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需求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当数量需求满足之后(正如今天已开发国家多数人民的生活),品质需求就会取而代之。一旦你拥有所有需要的食物、服饰和电视,就会想有更精致的食物、更体面的穿着和功能更强的电视。
数量需求反映的是消费者对既有产品大量供应的需求,而品质需求指的是对不同或改良产品的渴望。
就以电视机为例,消费者的品质需求是指对功能更强电视的渴望(例如具有子母画面和六声道音响的高画质彩色接收器),和其它相关的全新产品(例如TIVO卫星接收器或DVD录放机)。
一般中产阶级的夫妇有了两部车之后,可能就没有兴趣买第三部车,但很可能淘汰其中一辆而升级到一部新款运动休旅车(sport utility vehicle,SUV)。一位衣柜摆了8套200美元西装的年轻主管,可能无意再买第9套,但心血来潮时可能会买套名家设计、价值400美元的西装。
再者,这种需求本质的改变是并行不悖的。当消费者开始满足高品质的需求后,数量需求又会发挥作用。现在,这对年轻夫妇为了不要争吵谁该开SUV,可能想买第二部。年轻的主管可能想要另外7套400元设计师的西装,因为觉得原先200元的西装穿起来“不称头”。当然,理论上,当消费者拥有足量市面上最好的车子或西装时,对于更多或更好产品的需求就会满足。但只要科技不断进步,就不可能有最好的车或西装,至少不会持续太久。每年都有更新的设计款式出现,于是上述的流程又重新开始。
愈能摆脱对现有市场地位、情感因素的企业,就愈容易了解数量需求和品质需求,并且操纵两种需求,创造永恒、持续性的需求。
日本操纵美国和欧洲消费者的数量需求和品质需求的能力,无人能及。日本在1960年代以廉价产品席卷全球市场,基本上,这是满足数量需求。但到了1970年初期,日本人将经营重心移转到提高产品品质,也就是从数量需求提升到品质需求(把现在无利可图的廉价品市场留给模仿者)。不到20年光景,日本从消费者心目中廉价产品制造商的形象,提升到高品质的生产者(通常也是最高价)。
九十年代,日本为了促销日产尼桑(Nissan)和凌志(Lexus)的新车,而在市场上倾销达特桑(Datsun)和丰田(Toyota)这些传统的品牌。这一招让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百思不得其解,想不透为什么客户不再买通用最受欢迎的雪佛兰(Chevrolet)。
商场新兵最常犯的错误之一就是忽略品质需求,尤其像保健这类新科技的产业。许多业者一开始以低品质产品抢占市场,希望等事业稳定后再改善品质提高价格。这是短视近利的作法。
如果先以低品质产品攻占市场,当公司产品的受用者转而需求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时,挽留他们的机会微乎其微。一个企业或经销商一向给人低价的印象(消费者往往把低价和低品质划上等号),就很难扭转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
今天,业绩良好的保健公司都是制造或经销高品质(通常也是高价位)的保健产品和服务的公司。
从市场上可以很清楚看到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有持续的需求。每年由于科技进步降低产品和服务成本,精明的生产者和供货商知道必须维持现有的客户关系。他们的作法是自动提高产品的品质而不是诉求降价。
假如你在1990年花了600美元买一台27吋的彩色电视,到了2000年想换新的,于是到同一家商店选购。你会发现原先的机种现在只值300美元(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实际上只剩229美元)。但你可能不会再选购原先的机种,而是愿意再花600美元(相当于1990年的458美元)购买36吋的机型,或是花1500美元(相当于1990年的1144美元)购买配备六声道音响和子母画面超高画质的机型。况且,你也可能在市面上找不到300美元的机种,因为商家知道客户要的是高品质而不是低价格,所以不再出售现在已经落伍的机种。
或是你在1995年进入医学院时,花了45000美元买辆敞篷车,希望用到2002年毕业。当你2002年再找同一家经销商时,将发现当初梦寐以求、配备齐全的车子现在只要25000美元。但你不会买这款车而把多余的20000美元存起来,而是希望用同样的45000美元“升级”到性能是1995年车款两倍的车型。
今天,消费者这种品质优于价格考量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一般人并未察觉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准已经逐年升高,不管是电视或玩具、汽车或空调、牛仔裤或寝具、数字相机或折叠式沙发、电冰箱或MP3下载音乐,现代人正以低廉的价格享受前所未有的高品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