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15节 温州中兴(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温州维新
GDP的相对下滑,资本、产业的外流让温州落入“经济模式即将衰落”的困惑中。在温州人看来外界的惊呼与议论也许有些不明就里,但这确实也让温州政府感到了一丝隐忧。从早年的“敢为天下先”到如今的“有限政府”,是耶?非耶?温州人该如何面对和保持曾经的辉煌?
“温州模式过时了?”温州的弦正在绷紧。“现在领导感到压力了,不前进就落后。”温州两会即将召开,温州一位企业家、政协委员对记者指出。
3月初温州两会就要召开。“纵向比较有增长,横向比较有差距,发展前景不乐观。”一位温州人大代表的提案草稿这样写道。而在温州内部,一场“全国看温州,温州学全国”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在2003年初已然悄悄开幕,隐藏其后的,实质是“温州模式”的适时升级。何以如此?又如何对策?
1.
GDP增速之惑
温州市委书记李强指出,这次思想大解放,温州上下,“每个地方、每个单位、每个人,都要在横向比较中寻找差距”。其中,温州面对的一个巨大差距就是颇受争论的GDP增速。2003年上半年,温州GDP增速在浙江省倒数第二。
温州经济的快进也好,放缓也好,都与温州经济的特点以及政府的行为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直到1994年股份合作制在政治上得到确认和推广,温州经济模式一直“领先国内”。在这个过程中,民营经济自发成长与地方政府“护航引道”起了重要作用。温州GDP由1978年13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1055亿元,24年内增长81倍多。但到了2003年,尽管全年增长14.8%,达到1998年来的最高增速,而且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是近六年来增速最快的,但相对浙江省其他地区而言,还是在放缓。而且资料显示温州GDP增速相对放缓“已非一日”。1998年以来,温州GDP年增长率均低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速度,而其平均速度比1979—1997年的平均速度低3个百分点以上。GDP增速在浙江排名倒数第二。
2.
剩下三大优势
在温州人看来外界的惊呼与议论也许有些不明就里,但GDP的下滑确实也让温州政府感到了一丝隐忧。一位代表在提案中究其原因认为,“传统制造业升级缓慢,先进制造业发展不快。”总之,“小、低、散”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区域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综合竞争力正在弱化,甚至退化”,温州体改办研究员姜洪新指出,而今温州“剩下的三大优势”,即产业集群,民间资本,市场优势。其中市场优势有三个:温州本地企业;温州人遍布全国的区域扩张;利用走出去的侨眷开拓的海外市场。但本地资本市场又迟迟发展不起来,尽管温州企业对“民间银行”千呼百唤。“如果换在20世纪80年代方兴钱庄创办那时候,早就不知道有多少家了。”本地专家指出,“这需要政府来积极推动。”不过,“在办钱庄的过程中,政府事实上承担了绝大部分风险和压力。”方兴钱庄创办人方培林回顾历史时坦承。
已有的资本优势发挥不了,而原有的短腿却日益显露,即土地资源紧缺、要素刚性制约、商务成本飙升,这样温州企业盈利更加艰难了。
3.
出路何在
随着民营经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温州的先发优势已经遍地开花,经济进一步发展则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需要政府积极主动推动改革。”一温州籍省政协代表电话中说。的确,在过去原始积累时期,政府只要默认而造成宽松的环境就能利于民营经济的萌芽和成长,但现在则“需要积极推动了”。
自90年代中期以来,“温州在全国的创新很少”。90年代早期,有均瑶集团第一个吃螃蟹“包机上天”,但均瑶参资航空公司却发生在武汉,温州某企业家对此类航空公司不能在温州诞生叹惜不已。有些企业家指出,温州的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大都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那个时候的政府“敢于承担风险”。因此,如果说针对目前的增长放缓,“温州要来第二次飞跃,那政府现在就要转变观念,提高效率,改善软硬环境。”
2000年,温州市政协就温州的投资环境作过一个调查,发现企业负担重,乱收费和总体环境成为突出问题。不少企业反映,在温州“最困难的是用地”,“最麻烦的是审批”,“最头疼的是检查”。问题的严重性不仅是这一现象普遍存在,“还在于这一问题依然在不断蔓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和彻底根除。”一官员告诉记者。
温州此次思想大讨论重点就是,“要学习先进地区超前的发展思想、可行的发展政策、成功的发展经验,做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力求在解决改革发展重点和难点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温州市委书记李强指出,并建议在“学全国”时重点“对外开放学广东,吸引外资学苏南,城市建设学大连,政府服务学上海”。
为改善环境,2003年8月,温州在全市组织开展了“效能革命”以提高机关效能,严禁有令不行、办事拖拉、吃拿卡要、态度刁蛮。半年多的时间里,撤除惩戒数百名机关工作人员。此前,据不完全预测,社会交往成本和贿赂成本约占企业非生产性成本支出“80%强”,一人大代表提案起草人透露。而温州企业的外迁,除了资源短缺,土地紧张、产业过度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区位投资环境不佳、政府服务不到位,比较优势丧失”。
据温州企业界透露,温州市一级即将设立招商局,人事安排都已经到位,不过温州市编制办对此表示,“一切以公开文件为准,目前还没有这方面文件公开。”
温州整个产业布局规划,也刚刚明朗,今后温州将按照“一核三带四区”来部署。一核,即经济核心区,发展三产和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业。三个带:温州西部和南北都是山区,发展绿色产品,原则上不发展工业;沿海金色产业带,工业为主;第三个产业带,蓝色产业带,海洋产业。从功能上来区分,北部、西北部是生态旅游区,南边轻工土产区,中间中部都市区,西部南部生态区。然而尽管改革在进行中,问题则不是一天就可以解决。在人才和资本的引进上,仍有房价上涨和有关单位之间效率不高的关键因素存在,这也许是这两年来温州务工的人数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而这是温州发展的重点所在。温州的维新之路,看来还需假以时日。
(见习记者罗小军)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