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的先天缺陷导致权力纷争严重 在中国民营企业,权力分配的模式与差别比较大,就好像进赌场一样要凭自己的运气。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中国的家族式企业,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但是随着进一步发展,一些家族企业陈旧的权力模式开始束缚企业的前进,家族企业中如何使用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如何适应家族式企业,即如何分配权力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例如作为民营企业主要形式之一,家族企业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在我国大陆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家族式经营的企业至少占到90%以上,在沿海地区比例更高。只要家庭成员在企业中的股权占整个股权的50%以上,家庭主要成员只要愿意,他都能在企业工作或管理,这样的企业就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决策速度快,一旦董事长作出战略决策,能很快付诸实施;二是管理成本低,工作与生活的重合,使成员之间比较容易沟通。家族往往是家族式企业融资来源的最初渠道。中国当前的金融体制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服务的,家族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通常是利用家族式的网络。创业时期企业的经营风险无疑很大,而家族资金的介入实际上承担了类似高科技企业创立时的创业风险投资资金的作用。根据调查,我国私营企业的开办资金最主要来自于本人原来的劳动或经营积累,占56.3%,亲友借款占16.3%。这一点在李书福、南存辉等江浙一带家族企业中体现得非常突出,这些人身后往往站着一大批“隐身富豪”,使得他们的企业从来就不缺乏资金的支持。 在一个迅速变动的环境中,家族企业的运作成本相对较低。比如蓝招衍、蓝招宝兄弟创办的珍禽公司,如果没有哥哥招衍早期在精神、物质、技术各方面的支持,招宝恐怕早就支持不住了。家族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前期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从最初创业的意义上说,家族化经营的协调成本也相对较低。再加上有家族观念的约束,信任度一开始就能达到一定水平,所以过程中的监督成本也较低。由于决策者与管理者均为家族中人,信息的传递极为快捷,遇到问题时可及时处理,无须先请示汇报。由于是利益的共同体,基本不存在内耗,从而能提高效率。在企业资金困难时,家族人员还可以不计报酬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在资金上的压力。 但是民营企业的先天不足也是有目共睹的。家族企业内部管理很不规范,社会的信任度也比较低,影响了家族企业的声誉。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家族式企业内部的裙带关系不利于选拔有能力的专业经营者。家族式企业内部的各个领导岗位的竞争通常带有较严重的裙带风,从而可能使优秀人才得不到合理使用,如果只从能力和业绩的标准选拔人才,家族企业的大权就可能旁落,使家族最终失去控制权。虽然有些家族企业很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甚至在家族内部采用严格的“考试录用”制度来选拔人才。但是这样的行为无疑大大降低了选材的范围,不一定能够选出适合的人才。
家族式企业的经营方式通常是家长式的,因为家族企业的最高领导通常具有权威,这就可能产生一言堂的行为。而当最高领导失控,就会出现山头文化、诸侯割据、群雄并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等内部权力斗争的现象。当然也给企业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一位失败的家族企业家这样感叹:“假若时光真的能够倒流,假如真的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我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巨人总裁史玉柱在检讨其失败时也曾坦言:“巨人的董事会是空的,决策是一个人说了算。因我一人的失误,给集团整体利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也恰好说明,权力必须有制约。” 中国家族企业的用人讲究任人唯亲,讲究打虎要靠亲兄弟,上阵要靠父子兵。他们以为:危难之中肯显身手的只有自己的兄弟姐妹,外来人才概不可靠,可用不可信,不能委以重任,须处处时时设防,否则,被人家卖掉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种看法,是典型的不理智的经营思想。企业经营的基础在于利益,而非亲情。谁可靠、谁不可靠都是假的,利益最可靠。企业有了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外来人才一样可靠,一点不会比自家人差。相反,倒是自家人难伺候,自己有多大本领,有多大贡献很少愿意去想,只晓得跟别人比待遇,比权力,稍有不称心则大闹天宫,且无所顾忌。 家族制企业内部由于缺少明确的产权界定,家族成员在利益分配上的多寡全凭身为家长族长的老板一人说了算,因而利益纷争在所难免。小的家族制企业油水不大,可供争夺的利益不多,兄弟姐妹七姑八姨间还能勉强过得去。大一点的家族制企业有利可争,有利可图,矛盾重重,斗争激烈。大家族里面有小家庭,除老板外的家族成员想得更多的是小家庭里的小九九,庞大的家族靠老板一人终究是独木难支。矛盾激化到企业承受不了的时候,各奔东西,分立山头就成为惟一选择。同吃一锅饭,同举一杆旗的兄弟至此成为同争一锅饭,同出一招先的对手。半斤对八两,虾兵对蟹将,在伤了对方的同时也毁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