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盗版岂能有理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2002年1月7日
按:中国政府在2002年元旦正式施行新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对盗版行为的惩罚,使成千上万使用盗版软件的个人、企业、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一夜之间变成了软件著作权的侵权者。在该条例颁布前夕,国内十多位记者、评论员、学者和企业家发表联名公开信,提出多种迂回曲折的反对理由,其目的就是为制造和使用盗版的行为辩护。
为盗版辩护,背后只有一个真实理由,那就是用惯了盗版,一下子舍不得花钱买正版。
这种处境可以理解,甚至值得同情——毕竟谁也不愿意额外增加开支(这表示为需求曲线必定向右下倾斜)。但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保护知识产权的法规必须跟国际条约接轨,我们就只能改邪归正——至少说理该如此。
然而,市面上流传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为盗版行为鸣锣开道。我认为每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都应该本着基本的是非观念,运用基本的常识推理,及时予以剖析和抨击。
知识产权不是共有知识
第一,“盗版有理者”认为,软件产品包含了大量人类共享的知识,所以软件本身就应该拿来共享。这种所谓的“知识均衡论”,是他们为盗版辩护的主要理由。
这个理由站不住脚。街上的奔驰轿车,其发动机原理是共享的,但谁也不能就此要求共享别人的轿车。当然,你利用人类共享的知识,自行制造一款汽车,就另当别论。书店里卖的书,是由汉字、阿拉伯数字和西文字母组成的,我们不能说语言文字是共享的,所以书店里的书就应该拿来共享。
同理,软件的确包含了许多共享的数学原理、操作系统原理和算法,但既然软件产品受到了知识产权的保护,我们就无权擅自共享别人研制的软件。我们当然可以利用共享的数学原理和编程原理,自行开发软件,但那跟擅自使用别人辛勤研制的产品,完全是两码事。
确切地说,知识产权所要保护的,恰恰就是人们在共享知识上“追加的思想结晶”。而且,这种对“追加的思想结晶”的保护,也还是有时限的。如果一件产品,只要包含了共享的知识,就得拿出来给大家共享,那么试问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能免遭共享?
从另一个角度看,盗版软件之所以泛滥成灾,根本原因是现在的复制技术高超,制作盗版的成本很低。正是软件的这一天性,导致了软件容易被盗,导致了知识产权保护法的出台,也导致了各种“盗版有理”的奇谈怪论。
试想一下,要是微软将Windows做成硬卡,那么偷窃“Windows卡”的行为,是否还是合理的呢?在当代文明社会,到超市里偷一支唇膏都算偷,恐怕很难说偷“Windows卡”或“奔腾芯片”就不算偷吧。难道只要厂商以软件形式发售其思想产品,偷窃就变得有理了吗?
微软和Adobe等软件厂商,本来的确可以采用“硬卡”的方式发布产品,但这样做会对用户造成“代码升级”和“功能扩展”等方面的诸多不便。他们当初决定选用软件的方式,对全球软件业的蓬勃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促进作用。这样做会招致盗版的麻烦,恐怕是意料之中;但打击盗版的行动,竟然会在中国激起“盗版有理”的呼声,应该是他们始料不及的。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