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自序:不为人知?还是不为人所用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从一则故事说起
王明耀
唐代诗人陈子昂未成名之前,在京城长安待了很久,一直红不起来,空有一身才华。
有一天,他想出一妙招,花了二十 万钱在街上买了一把古琴,并对外宣称他最擅长使用这种琴弹曲。
第二天,他广邀街上的人去他住处听曲,并请喝酒(陈子昂换到现代来,一定是派人在街上大发传单,且雇了几部宣传车沿街宣传)。
等人潮一齐,他当众摔坏古琴,掉出琴中 他做的诗文,当场朗诵,这才造成轰动,名震京师。
人生也少不了企划
前面这则故事,说的是一桩个人行销事件。陈子昂身处人才济济的长安城,要想成名,空有一身才华是不够的。
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这个字就是企划,为自己的人生而「谋」,然后有所动作。套句时髦话,就是生涯规划,就是公关运作,就是融入其中的表演。
不消多说,陈子昂这场秀(SHOW)搞得很成功,得偿宿愿,一举成名。那麽他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 他确有才华。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泪下。」这首诗便是他的杰作。而才华,是迈向成功的基本条件。
二,要先投资。这包括买古琴的二十万钱,以及其他宣传费和请客的酒饭钱。可见若没有钞票`银子,还真红不起来。当然,有时候时间、人力的投入,亦可等值钞票、银子。
三,他懂得宣传造势和表演艺术。这其中包括前半段的宣传规划,和后半段的「表演」能力和机巧。有了规划,才能掌握事态发展,按照预期上演。如二十万钱古琴的耳语宣传,免费流水席的消息传递,以及对于听曲的期待,在在拉紧了戏剧的张力。
接下来,在人潮涌动的场景里,舞台上的主角导演了一出令人错愕的戏码:价值二十万钱的古琴当场摔坏,烘托出琴中诗文的可贵。
于是,在亢奋情绪 中,群众认可了陈子昂。事件之轰动,乃至陈子昂名震京师,皆属顺理成章。
这则故事也不禁让人想起,有很多人自认很能干,却没有展现才华的舞台。他们自叹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诚所谓「怀才不遇」也。
怀才不遇有两种解释,一是才华不为人所知;一是才华虽为人所知,却不为人所用。
如果碰到的是前者,那麽陈子昂先生的扬名术可为参考。
如果是后者,才华反成阻碍,则大部分是人际关系、个人公关没搞好。在做人处事、应变上欠缺灵活机趣,以致处处有碍。
把人搞定,其实就是公关运作,为了化解别人对你的敌对、偏见、漠不关心和不知
在商场上 ,消费者的 敌对、偏见、漠不关心、不知等态度,都是产品行销、企业形象的致命伤。而身处职场,也最怕他人对你存有这四种状况,以致怀才而不遇。
因此,如何消弭敌对态度、化解偏见、改「漠不关心」为「关心」,变「不知道你」为「知道你」,实在是职场中人常得面对的问题。
公关,是目前很流行的一门学问。而公关运作,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上述四种情况。所以,处于今日社会,像政府部门、企业单位都已知道公关的重要性,纷纷设置发言人、成立公关宣传部门,增加与民众、消费者双向沟通的管道,进而建立单位、企业良好形象。
而个人,若想要在职场丛林中有所胜出,也得懂得公关运作。伟大一点,为了成就非常事功;说普通一点,则是轻松过日子,少一些阻碍;幸运一点,还可能青云直上,名利双得。
但何谓公关呢?简单来说,就是做好人际关系,把人搞定,把事搞定。所以,公关运作其实就是人生应对之宜、应对之道。
既是应对之宜,那应对甚麽呢?应对「生活情境中的人和事」,目的是为了让人事间柔和,不起冲突;让自己能够被接受被欢迎,减少发生上述的四种情况。
谈应对,就包括了主体性和一致性。
所谓主体性,指的是你应该做甚麽。这需要先有前期的定位,以沟通对象的立场为导向,知道对方顾忌甚麽、喜欢甚麽、再决定你应该扮演甚麽角色,做出甚麽动作。
一致性则是「你应该做甚麽」和「你已经做了甚麽」之间取得一致,这需要你持续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表演(亦即公关运作)。
人一生最精华部分的时间,大多生活在与职场(单位或企业里)有关的情境中。因此职场里的人事应对,几几乎便是一辈子人际关系的主轴。
在职场中,有些人对你有助力,有些人对你有阻力。如何深化助力,淡化阻力,甚至化阻力为助力,全靠你能否经由自我认知和自我表演,把这些关键人物给搞定。能搞定,就表示你已取得职场(办公室)的通关密码,优游其中了无障碍。否则,你将被拒绝在外,成为办公室的边缘人物。
本书内容便是以搞定职场关键人物为经纬,就笔者多年职场所见所闻,归纳出一些把人搞定的参考法则(通关密码),幷佐以古今案例故事以资说明,期待读者能在轻松的心情下阅读,且能有所体会,举一反三,驰骋职场无忧。
最后,仍得感谢爱妻梁淑娴的纵容,纵容我老是不安于业,经常换工作;纵容我西进大陆,只身闯天下。而留给她的,则只有不安和操劳;既要上班工作,还得照料两个寶贝儿子。逢此新年之始,我要说:老婆,谢谢你。
老哥们汪睿祥兄这回为本书写序,文笔一流,立论发前人所未有,为本书增色不少,在此一并谢过。
另外,原在台湾同事现于上海定居的陈毓芬,这次帮忙为全书进行编排设计,呈现给读者不同的视觉感受,居功不小,希望读者会喜欢。
同时,也感谢社科院出版社给了我这个台胞在国内出书的机会。尤其主编陈彪兄的热心投入,让本书得以尽早与读者见面,在这里说声谢了。
2005年1月1日于北京市四惠东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