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识人术:会装的不如会看的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1 借我一双慧眼吧
古人讲: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在我们不留意的时候,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会有小人突然跳出来发难,让我们损失惨重。
在战国时代,有一小国名叫中山国。国君招纳了很多士人。
有一次,国君在国都大宴国内的名士贤才,那日,到场的名士不下几百人,都知国君招贤纳士,纷纷赶来赴国宴。
席间有一道菜是羊肉羹,或许是准备过于仓促,羊肉羹不充足了,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口味,有的便喝不到羊肉羹。当时国君也不知道,别人似乎也并不在意。
只有一名叫司马子期的人,因为没有喝到羊肉羹而心中暗恨。他心想:“今日到此的都是名士,我司马子期再不行也不能算作庸才呀,众人皆分羊肉羹喝,惟独国君不分羊肉羹给我,这不明摆着小看我嘛,当着这么多人,别人都吃得有滋有味,惟独我没有喝羹,更何况有人还边喝边冲我得意地笑。我会让你们付出代价。”
想到这里他起身离去,连夜去投奔楚国。当时场面混乱,中山国国君也并未注意。
没过多久,强大的楚国在司马子期的巧辩游说下,举兵攻打中山国,中山国一败涂地。中山国国君仓皇逃往国外,听说是因为羊羹分配问题而得罪了司以子期之个小人时,不由仰天长叹:“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而失国矣。”
在我国的古代传说中,法术高超的道士都有一个简单易学的招数,就是找一片柳树叶子擦一擦自己的眼睛,刹那间就会拥有一双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睛,让那些变化多端的妖魔鬼怪无处藏身。
在现代社会,那样的柳叶已经不太好找,是不是就只能被人蒙骗了呢?
不是的。常言道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会装的不如会看的。只要我们善于从生活中学习,也一定能拥有那样一双慧眼,从而识破各色人等,使自己置身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
齐桓公晚年宠信三位亲信竖刁、易牙、卫开方。
竖刁是齐桓公最亲信的宦官,他本来不是宦官,而是一个普通的官吏,但他为了能贴身服侍桓公,自愿接受宫刑。
易牙,是一位精于烹饪的专家。有一天,齐桓公说:“什么向我都吃过,只没有吃过人肉。”当天晚餐,就有一盘蒸肉,异常的鲜美。齐桓公十分赞赏他,易牙说:“这是我三岁儿子的肉,我听说忠臣不顾惜他的家人,所以把儿子奉献给国君。”
卫开方,是卫国的一位贵族,他追随齐桓公十五年,父亲去世都没有回家奔丧。对这三位人物所表演的一脸忠贞,齐桓公十分感动。
但是管仲分析说:“人性是这样的,没有人不爱自己超过爱别人,如果对自己身体都忍心残害,对别人岂不更忍心下毒手!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儿女,如果连自己的儿女都能下得狠心,他对谁下不得狠心?没有人不爱自己的父母,如果十五年之久都不想见父母一面,连父母都抛到脑后,对其他的人又有谁不会抛到脑后?”
齐桓公一生都在管仲指导之下,只有这件事他十分不以为然。
两年后,纪元前六四三年,齐桓公生病沉重,不能起床。竖刁、易牙发现姜小白已没有利用价值,效忠已不能带来利益,于是决定杀掉太子姜昭,拥立齐桓公的另一个儿子姜无亏,这样他们就可以顺理成章的继续得到宠信。
他们下令禁止任何人出入寝宫,可是三天之后,齐桓公仍然不死,易牙勃然大怒,把左右服侍的人全部逐走,又在寝宫四周,筑起围墙,隔绝内外,齐桓公饿死在病榻上。
齐桓公的悲剧告诉我们,没有一双识破奸人的慧眼,付出的代价将是十分惨重的。
识别人的方法有很多,我们下面会一一介绍,但是归根结底,就是要用一种开放的眼光去看一切,放弃非好即坏、非敌即友的标准。当面对这个灰色的社会时,心里不能只有黑与白,也不能欺骗自己,勉强地把灰的说成白的或黑的。
孔子说:“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知人比知天还难。天还有春秋冬夏和早晚,可人呢,表面看上去一个个都好象很老实,但内心世界却包得严严实实,深藏不露,谁又能究其根底呢!”
人们时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有法律和道德上的问题,而且也会引发对方的报复。然而光是不害人还不够,还要加上防人之心。防人防什么呢?就是防人性中的恶。世上没有绝对纯良的好人,也没有绝对奸邪的坏人,而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好坏夹杂”,也就是善中存着恶。对不同的人来说,“恶”,只是程度有别,或在什么时候显露出他的“恶”罢了。
人在什么时候会显露出他的恶?就是在他想扩张他的欲望,或欲望受到危害的时候。换句话说,平常的好人也会有利害关头显现出他的恶。例如有人为了升迁,不惜设下圈套打击其它竞争者;有人为了生存,不惜在利害关头出卖朋友;有人走投无路,狗急跳墙,于是行骗行枪……。
比如说,有时欺骗我们的恰恰是我们的好朋友,而帮助我们的,却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这比受到陌生人的欺骗更可怕。若把世界的人都当成好人,那就大错特错。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别人要害我们的话,是不会事先通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