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我看到很多中国学生被浪费了(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问:一个人的成长总会遇到一些烦恼?这和情商也有关吗?
答:高情商的人更能克服烦恼。我一直信奉以下做事的三原则: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这里可以看出情商的重要性:如果你什么事都要求完美,那你一定常常烦恼。如果你什么事都坚持己见的拼命,那只是“匹夫之勇”。真正的勇气是要能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实;真正的度量是能自我控制的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而不为它们烦恼;真正的自觉是能够分便自己有没有能力改变一件事情。真正的智慧是把人有限的时间用在可解的问题上。
问:你个人的情商,哪些方面最强?哪些方面最弱?
答:我认为我较强的是我对人的诚意和宽容。我会尽力花时间理解每一个下属的每一个成就。当我夸奖一个员工时,他会理解我真的懂他的成就出色的地方。我会去想每一个人的好处,而不把一些过节挂在心上。所以有些人起初和我关系不好,但是慢慢地发现我是有诚意的,而且不会把小事放在心上,后来成为我的好朋友或伙伴。
我较弱的地方是社交能力,除了工作需要,我很少与公司同事建立关系。前一阵我雇用了一个人,他告诉我他认识所有公司里能干的人。起初我以为他吹牛,但是后来发现我对任何人有疑问时,他都能给我很好的建议。他当然不可能认识每一个人,但是他确实认识很大一批能干的人。当他想打听一个人时,他可以利用他广大的人际圈子,得到准确的消息。这个例子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也要求自己多花时间去认识更多的人,虽然没有急迫的工作需要。
问:《成长》一书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两年前,你曾经与北大副校长陈章良在电视节目“对话”中有过一场辩论,为什么你对这个对话一直耿耿于怀?
答:我和陈校长在“人品”的评估有相当大的分歧。我把人品排在人才所有素质的第一,超过了智慧、创新、情商、激情等,而陈校长把人品排在前三名之外。我认为一个人的人品如果有了问题,这个人就不值得一个公司去考虑雇用他,而陈校长愿意去用一个人品有问题但是能创新的人。陈校长认为教导人品是家长的责任,而淘汰人品是社会的责任,学校和老师不用负责。而我认为教育不止是教知识,也必须教做人。
我最耿耿于怀的不是两个人的意见分歧,而是陈校长所说的在某种程度代表中国的教育制度,和中国人对教育的看法。如果如此,那我希望有机会把我的看法更清晰的表达出来,也许能改变中国人对教育的看法,也许能在未来帮助改进中国的教育制度。
问:尽管可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君子,但是在现在这个社会,保持良好的人品是很难的问题。为什么你对人品要求这么高呢?
答:我不是说每一个人都要做圣人,而是希望每一个人都有职业道德。一个公司对人品的要求不是为了道德,而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因为公司把自己的钥匙交给每一个员工。这样公司才能对员工能够完全信任,员工更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但是人品有问题的员工可以对公司有莫大的伤害,所以绝对不能雇用这种人。
因此,微软列出对员工期望的“核心价值观”时,诚信(honestyandintegrity)被列为一位。诚信是我们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我们根本不会去雇用没有诚信的人。如果一个员工发生了严重诚信的问题,他会被立刻解雇。
问:有这种解雇的例子吗?
答:比如,在美国曾发生过一件事:美国微软有一个员工,他盗用公司的软件。他在公司内部购买一套软件,可能只要10美金,改了号码,到别的工厂做了一个新包装,出去卖几千美金,就这样他赚了两百多万。被公司抓到后,出庭前羞愧的自杀了,这是个很极端的事情。不过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美国人是很注重职业道德的。
问:如果一个人在公司做一个伪君子,在公司外人品很差,是不是可以接受?
答:公司对员工在公司外的私人行为不会过问。但是从成长、做人的角度,我认为这样的人是不可以接受的。在这个世界,要保持好的人品,无论如何艰难也要坚持。其实,这也是凌志军先生在《成长》一书中反复说明并坚持的。所以,在青少年成长期,品德教育不能出问题。否则过了成长期,要扭转过来就很难了。
问:凌志军先生在《成长》一书中,常常谈到学生按兴趣做事,快乐地学习,这样才有可能到达卓越和成功。因为按兴趣做事和快乐地做事和快乐地做事,才会有热情。比尔盖兹也有一句话:“it’sfun”,您怎么样看?
答:在我们公司,“fun”就是热情和兴趣;这的确是从比尔盖茨个人所深信的。比尔盖兹个人的热情和兴趣可以从他这句名言理解:“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
每一个人的热情在于他的兴趣。做有兴趣的事,可以事半功倍,会更有成就;做没有兴趣的事,会事倍功半,可能一事无成。因此,我不赞同每个学生都追逐最红的科系,我认为每个人应该理解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能力(也就是情商的“自觉”),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除了追逐兴趣之外,凌先生也发现成功的人的一个共同点是对学习本身有浓厚的兴趣。这也是我希望中国人对教育能够改变的一点-培养对学习的兴趣,而不是重视枯燥的死背。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