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二节 积极多一步(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没有爬不上去的山
没有爬不上去的山,只有不敢爬山的人。
很多人反复地强调客观,把很多责任都推到客观上,最后的结果自然只是抱怨“上天不公”了。
我们看看两位70岁老太太的故事。
有两位老太太,年届70了。按照杜甫诗中所说的“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样的老太太惟一的前途就是颐养天年———等死了!
其中一位认为,到了这个年纪,已经到了人生尽头,俗话说:“人到五十,年年望死;人到六十,月月望死;人到七十,天天望死。”自己已经到了“天天望死”的年龄,还有什么希望呢?于是便开始料理后事。
另一位老太太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怎么个想法。于是,在70岁高龄之际,她异想天开,开始学习登山。她就这样,登上了几座世界上有名的山峰。最后,这位老太太在95岁时还成功地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了攀登此山年龄最高的记录。
这位老太太就是著名的胡达·克鲁斯老太太。
70岁开始学习登山,这本身就是人生的一大奇迹。但是,奇迹是人创造出来的。一个人之所以成功,首要的标志就是他思考问题的心态。一个人如果具有积极的心态,进行积极思维,喜欢接受挑战性的工作,那么,他就成功了一大半了。胡达·克鲁斯老太太的壮举验证了这一点。
成功是个积累的过程
人一旦被寄予厚望,就会努力鞭策自我以求名副其实,保全自己的名声,但这是何等艰难啊!旁观者越多,影响层面越广,则利害出入越大,因为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困难。
来看一位焕发卓越光彩的音乐英雄———马友友。
1999年2月10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纽约的第四十九街被换上了新名称———马友友街!这是一个国家对一位音乐家献上的最大敬意,虽然这个名称只能挂24小时,可是这荣誉却是至高无上的,足以证明马友友的非凡贡献早已凌驾在他的音乐才华之上。
这位华裔的大提琴家出生于1955年的巴黎,父亲马孝骏是一位音乐教师,也是传统的中国文人,小时候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接触音乐,马友友5岁时便可以表演巴哈的组曲。
因为天资出众,7岁开始拜师学艺,9岁就获得茱丽亚音乐学院的奖学金,并且在小提琴教父史坦和大提琴家雷纳德·罗斯的栽培下,打下扎实的演奏基础。他的老师在他15岁的时候曾说:“他演奏舒伯特的《琶音琴奏鸣曲》展现了大提琴家的台风与气度,我当场感动得流下泪来。”这时老师已经觉得自己再也无法教马友友更深入的情感技巧。
然而,即使拥有艺术上的非凡天分,马友友一样逃不过青少年阶段性的叛逆、不安、迷惘,年轻的马友友曾一度怀疑自己在音乐演奏上究竟能够做些什么,最后甚至自暴自弃,严重酗酒,生活糜烂,后来他形容那时的自己:“我完全把秩序给搞乱了”、“我那时很疯”。
不过,还好有老师史坦的解惑,于是马友友在16岁那年选择进入哈佛大学专修人类学,除了音乐之外,他还选修生物、社会学及德文,研究杜斯朵也夫斯基的作品。在这里,他终于找到了答案,脱胎换骨,潜心哲学,爱上书法及下棋,喜欢读塞班提斯的《唐·吉诃德》。因为贯通了人生哲学,音乐风格受到很大的影响,更因此共鸣属于他自身风格的豁达人生态度、宽广厚实的人文精神,而这一切,也在他诠释的音乐里被听见。
命运往往充满着考验,1978年,马友友获得费雪奖,前途似锦之际,他面临了严重的脊椎侧弯,几乎无法握弓;幸运的是,一场成功的手术,挽救了他的音乐生命。此后,或许是因为这次死而后生的生命体验,他开始活跃在舞台之上,更推出数量丰富的录音专辑,所有的评价一致认为马友友是一流的演奏大师,他获得了无数的唱片大奖,并逐渐成为乐坛的宠儿,声势如日中天。
马友友,他那兔宝宝般的笑容、亲切的形象、独有的东方魅力在国际乐坛中得以以儒雅清新的中国气质特立独行,再加上非凡的天分和努力,又没有巨星的架势,他的自在亲和纯然发自内心,使得媒体喜欢报导他,更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超魅力音乐家,种种的背景使他成为少有的、不用参加任何世界音乐大赛就已扬名世界乐坛的年轻大师!
大部分人的成功都不是一炮而红,即使是马友友,都是一步步努力积累出的成果。而人们眼中所谓的一炮而红,往往代表着:人们并没有看到你在努力往上爬时的艰苦辛酸与寂寞不堪,只看到那成功灿烂的一面。而一个人的成功也往往不是单单一件事的成功,还要累积生命的其他部分或是其他人生中的杰作,甚至在未来还是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之下,就像马友友。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