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22节 出路就是开辟无数条路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柳传志将代理AST业务变成了“金矿挖掘机”。他底气十足:香港联想负责进货,北京联想负责销售。香港联想在内地疯狂扩张,几乎垄断了AST在中国的销售。毛利超过20%,第一年便赚了1200万港币。柳传志后来说:“头一年1200万利润主要是吕谭平他们挣的,关系都是他们的关系,我主要是贷款,在销售上面没起什么作用。”柳传志带给吕谭平他们的是自信,因为AST市场扩张迅速,吕谭平和章立基他们狂妄不已,他们倒也有狂妄的资本,因为“直到1992、1993年,电脑巨头康柏都被AST压在底下”,全球低迷的AST在中国一枝独秀。
1988年的冬天,柳传志去了趟美国。他后来说到美国之行做的三件事:“第一件,准备在美国办一个软件公司;第二件,参观了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全世界最大计算机展览;第三件,初步选择了几项高技术产品。经过公司的同事对产品深入了解后,我们将像介绍AST产品那样引进国内。”
柳传志在美国商场里发现,意大利等过的鞋放在精美的货架上,标价上百美金,而中国生产的布鞋则被扔在一只纸箱中,一元一双。美国有很多企业的写字楼豪华气派,大多数是好几个欧美国家的股东合资兴办的。一些寒碜的小公司多数是亚洲人办的,一般股东就一个人。“尽管这个亚洲老板纯就个人财产而言也许要超过那些合股的欧美人,但亚洲人不愿意大家合作盖一栋摩天大楼。很多年后,柳传志对此事耿耿于怀。”
柳传志曾将联想比喻为一个贫穷的黑人,他后来也明白,作为一个贫穷黑人的联想如此快速地在美国办公司似乎不太现实。他最终将全部精力投入了香港联想。在香港联想开业的时候,很多人被柳传志“大举进军海外”的行动吓坏了,以为联想是一个资本雄厚的大集团,只有柳传志明白自己是“黑人穿西装”:“因为你穷,如果再不穿好一些显出信心十足,谁还敢与你做生意呢?”
就在柳传志对进军美国软件市场雄心勃勃之时,联想已开始在香港操弄硬件。吕谭平聪明过人,又留学英伦,知道附加值是自己的资本,而其附加值则在于对海外电脑市场的熟稔。有一次他偶遇一个叫蒋国辉的板卡生产商,后者试图与香港联想合作生产板卡,而板卡业务则需要强势的海外市场拓展。吕谭平见机遇到来,便向柳传志提议进入板卡制造业。他说:“单靠国内市场,有经销商的风险,光靠做贸易,一条腿站不稳。……要把业务分成海外和中国两块。”
已经抛弃“技工贸”改投“贸工技”之念的柳传志正中下怀,便委托吕谭平与蒋国辉进行谈判。谈判一帆风顺,于是联想便与蒋国辉的Quantum公司合资组建新公司。蒋国辉以自己的板卡厂作价出资,持有45%股份,香港联想持有30%股份,北京联想持有25%股份,“大联想”以55%股份控股了新公司。
多年以后可轻易察觉出柳传志耍了小小的诡计,他既知香港联想有吕谭平等人股份,北京联想则与吕谭平无涉,便使用“蚕食政策”增加北京联想的股权比例,要在里面“说话算数”。
倪光南随后带了十几个工程师来到香港,开始设计板卡。他既然迷恋硬件,设计板卡正合其胃口。吕谭平与倪光南开始磨合。倪光南他们最初不愿意使用韩国和台湾生产的元器件,而喜欢用美国的元器件,吕谭平就耐心告诉他们做企业和做研究不一样:“不用台湾元器件,怎么跟人家拼价格?”
他还对倪说:“对商业来说,用最好的元器件,做出最好的产品不能算成功,用最便宜的元器件,将它做到最好才算成功。”作为商人,吕谭平明白,他必须将成本降低到极限,如此才可保持利润的最大化。他知道研究用的元器件差一点没关系,只要核心和原理正确就足以开发出新品。只要产品保证质量,不会让用户觉得差劲,无法使用,便算是成功。
两年之后,联想的QDI开始赢利。柳传志为找到出路,开辟了无数条道路。他最后才发现,他开辟的条条道路,居然都通向了同一个终点。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