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学会爱自己(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斯迈利·布兰顿博士在他的书《爱⋯⋯死亡》中说:“一定程度的自恋,是每个健康人的正常特征。要完成工作和取得成就,对自己的信心是必不可少的。”
布兰顿博士说得太好了。对健康、成熟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人生态度就包括“爱你自己。”这是在倡导骄傲自满吗?肯定不是。这是在要求我们接受自己,要有清醒的头脑,明明白白地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同时要自尊,保持自己做人的尊严。
心理学家A·H·马斯卢在他的书《动机和个性》中,曾提到过接受自己这个概念,他说:“在新的动力心理学中,有几个主要概念,分别是:自主性、释放、人性、接受自我、推动意识和满足感。”
一个成熟的人,不会在晚上眼睁睁地躺着,挑自己毛病跟别人比,担心自己没有比尔·史密斯的自信,或是没有吉姆·约翰斯的进取精神和毅力。他会审视自己的工作,认清自己的失误。他对自己的缺点很了解。但他认可自己的目标,满意自己的干劲。他试着花精力去改正自己的缺点,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了解。
对自己和对别人一样,他同样地宽容;他不让自己活在痛苦中。
喜欢我们自己,就像喜欢别人一样,这很重要吗?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说,除非我们喜欢自己,否则,我们没办法喜欢别人。有些人看什么东西都烦,见什么人都憎恨,其实,这正表现出本身固有的挫折感和强烈的自我厌弃感。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阿瑟·杰希德博士坚信,教育工作应该帮助孩子和成年人了解自己,培养他们健康的人生观去接受自我。在他最近写的新书《当老师面对他们自己的时候》中,他说,挣扎、满足、希望和头痛等情绪,交替主宰着老师们的生活和工作。可见,接受自我对每个人都同样的重要。
在美国的医院里,有一半以上的病床上,躺着精神或是神经科的病人,他们通常都很憎恶自己。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忍受着精神或神经问题的困扰亟待救治。更有一些极端的例子,病人跟自己叫真儿,没法跟自己相处。
我不想讨论引发这些不幸事件的各种因素和压力。我认为,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对成功和名望重视,想要超过别人而强逼自己苦役似的工作等等,是造成我们灵魂生病的原因。对上帝缺乏坚定不移的信仰,导致了我们情感错乱。对此,我深信不疑。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W·怀特先生,写过《不断进步——研究个性的自然发展》一书,个中观点,发人深思。他在书中谈到目前十分流行的一种观念——“调整自己,适应来自周围的各种势力,是人的本份。”怀特先生接着说,这种思维方式从产生的时候,一直到今天,已经变成了一种定式,“结果,有些人过度调整自己,使自己变得十分地狭隘,思维方式单一,思想倍受束缚;使自己屈从压力去完成自己的人生角色。但是,成功的历程,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目标,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成长、去完善自己、去创造,像一股有建设性的力量那样去行动——一句话,靠的是自身成长过程中有开创性的那方面。”
我从心底赞同怀特先生的话。我们中很少有人,有勇气独自站出来;也很少有人明白,我们支持的东西,究竟有什么意义。很大程度上我们的行为,是由社会和我们自身的经济地位决定的。我们穿衣服、吃饭、过日子、考虑问题等等,做这些事的方式,基本上同我们的邻居一样。如果我们感觉周围环境与自己不相宜,就会变得十分痛苦,经常会神经过敏,感到失落和困惑,自己讨厌自己。
我回忆起几年前参加卡耐基妇女讲座的一个学生,她就曾深陷在这样的冲突中。她先生是一个成功的律师,野心勃勃,敢作敢为,有很强的控制欲。他们家的社交圈子,完全由先生的朋友构成。跟他一样,在他们的眼中,成功的标准就是有名望,有显著的成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谦虚、温和的她,感觉自己简直被他们淹没了,变得很渺小。她所拥有的美德,没人看到,更没人欣赏。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变的越来越压抑,她觉得自己没法儿达到他们期望的标准,她不喜欢自己。
这位女士的问题,不是改变她周围的环境,而是改变她自己;愉快地接受自己,摆脱那些想要完全改变自己的压力。要相信,人活一生一定有某种意义;要相信,人活着并非是要完成别人的使命,而是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她才会有信心。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