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14节 发现宁波(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宁波攻略:引进与走出
“宁波利用外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尽管近五年来宁波利用外资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2003年宁波吸引合同外资与苏州的差距由1998年的35.75亿美元,扩大到90亿美元。宁波政府对此很感焦急,但让人迷惑的是,宁波政府一面火急火燎地“引进来”,一方面,却又卖力推动本地资本“走出去”。与引资相比,宁波“走出去”在全国前列。截至2003年底,宁波“‘走出去’工作占浙江省的1/3,在17个副省级和计划单列市中占第二或第三位”,这一数据来自宁波市外经贸委员会的《宁波市“走出去”工作基本情况汇报》。宁波为何“走出去”、又何以能居全国前列?
1.
品牌攻略
“走出去”,即企业到国外投资设厂,设立办事机构、分公司进行境外生产贸易活动,也就是跨国经营。宁波有不少企业有“走出去”的强烈愿望。宁波中基纺织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楼小平告诉本报记者,光是在国内做OEM,贴牌加工,出口价格仅仅是欧洲市场价格的1/10—1/8,“这种刺激给人感觉真不好受”,“我们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为此中基宁波对外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基宁波公司)2003年专门成立了宁波中基纺织品有限公司。尽管“这需要时间,因为人家是一两百年才塑造一个品牌出来”。而目前国内服装行业这种OEM方式,楼告诉记者,这是迫于无奈,“因为过去我们都无力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不了解国际市场行情,也没有国际一流的设计师。”的确,一次又一次价格强烈反差的刺激,让楼小平决心要在国际市场打造自己的品牌,这促使宁波中基纺织品有限公司的控股公司——中基宁波公司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开创自己的品牌,并计划以自己的品牌先打响国内,然后积蓄力量打入国际市场,在海外设立分公司,“进入第一线”。中基宁波公司2003年进出口总额7.8亿美元,稳居宁波2003年60家重点出口企业榜首,其控股方是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为了改变OEM方式,实现“走出去”,赚取更多的利润,楼小平特意请来了有30多年设计经验的意大利著名毛衫设计师Alessandra,并特意注册了一个英文毛衫品牌“REWOOL”,即“循环利用毛的意思,强调环保意识”。像中基宁波公司有这样跨国经营战略的企业在宁波早已有很多。海天塑机有限公司,是宁波企业“走出去”的典型。其产品已遍及全国各省、市,并批量出口美国、欧洲、南美洲、中东、东南亚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在巴西、土耳其、墨西哥、加拿大等国家建立了海天分公司。
根据宁波市外经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12月底,历年共批境外企业和机构363家,而历年累计批准外商驻宁波机构也才407家,宁波企业境外项目总投资累计9609.44万美元,中方投资7519.45万美元。光是2003年,宁波新批境外企业就达74家之多,总投资2102.93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1858.45万美元。
2003年宁波市新增74家境外投资企业主要分布是美国18家、日本6家、德国7家、阿联酋5家;从投资产业来看全都集中在第二产业;从投资主体性质来看,国有企业仅有1家,股份制企业63家,中外合资10家。
2.
海外投资,绕开贸易壁垒
实际上,对于走出去的理由,楼小平叙述的仅仅是一个战略设想。隐藏在这些企业“走出去”想法后面的,却是现实的紧迫性。最初是“扩大贸易,从而走出去”,而“内部过度竞争、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是企业走出去的深层原因。宁波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外资管理处官员指出,宁波的许多小商品都做成了大市场,如余姚的小家电,宁海的文具等,可以说块状经济“内部竞争非常激烈”。确实,块状经济的完备配套产业为宁波企业的壮大提供了基础,但也造成了因竞争激烈而生产相对过剩的压力。此外,近年来贸易壁垒增加,迫使宁波企业家们改换策略。
“近年来,针对中国产品的各种贸易壁垒越来越多,”一位代表告诉记者,“而走出去在海外投资,实行本地化,可以更好地避开这些壁垒,特别是加工贸易采取‘走出去’可以立竿见影,绕开贸易壁垒。”此外,宁波是资源弱市。一方面有许多优势产业产品,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受资源制约。尤其是电力、土地的制约,“2003年是宁波10年来第一次碰到这样大规模的停电”,家家企业都自备了柴油发电机,柴油需求急剧攀升,一时“宁波油贵”。“要持续发展,必须走出去,开拓创造财富的新空间。”由于资源贫乏,宁波企业走出去投资的意识较强。“利用国外资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到国外投资办厂。”这位代表指出。
据介绍,宁波慈溪市经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罗马尼亚投资园区,余姚则在阿联酋、迪拜形成了投资专业市场。2004年,根据计划,宁波要主攻的地区是俄罗斯和非洲国家,“这些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但加工业十分落后”。正因为如此,自2002年起,动员民企走出去就已经是宁波的主要攻略。
3.
外贸经营“零门槛”
引进和走出之间的利益不言而喻。刘德学委员说,“走出去”不仅可以直接带动相关产品、技术、劳务的出口,而且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2003年底,中央在浙江等5个省市试点取消企业购汇限制。最近,中央又下放了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权限。2003年宁波市有外经贸经营权的累计达到3037家,其中生产企业2481家。其中推波助澜的原因有“只要有500万注册资本就可以有外贸经营权,这大大降低了门槛”;而不久的将来,“预计为零门槛”,中基公司副总经理史良认为。傅百奇委员则建议,对外投资要勇于突破,如境外收购股权,建立境外开发区、境外研发中心和贸易中心,开发境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
宁波市的境外投资合作开始于1988年,宁波政府大力推动则从2001年开始。在2003年,宁波市财政安排600万元,用于扶持企业走出去。此外,各区县也有配套扶持,如开发区对兴办境外贸易性的公司,属合办的补贴3万元,兴办境外加工企业的补贴5万至10万元,兴办境外贸易中心工业园区的补贴20万元,而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基数则内部为0.005元/美元,基数补贴0.006元/美元。宁波市外经贸局《宁波市外经贸综合运行情况》指出,政府补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仅2003年,宁波市境外企业带动出口2.1亿美元。
虽然政府推动的原因,最初是“转移剩余生产能力”。“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必须走出去才有更广阔的天空”,政府只是“有意识地引导”,愿不愿出去,对民营企业来说,是“自己的事情”,宁波市外经贸局官员说。但客观上,走出去可以带动出口,尤其是“设备出口”;而对于东道国来说,可以增加就业和收入,“有利于增进国家间友谊”。当然,采取“并购等方式”走出去,“也是利用外资的一种形式”,宁波市今后对此方式重点鼓励。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号召企业“走出去”始于中央,并也出台了一系列外汇、信贷和保险等领域的扶持政策,但宁波“几乎没有享受”。2004年2月3日《宁波“走出去”工作基本情况汇报》指出,尤其是“允许申请的合资合作基金必须是国有或者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难以享受”,此外“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申请的环节多,控制严,企业可望不可及”。
(见习记者罗小军)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