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文坛里的潜规则(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有人把创新看得至高无上,却看不起模仿。即使是看到像日本人那样通过模仿成为了一次又一次的赢家,有些人依然认为,模仿是等而下之的人才会干的事情。殊不知,任何人、任何企业组织、任何民族、任何国家,要想成为强者,都必须从模仿开始。很多时候,模仿其实就是创新。
然则,我们来谈一谈人们心目中的美好事物吧。比如文学,看看是否能够离得开模仿。经过我们的深入比较和研究,发现美好的文学领域,运用模仿,比之其他任何领域都要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人可能会说,那只是二三流文人的所作所为,一流文豪才不会模仿呢!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请继续往下看。
在数百年前,我国古代的一本教人们如何写作的书《朱子语类》是这样告诉世人的:“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古今中外,凡作文大家成名之前无不有一个模仿、借鉴的过程,屈原模仿前人,杜甫模仿屈原,白居易模仿杜甫,鲁迅模仿果戈里;莫泊桑模仿福楼拜,托尔斯泰模仿屠格涅夫,就是“诗仙”李白也是在模仿萧统《文选》的基础上,才建构起他“诗仙”的丰碑基石。
无论你是否承认,几千年来,模仿早就成为了文坛里不争的成名捷径和潜规则。
文坛迅速成名之潜规则
在很久很久以前,模仿,就已经成为文坛上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而且,它还盛传不衰,精彩纷呈,屡成热点。
我偶看诗集,发现北宋著名词人秦少游之佳句“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其实是模仿温庭筠句“雨后欲斜阳,杏花零落香”所得。对秦观之模仿,“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赞曰:“虽自此脱胎,而实有出蓝之妙。”李清照女士一日偶然看到欧阳修的《蝶恋花》中有佳句“庭院深深深几许?”心中喜欢,把玩不已,竟以首句“庭院深深深几许?”为头,连仿三首,首首绝佳。名垂千古的《膝王阁序》之作者王勃,模仿北朝庾信的《马射赋》中佳句“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句,至今传颂……
古人谓:“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偷”即模仿,“偷意”、“偷气”为模仿中的创新。中国古代的文人学习写作大多经历了模仿的过程。他们总要读过几百篇乃至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出口成诵,烂熟于胸……
回顾人类的文化史,古今中外,从“模仿”到“创造”,写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举不胜举。我国四大古典小说都有比较清楚的模仿的著作或者底本:《红楼梦》模仿了《金瓶梅》,《西游记》和《三国演义》都有历代传下来的神话或者话本。郭沫若的诗歌模仿了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诗人的诗歌,他还告诉大家:“我有一个写作秘诀,就是先看人家的书再写。”鲁迅的小说也有不少属模仿之作,他的第一篇成名作《狂人日记》就是模仿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一篇小说。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则是模仿了莎士比亚的剧作《李尔王》中表达父女关系的内容。对于模仿与借鉴,杜甫曾用这样的名句总结:“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可见,历史上因模仿而后脱胎的大家可谓多矣!
“一切写作都从模仿开始,未有不模仿而成为大作家者;一切模仿都必须有创新,未有不创新而成为大作家者。”这就是文坛中成名作家能够流芳百世的潜规则,当然,它也是每一个舞文弄墨者在文坛生存下去的潜规则。说它是潜规则,是因为:此义之大,放之四海而皆准;此义之秘,虽常见诸于实行却为人所忽视。
在文学领域里,模仿的主要特点有:在体裁上,诗词歌赋、对联杂文、谚语民谣、灯谜酒令,凡所应有,无所不仿;在方法上,顺仿、反仿、别仿,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花样翻新,不一而足;在内容上,被仿作品大多都是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均为大众所熟悉,而仿作则有的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的是移置新义、翻出别趣,有的是讽刺幽默、入木三分……模仿得到位者,往往会为读者们所侧目。
大凡在文坛上成名的人,或多或少都深谙此潜规则。尤其是那些早年成名之人,更是找准大家来模仿,便很快成名。也许,他们都听说过了民国女作家张爱玲的一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吧。也许是为了名,但根本是为了利,他们正确地选中了在文坛里快速成名的潜规则,也就是“模仿”一位或多位写作风格等令自己喜欢的大师,从而走上了文坛成名的不二捷径。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