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空有屠龙艺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古代有一个叫朱泙漫的读书人,十分好学,而且特别想学到独特的本领。
他听说支离益最会屠龙,就立刻变卖全部家产,不远千里拜支离益为师。过了三年,他学成回乡,乡亲都很好奇他学到什么技术,他就连讲带比划,表演屠龙的技术给大家看,如何抓住龙头,如何跳上龙身,如何把刀刺入龙颈…
正当他兴高采烈的说着的时候,有一位长者走过来:“小伙子,你学这两下子有啥用,你上哪儿去杀龙呢?”
朱泙漫这才猛然惊醒:花费了这么多年的心血学到的东西,却毫无用处。
其实发出这种感慨的,又何止朱泙漫一人呢?也许有人会辩解说,“知识的目的是追求真理”。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知识不能证明真理,因为“真理”本是一个宗教概念。所以,知识的目的不是追求真理,而是追求更多更好的知识。
有人为了知识而追求知识,失去了对现实的观察力,从无知的奴隶变成知识的奴隶。有人出于一种变态的狂热,把知识变得玄之又玄。结果知识在他们那儿成了正确的废话、无用的真理,除了可以使读书人聊以自慰一番以外,不解决任何具体问题。
学校把常识变为在考卷上的淘汰战,也将思维方式变为只能唯一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学生知道他读大学一年级的目的,便是要考试合格,做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读大学二年级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考试,做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心中一点疑问也没有――这样出来的学生能看清社会和人生吗?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把知识当成目的,而不是工具,从无知的奴隶变成知识的奴隶。主人变了,奴隶的身份没变。
知识的奴隶可能会看到世界是什么,却永远不知道应该如何让自己思考,让自己融入世界。有人曾经把大脑形容为一口池塘,别人的书就像是一块石子;石子扔进池塘激起的是水波,而不会激起石子。…因此别人的知识在脑子里装得再多,也是别人的,不会是自己的。
这种人的知识可以与《墨癣说》所讽刺的李迁墨相媲美:“人人都讲李迁墨一条值多少黄金、多么了不得,我却不义为然。譬如有人讲那墨的边缘质地又细,又坚硬,利得能削东西。但我要削东西可以用刀,何必用墨?
“又有人说那墨如果掉在水里,隔几天捞起来,也不会腐烂溶化。但好好的墨,何必拿去泡水?“还有人说,一般墨不超过二十年就坏了,李廷墨可以存上百年。我则认为这根本不算什么,用墨不过两三年,何必用百年?
“那人又说他的墨特别黑,我则笑道?天下本来就没有白色的墨。何况当我把他的墨和普通墨混在一起,请他分辨时,他也分不出来。”
知识越多越反动,这要求我们用活生生的生活来克服知识的反动性。同时,这也是一种信息社会的生存智能。
中国古人在总结人生哲理的时候指出,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贵异物贱用物。就是说不要让有害无益的东西影响有益的事物,不要因追求新奇古怪的学说而忽略实用的东西。就是在告诉我们,不做百无一用的空心大老倌。
信息爆炸、知识爆炸是一种社会进步。可是,与之相伴而来的,是信息垃圾、知识垃圾铺天盖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仅容易在的信息和知识丛林中迷路,而且,还有可能被各种信息毒素和知识毒素破坏。
在这个时代,似是而非的东西特别多。而许多问题,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而还有许多观念与知识的毒药,还会裹着糖衣的形式出现。
铁板烧博士指出――
学习知识必须改变思维方式,形成启发式的、独立的、开拓的,不受定式影响的思维,它有两个关键。第一个关键是寻求真理,简化知识,克服知识因庞杂所具有的反动性或惯性。
另一个关键,用计算机的行话说,就是释放内存,忘掉那些无用的知识,抛弃陈旧的观念,克服思想因负担过重而具有的惰性或反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