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10节 做小买卖的出身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1984年冬天,被命运不意之间选中的11个人彷徨无着,不知道前途到底通往哪里?他们肯定有过热烈讨论,有过激情冲动中的吵闹,也有过电光石火的灵感,然而那些一刹那的创意,后来都胎死于慢慢被耗掉的流水时光中。
他们的景况并不让人看好,计算所投资的20万元一个月后方才到位,一间20平方米的小平房阴冷潮湿,端着计算所铁饭碗的11个人心猿意马。柳传志在2001年底有一次回忆起小平房说:“小平房是寒冷的,张总的那条腿就是在那里冻坏的;但小平房又是温暖的,因为注定要成长出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参天大树。”
尽管豪言壮语,但与中关村大街上的很多公司相比,他们除了有一块计算所的牌子和20万现金外,他们几乎一无所有,更不能与“两通两海”相提并论了。
王树和、柳传志和张祖祥三人,实在想不出更好的主意,刚刚走进市场洪流中,他们眼花缭乱、意兴阑珊,又迷惘无助、内心恐惧。下班后他们有时相互送对方回家,在路上讨论公司该树立一个什么样的风向标,聊得兴起时他们就来来回回地送对方,这就是联想有名的“十八相送”;可惜他们不是梁祝,无法演绎出浪漫的爱情喜剧。即或如此,他们回想起当日寒风中的来来往往,也感慨万千。
的确,他们的公司实在太小,实在太不起眼。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更不会知道公司的主业是什么。那时候他们只能凭运气找项目。柳传志记得,有时候政府部门开会,他们总是早早地到场,坐到第一排。如果获得参与讨论的机会,他们一定会抢着发言——他们觉得,只有如此方能引起领导注意,才能为日后获得支持埋下伏笔。
他们四处打探消息,四处参加会议,连青岛和呼和浩特的会议都不放过,觉得那样似乎可以找到一丁点机会,为公司探索出一个光明前景。
然而,他们的努力差一点在瞬间破灭。在1984年,电视机是紧俏商品。事实上,在整个1980年代,彩色电视机都是凭票购买的紧俏物资。“在几乎整个20世纪80年代,彩色电视机总能找到买主。青岛电视机厂的职工每年都要发一个彩电票,直到1989年时依然能卖一千多块。翻开1988年的报纸,我们不难发现,那时一个热门的话题是:彩电应该优先供应给谁?”
曾经多次进出联想的陈惠湘在一本书中写道:早年到公司工作的人说,他们卖过彩电。因为当时彩电是紧俏产品,于是他们几经挫折从电视机厂搞来一批彩电,加价之后再卖出去。因为不懂得计算成本没有把该纳的税金加在售价里,卖完以后的税务部门上门征税,最后一算账赔了。于是又从邻近的农村买来一些萝卜之类的蔬菜(柳传志后来说:“菜,我是没卖过,但是确实是做小买卖出身。”),守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门口,卖给下班回家的职工,最终把卖彩电的亏损补上。也还卖过旱冰鞋和电子表。80年代诞生的新型企业,很多都走过这样的路。
仅仅因为没搞清楚什么能干和不能干,或者因为忽略税金存在而赔了钱,倒也算不了什么,毕竟生意场上的盈亏浮沉,最为司空见惯。更倒霉的是,他们遇到了江西省妇联的一个女骗子,她信誓旦旦地向联想的业务员说有电视机批文能让他们做彩电。业务员没有经验,女骗子一说也就信了,没与柳传志他们商量便欢天喜地把钱打了过去,等准备提货时才发现人已失踪,也根本没有什么电视机。
后来柳传志回想往事,唏嘘不已,说是中国当时的技术人员,真是一脑门子的书呆子气,初入商业领域闯荡,不受骗几乎不可能。那一场被骗,使他们损失了整整14万元。压力的确很大。要知道他们当时每月工资,不过几十块钱。
很多人听到联想创业之初卖菜、卖电子表和旱冰鞋的故事,曾经怀疑联想创业遭遇磨难的真实性,他们并不知道,王树和他们的第一笔“大生意”,就让计算所全部投入的70%打了水漂。20万元创业,在经历了一场残酷的“电视机骗局”后,事实上已变成6万元创业。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