都不会受到损害。我觉得是这三个,第一是理念,友谊,最后是共同的事业。”
徐小平在新东方的第一阶段是做出国咨询,第二阶段是新东方整个的发展战略,第三阶段就是把他从事新东方的人生咨询经验智慧传播给学生和读者。反观自己的人生,徐小平认为是由一系列失败构成的:
“我为什么不在1989年、1990年回国,这里面实际上有我的错误。我为什么要进音乐学院?有时候是无奈。我为什么要出国呢?说不定我如果不出国,我已经是音乐界的大腕了,但是可惜我没有做。所以,其实我的选择是盲目的,许多时刻。但是我不是先知先觉,等到走过无数错误的道路,然后又凑巧在中国做了一个留学生咨询的工作,这时候我才发现,许多人想留学的计划是错误的。许多人疯狂要签证的目的是不对的。拿到签证是灾难,真的去留学可能是崩溃,或者在美国读着博士,应该回来,不应该去。当然也有人,你应该留学你还不留学也是不对的。这个时候我发现,奋斗如果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的话,你会陷入更大的悲剧之中。”
正因为如此,徐小平希望能把自己的经验与体会跟新东方的学员分享。
32岁的孟若蕴,云南昆明人。1990年,读大学二年级时孟女士退学,与先于她两年移居丹麦的男友结婚。在丹麦,夫妻二人艰苦奋斗,终于开了一家汽车旅馆,过上了中产阶级的安定生活。按说她在出国之路上是令人羡慕的成功者。但自从她1991年第一次回国探亲后就变得魂不守舍。2001年她说服了丈夫,回到中国,来到了新东方。她问徐小平,是继续读书,还是干脆不读?去加拿大,还是去美国?徐小平告诉她:
“假如你在国外读了硕士博士,可能已经进入了国外的主流社会;假如你在国内有一个完整的大学学历,可能你就会对自己所受的教育感到满意,满意的教育,必然会有一个满意的事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你高等教育没有完成,在国外不可能进入上流社会,回国来甚至连做个专业人士的资格也没有;如果你没有钱,那么你的烦恼可能就不是寻根,而是生存,但偏偏你又很有钱;如果你只有二十五岁左右,你也不会烦恼,因为人生还可以继续浪费和赌博;或者你四十来岁,你的心态又会不一样,因为这个时候要改弦更张已经很难。但你偏偏处在三十二岁这个不上不下的年龄,这造成你欲行难行的困境。你没有自己的专业,也因为多年在国外而失去了中国的经验,发展中的中国现在不需要你这样的人。你要回来加入到中国的开发热潮中,只有利用你外籍的身份,回中国‘留学’!”
类似孟若蕴这样得到徐小平指点迷津的出国留学人员不计其数。在留学咨询中,徐小平看见更多的青年人是毫无目标和目的地想出国,只是为了出国而出国,留学以后的生活却根本不去想也不敢想。这样众多的盲目人生给徐小平带来了沉重,而且越发感觉到自己肩上担子的重量。新东方的留学咨询,只是解决出国留学的手续、签证等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每个人的人生问题,而无理想无目标的人生,是注定要失败的。徐小平认为这就是他在新东方的发现和贡献:
“帮助那些奋斗者们调节人生奋斗的目标,擦亮你追求的明灯,到底是什么东西给你清晰化,给你精确定义,这是我做的工作的价值所在。我现在做的事情,是出于一种使命感,是一种责任。我不安于那么多的人没有目标地活着,惋惜于被浪费掉的生命。我一个人,一本书,或者是一场报告会、咨询会,根本就不能全面地解决所有的人生问题,我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这点,需要把人生设计引进每个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