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35节 策划才能成功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那段时间,曾晖经常躺在租来的房子里,反思自己的经历,觉得自己24岁前的日子实在过得太窝囊了,尽管一直努力地折腾,但工资从来没有超过1500元……
有时候不是我们做的不够,而是我们没有坐下来认真思考。
在25岁之前,曾晖跟你我没有什么两样,工作经常换:铣床,传销,广告,编辑,工资也很低,从来没有超过1500元;但25岁之后,他的头脑开始加速:先选好自己喜欢的行业,然后再选定一家好公司作为自己的“黄埔军校”,最后再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好的品牌。于是,他在北京大观园开了自己的公司,成了中国广告界的品牌专家。
成功第一步: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行业
1995年,曾晖从湖南省机械工业学校铸造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南制药机械二厂,当了一名开铣床的工人。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但他从上班第一天起就对它恨之入骨,因为他讨厌铣床这个嗡嗡作响的庞然大物,更讨厌身上那件永远沾满油渍的工作服。
好不容易捱到1997年,曾晖的一个同学打电话来,说他在长沙做生意发了,现在正缺人手,希望曾晖能过去帮他。曾晖立马辞了工作,去投奔那位同学。等弄清楚那所谓的生意就是搞传销时,他已经深深地陷了进去。直到把自己折腾得身无分文,他才从传销陷阱里挣脱出来。
那段时间,曾晖的人生跌到了谷底。他住在一位朋友的出租屋里,穷得连早餐都买不起,整天躺在床上睡大觉。后来,实在没脸再在朋友那里蹭饭吃了,便找他借了点钱,去了广州。
1997年4月,曾晖误打误撞,进了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刚开始,为了躲避查暂住证的联防队员,他每天晚上必须爬到公司租用的农民屋的谷仓上面去睡觉,与狠毒的蚊子彻夜搏斗。尽管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但他还是尝到了做广告的乐趣。
长沙有一家叫《广告导报》的报社招聘,曾晖便凭着以前的一点文案经验去应聘,当了一名编辑。《广告导报》当时的发行量很小,但因为是广告业第一张专业报纸,在圈内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当时,报社有好几个编辑,每人负责一个版,曾晖的版排在最后,也最好看,因为他总是有办法约到叶茂中、孔繁任、李光斗这些知名策划人的稿子。其实他跟这些人也不熟,只不过摸准了这些策划人需要宣传的心理,多打了几个电话向他们约稿而已。
如果曾晖只与这些策划人建立一般的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后面的故事就不可能发生了,那么今天的曾晖,很有可能还是某个媒体的一个普通编辑,仅此而已。所幸的是,他没有这样做。他充分利用报社提供的舞台,策划了几次活动,把这些大师级作者都召集起来讲课。
1998年3月,《广告导报》发起海口广告营销研讨会。在宾馆的电梯里,曾晖碰到了前来讲课的叶茂中,一个一年四季戴顶鸭舌帽的广告奇人。当他知道曾晖后,立即走过来拥抱,说:“兄弟,谢谢你!”这个动作令曾晖非常感动。当时,他已是中国十大策划人之一,牛气冲天,而曾晖只是一个普通编辑,曾晖想:这个人真诚、率性、智慧,一定能成大器!
1998年底,期刊市场整顿,一直没有拿到全国刊号的《广告导报》被迫关门。失业后,曾晖先后在长沙几个广告公司打过工,但都做得不太如意。曾晖觉得这些小公司很郁闷,自己不能吸收到东西,光是释放,被掏空的感觉很难受。
那段时间,曾晖经常躺在租来的房子里,反思自己的经历,觉得自己24岁前的日子实在过得太窝囊了,尽管一直努力地折腾,但工资从来没有超过1500元,最要命的是连一点名堂都没有。他想自己的人生一定出了问题,但问题在哪里呢?
成功第二步:选择行业里最牛的公司做“黄埔军校”
2000年2月,叶茂中来长沙为一家卷烟厂的烟标评选担任评委,当他看到曾晖一脸落魄的样子,立即邀请曾晖到他北京的营销策划公司去打工。当时,他对曾晖说:“你要来,就在10天内赶到!”
那时,曾晖已经有了女朋友,两人感情很好,且从来没有想过离开长沙。但曾晖想:叶茂中是目前大陆广告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公司也是大陆策划界最好的公司之一,如果把他的公司当作自己的“黄埔军校”,扎扎实实地学些本事在手,以后的路一定好走得多!
于是,曾晖说服女友,用最快的速度辞去了长沙的工作。当曾晖坐了一个通宵的火车,胡子拉碴双眼发红地敲开叶茂中公司的大门时,叶茂中再次拥抱了他,说:“兄弟,你很守时,我喜欢守时的人!”
曾晖开始了一段浴血奋战的“学艺”经历。由于客户遍布全国各地,一年中大部分时间,他必须陪着叶茂中出差。偶尔呆在北京,也是忙得天昏地暗。与这种超负荷的劳累形成反差的是,曾晖的工资并不高,只有1300元,是全公司最低的。要是换了别人,早就拍屁股跑了,但我知道,叶茂中是有意在磨练他,所以他一声不吭,埋头干活。
吃不起炒菜,就吃方便面;租不起房子,就缩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睡觉。正是这种襟怀和精神,感动了叶茂中。在随后的一年里,叶茂中不仅给曾晖涨了几次工资,还给了曾晖无数次做项目的机会。在广告公司呆过的人都知道:项目是广告策划人最好的福利,因为经验的获得,一夜成名的机会,全都在项目里产生!
曾晖知道:只有不计较工资这颗“芝麻”,才能捡到经验这个“西瓜”。在叶茂中营销策划公司这所“黄埔军校”里,在叶茂中手把手的教导下,曾晖先后主持或参与了白沙香烟、海王药业、新大陆地产、枪手集团、伊利集团、赛洋科技、CEC手机等知名企业的企划咨询项目,策划能力与日俱增。
叶茂中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平时,遇到不好沟通的客户,不管人家多么财大气粗,他都拒绝跟对方合作。等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他干脆提高了客户的门槛,拒绝接100万以下的单。他特立独行的性格,独特的经营方式,使曾晖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叶茂中之所以这么牛,是因为他已经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块响亮的品牌。
成功第三步:把自己当成一块品牌经营
2001年5月,曾晖觉得在叶茂中公司学得差不多了,萌生了自立门户的念头。叶茂中知道后非常难过,但他没有阻拦曾晖,而是真诚地说:“兄弟,你来我欢迎,你走我欢送,咱们还是好朋友!”
其他公司听说曾晖辞职后,纷纷找猎头公司来挖,有的甚至开出了20万年薪的高价。但曾晖最终选择了天津一家肉类制品公司。之所以选择它,一是曾晖很佩服该公司的董事长王孝政。王当年只是一个普通工人,借300元开始创业,开业第一天就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今日开张,何时倒闭,横批是:开业大愁。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现在企业每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两个多亿,但王孝政仍然保持着当年的忧患意识,“开业大愁”的警句至今仍张贴在公司的会议室里。二是这家公司跟曾晖签了24万元的合同,让曾晖为他们生产的肉类制品进行营销诊断和策划。曾晖想:只要完成这个项目,就可以开自己的公司了。
从叶茂中公司搬出来后,曾晖立即让的士把他的被子拉到了天津该公司的办公室。埋头苦干5个月后,顺利完成了公司的项目,揣着20多万元钱杀回了北京。
10月的北京,空气里已有冬天的味道,但曾晖一脸春天的喜气:我要在北京开公司!
骑着单车找了几天后,曾晖在西路园一栋公寓的13楼租了一个三居室,添了10多万元的设备,注册成立了自己的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创业是艰苦的。不足100平方的房子,白天是办公室,晚上就成了曾晖和员工们的宿舍,沙发和办公桌都是两用的,分开办公,合起来当床,一切准备就绪,曾晖却发现没有客户登门。打了几十个电话,终于有一位客户愿意谈谈,受宠若惊的曾晖赶紧率领所有员工,把公司打扫得干干净净,期望能给客户一个好印象。可谁知人家来到公司,坐了不到10分钟就走了。问他,他才说:你太年轻,看上去比我儿子还嫩,把几十万元交给你.我不放心。
自己的一张娃娃脸黄了这单生意!痛定思痛,曾晖决定亡羊补牢――把胡子留起来,给客户一个成熟的形象。同时,他将公司重新定位为品牌诊断、策划。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提供品牌方面的建议和指导。
要帮别人打响品牌,首先自己得是一块品牌。曾晖决定破釜沉舟:不急着找客户,先埋头写文章,全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工程。因此,从2001年11月到2002年4月整整半年时间里,曾晖足不出户,天天关在屋子里写专业文章。
眼看公司只有钱出没有钱进,女友急了,多次劝曾晖把公司关了去打工。她说,与其坐吃山空,还不如给人家打工,以你的年薪,很快就能买得起房子和车子。但曾晖没有听从女友的劝告。
坚持有时候就是胜利。曾晖的这些文章很快就在《品牌》、《销售与市场》、《中外管理》等多家专业媒体上发表出来,其中不少还特地请曾晖开专栏。他们有没有稿费,稿费是多少,曾晖从不去关心,曾晖的目的很单纯:多发文章,在最权威的媒体发文章,发最有分量的文章,让更多的人知道曾晖的名字,记住曾晖的名字。
曾晖的名字开始在广告界横空出世。打到公司来咨询的电话明显地多了,找上门的客户也多了。曾晖先后与多家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湖南一家食品公司的一单业务就签了80万元,与广东一家摩托车公司签的单也高达116万元。这些客户使曾晖走出了低谷。
好事成双,重庆出版社在看了曾晖的大量专业文章后,邀请他写一本叫《品牌制胜》的书。经过三个月的突击,2002年7月,《品牌制胜》顺利出版。如今,这本书已经成了国内大部分广告公司员工案头必备的“教材”。
2002年10月,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的曾晖离开了西路园,将公司搬到了寸土寸金的大观园。在大观园这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地方,他希望能把自己的品牌价值开发到最大。
曾晖之所以从一个一文不名的打工仔成为一个品牌专家,完全得益于他把自己当成一个品牌经营。在这个缺乏品牌的时代,如果你的目光能够超越眼前利益,心无旁骛地把自己的名字打造成所在行业一块闪闪发亮的品牌,你就能跨越底层的激烈竞争,不费吹灰之力地进入社会的精英阶层!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