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5)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薛:我喜欢两种音乐,一种是我很年轻的时候听的粤语流行歌曲,一种是上大学以后听的西洋古典音乐。现在我听的音乐越来越简单了,我就喜欢听钢琴,顶多是一些室内乐,特别是巴赫(J. S. Bach)的音乐。我越来越喜欢巴赫。
凤:你从巴赫的音乐里听到什么呢?
薛:简单、逻辑、快乐、聪明。
凤:那么,那种很优美的,波澜起伏的音乐呢?
薛:那种很容易听腻,而且我很怕吵,除非我心情特别好的时候,我才会听贝多芬的音乐。但心情特别好的时候很难得,一年也就一两次。所以,大多数时间我都反复播放巴赫的音乐。
凤:听巴赫的音乐的时候,你会做什么?
薛:做所有的事情,它不会影响我。曾经有过一套巴赫音乐的特辑,里面有一句话说:“最杰出的音乐家聚集在一起,纪念伟大的巴赫”。我非常喜欢这个句子。
凤:我在你的主页上也读到过一段关于巴赫的文字:“音乐欠巴赫的就像人类欠上帝的一样多”。
薛:巴赫确实是音乐的无穷无尽的源泉。
凤:在简单,在循环往复当中得到一种最单纯最明净的状态。
薛:当你反复听的时候会听出它内在的结构。
凤:曾经有朋友说在晚上听巴赫的音乐就不会做恶梦了。
薛:但我也有朋友听巴赫管风琴听得头晕。(笑)
致 谢
感谢波普尔(Sir Karl Popper)、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张五常、科斯(Ronald Coase)和阿尔钦(Armen Alchian)等人。他们的著作塑造了我今天的世界观。尤其感谢阿尔钦教授,他多次鼓励我将他著述中的重大主题改编为短小的报刊散文,在中国推广。
感谢几位编辑。第一是丁小波。初次见到他,是1998年7月11日星期六下午3点,在《财经周刊》的办公室里。他因为刚转载了我一篇文章,所以想见见我,并嘱我以后每期为他写专栏。第二天我答应了。这个专栏后来叫“七日谈”,维持了一年半。读一篇文章就给我辟一个专栏,是小波的胆识。
第二个要感谢的是李韧。1999年底,我决定停写“七日谈”。这时,《书城》执行主编李韧打电话向我约稿:“你写得比某些名家还好,所以请你写12篇文章。”我当时一口答应,那个专栏叫“试金石”。我后来才察觉,在很多读者心目中,应邀在那本杂志上开辟专栏,原来是一项殊荣。
第三要感谢的是沈灏和李戎。2000年秋天,在我为即将改版的《书城》准备最后一期文章的时候,他们两位《21世纪经济报道》的正、副主编驱车来到深圳,介绍这份新报纸的筹办进展,并约我为他们写专栏。谈了一个下午,道别时我问:“你们到底有多喜欢我?”他们回答:“一直在留意你,所以有信心。”回到家,我思前想后,想了十多天,还是拿不定主意。到了非表态不可的时刻,我望着电脑屏幕,呆坐了一个小时。已经是凌晨4点,困得没有办法,才按下发信键,答应开辟“薛兆丰专栏”。不久,这份报纸便成为全国大报,我的读者大增。
没有上述四位编辑,我大部分文章都不会出现。
再要感谢朋友和同事,尤其是尹忠东改变过我的思想,陈学谦和陈智谦增广了我的见闻,黄立、辜晓红、李凌、徐钟和龙希成在文字上给我指教,何庭波和黄雪涛在专业方面给我大力支持,刘应富、卓海洲和李汝忠三位上司在工作上给我诸多提携,晓希和懿雯始终给我耐心协助和真诚意见。感谢我家人一如既往的溺爱。没有他们,我所有文章都会失色。
感谢路卫军和李子旸。是他们的热情和鼓励,促成了本书的选编和出版。本书的简体版参考了繁体版的修订和编辑体例。感谢香港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叶海旋、王陈月明等多位编辑的细心审校和专业意见。
最后,感谢张五常教授为本书定名,并为本书繁体字版题写书名和作序。
薛兆丰
2002年4月23日于深圳
作者简介
薛兆丰,祖籍广东梅县,深圳大学理学士,主修数学及经济,先后从事程序设计、投资管理和翻译著述工作。兆丰的经济评论,言辞洗练,思想一贯,富争议性。除在《财经周刊》、《南方周末》、《书城》和《21世纪经济报道》等全国性媒体开辟专栏外,还参加过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的财经清谈节目。1997年建立个人网站“制度主义时代”(http://www.Stev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