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只要听,不要问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在日语“まく”这个单词里,同时包括了listen(听)和ask(问)这两种意思,如果被别人说“请认真听”。这就意味着他没有听对方讲话,而是一直在提问题。但是,要成为听力高手,就是要听,而不是问。
问和听最大的区别在于,问是满足了提问人的意愿,而和它相对,听是满足了说者的意愿。因此,如果总是问个不停,就只是得到了他自己希望知道的信息,而对方却无法了解这个人的任何信息。而且这样得到的信息,必须加入了信息收集者(听者)的主观意见,容易产生偏颇。
针对在新闻采访中,总是加入了记者和报社的先入之见的现象,社会上有些批评意见。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都是因为进行采访的记者不等当事人主动地告诉他,就不断地提问来获得信息。而且大多数的当事人都不喜欢主动地说,在接受新闻记者的采访时,往往会因为记者和被采访人的关系,而产生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如果是和这件事完全没有关系的人,不会说出自己的多种赞否不一的意见,最后,他的观点也变得不那么清晰了。再加上如果新闻记者本身已经先入为主了,就变成有意识地操纵这些信息,这样一来,离真正的新闻也就越来越远了。
听的态度中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指听者和说者之间是平等的。即使像新闻记者这样专业的人士,要他们去采访一个孩子也是件很难的事,因为大多数的大人在和孩子说话时没有遵循这个基本的准则。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当大人和孩子见面时,总是大人先打招呼。这是作为一个大人所应该具有的平等的态度。但是,从下一个瞬间开始就变得不平等了。问孩子名字时会说:“你叫什么名字啊?”,如果可以再客气一点就会说:“可以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吗”但是其实这两种问法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因为当你真的想知道对方的姓名时,首先应该告诉对方你的姓名,这是基本常识。而且如果对方也是大人的时候,一般都会这样做。但是,当对方是孩子时,就会不重视平等关系,所以不会对孩子那么客气。
而另一方面,作为专业听者的我们,和孩子的谈话也是我们所擅长的。虽然我们要花上比记者和播音员多几倍的时间,但这正体现了和孩子之间的平等关系。听孩子讲话时,最重要的是始终不要告诉你是在请孩子说给你听。
像我们这样的心理咨询家,在问孩子姓名时,一定会先告诉他自己的姓名。在这种时候,是说:“我叫东山宏久。”还是说:“我是宏久。”还是说:“大家都叫我东山先生。”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以及今后以什么样的关系和孩子接触而变化。
非常有意思的是,如果你先说出自己的名字,很多孩子就会很主动地告诉你他叫什么。孩子其实是很实在的,如果你很好的遵循了平等原则,他是会非常感动的。如果你告诉他“我是宏久。”他也会相对应地告诉你“我是阿健。”就和在美国,大人之间的自我介绍一样。如果别人用爱称来叫你,你当然也会用爱称(一般用昵称)。从下次见面开始就互称“宏久”,“阿健”,很容易成为朋友。这是能和孩子拉近关系,成为好朋友的最初阶段的方法。
失去平等关系的第二个原因,就是问了一些没必要的问题。而最常见的就是“你几岁啦?”之类问年龄的问题。因为他还是孩子,所以只要看他的样子就可以知道个大概。除非是做智力测验。否则没必要问清楚到底是三岁,四岁还是五岁,除非是遇到非知道不可的情况,否则问对方的年龄总是件失礼的事。在大人之间,冒然问对方年龄这样失礼的事不太有吧!那么对待孩子也应该这样。
通过对孩子的观察我发现,每当被问到年龄时,他们总会出现一种犹豫的,怪异的表情。但是好像很多大人都忽视了这一点。当然也有些孩子会洋洋得意地告诉你他几岁,但他们其中有很多都是因为曾经在说了年龄之后,被大人夸奖说:“才三岁啊,真聪明。”但是,人们之所以这么表扬他,还是因为拿他当孩子对待。这样就已经剥夺了他和你平等对话的权力。
和孩子的对话是从相互之间的称呼开始的。如果你不去问一些奇怪的,没必要的问题,并且看上去笑盈盈的,那么很多孩子就会很放松地开始说他们想说的话。这是一个有趣的,富有启发性的属于孩子特有的世界。如果和孩子们一起玩,和他们共有一个世界,他们就会很主动地从他们的烦恼开始,一直到幼儿园的事,家里的事,电视里的事,反正一切可以了解他的信息,他都会毫无保留的告诉你。
孩子和老人很善于配合对方说话。那些采访老人的记者总是会觉得很高兴,因为他们说的意见和记者预先所想的一致。但其实,老人只是配合记者表达了意见,而并非真正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在老人之家里工作的,经常和老人接触的人会非常明白这一点。有的老人甚至会很亲切地问记者:“你希望问点什么呢?”这也是老人的一种智慧。
我们刚才说了孩子和老人的智慧,而其实这也是适合一般人使用的基本原则。当说的一方感受到了对方的平等关系之时,他就会打开话匣。话题也可以变得更深,更广。但当他感受不到对方的平等关系时,就会停止说话,因为说的一方想弄清听的一方是怎么样的人。
在女中学生中占很大比例的都是些例如找不到一起吃饭的朋友,一起聊天的朋友,一起去厕所的朋友或一起逛街的朋友。而在这些烦恼中,找不到一起吃饭的朋友这一点非常严重,甚至有时还会成为她们不愿去上学的诱因。中学生和小学生不同,平等关系是交朋友时的一个要点。像体育俱乐部之类的纵向关系社会就另作他论,但母性文化是要以平等关系作为基础的,而中学时代又是适应母性文化的最初练习期。在这个时期里没有一起吃饭一起聊天的朋友的女性,一般都被认为将来不会带孩子。
在观察了女性之间的谈话后我发现,在一个群体是不允许让一个人掌握说话权力的。也许她们本人并没有察觉,但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你一定会发现她们说话时就好像打排球一样,把球传来传去。如果轮到自己说了她们会尽快地把话题传给另一方,这是她们谈话时的一个原则,这种原则在她们青春期时就学会了。
在小学时做干部的孩子,到了中学后有时会被排除在集体之外,被孤立起来。这是因为她们还和小学时一样,喜欢成为话题的中心,控制谈论的话题以及一个人独占说话的时间。如果在打球时你独占这个球,球就无法传出去,那么得不到球的人自然会脱离出来,组成自己的一个团体。因为在新的团体中都是那些愿意互相传球的女学生。所以那些带有大人气的女孩子就会渐渐加入进来。因为女性之间的性格差异和成人之间的性格差异,就会分成不同的团体,就会有聚散离合,但是这一切现象的基本根源还是平等关系。
虽然在这些女性的谈话中经常转换话题是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但在其最深处还是贯穿着一种首尾如一的氛围。转换话题就等于像在传球。下一个接到话题的人会稍微变化一下方向再传给另一个人,所以这种时候会让人觉得话题转换了。如果想进行一个重视平等关系的对话,这样做是最有效的。以令人目眩的速度转换话题,这是她们发泄精神压力的一种方式。这就是和等级制度男性社会间的本质性区别。男性都喜欢争论,不愿听别人的意见,而女性却和他们相反,有很多人善于听别人讲话。
但随着女性进入等级制度男性社会,女中学生们开始主张有必要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我想这也许会使女性的听的水平下降,并且不善于和同性交往。现在大家又会再一次明白为什么过去的家庭主妇都是听力高手了。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