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2章 行而不言的智谋(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滔滔不绝表现的未必是智慧,沉默寡言的背后自有其玄妙之处。
把握行与言的分寸
有人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也有人说,沉默是金。这两句话看似矛盾,但却包涵了一个言与行的分寸问题。
曾经有人问魏明帝时的楚郡太守袁安:“已故的内务大臣杨阜忠言直谏,你为什么从来不称赞他是忠臣呢?”
袁安回答道:“象杨阜这样的大臣只能称‘直士’,算不得忠臣。为什么说他只是一‘直士’呢?因为作为臣子,如果发现人主的行为有不合规矩的地方,当着众人的面指出他的错误,使君王的过失传扬天下,反给自己捞了个梗直之士的名声,这不是应有的做法。已故的司空陈群学问、人品样样都好,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但他与其它大臣见面时,从来不议论皇帝过错,只是几十次地上奏章指出哪些事做错了,哪个缺点必须改,有批评,有建议,而同僚们却都不知道,因此后来人都称赞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智者和真正的忠臣。”
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言而无行不如行而不言。
汉文帝到上林苑的虎圈去看虎,对虎圈管理员的口才很赏识,要提拔他为上林苑负责人。张释之上前说:“陛下认为绛候周勃这人如何?”
文帝说:“是位智者。”
又问:“东阳候张相如如何?”
文帝又说:“也是位智者。”
张释之说:“这两位智者说话,经常张口结舌,结结巴巴,哪象这位一张口就喋喋不休,能说会道呢。秦朝时候的刀笔吏,争相比赛看谁说话办事更敏捷干练,却从来没有从人的角度考虑。这种坏风气一直延续到了秦二世,整个大局也就四分五裂,不可收拾了。如今陛下仅仅因这个管虎圈的小官吏口齿灵利就破格提拔,恐怕天下会从此追随这种风气,争逞口舌之能,而没有实际做事的人了。有道是上行下效,下级受上级的影响,比光传播得还要快,陛下不可不慎重考虑啊!”
于是文帝没有提拔那个小吏。
张释之的话虽然偏颇,但却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狮子如果只知道咆哮,还不如马蜂的毒针厉害,立论高杆而不去实施,还不如踏踏实实的埋头做事。
世上有许多人,读过很多年的书,甚至做到了XX学科的博士、博士后,动辄就发表洋洋洒洒数万言的论文,可一旦要他解决实际问题,他马上傻眼了。因为这种人只会照本宣科,而不学以致用,又怎么能成为大人物,成就大事业呢?
在很多情况下,低论调甚至不置一言反映的不仅是对自己才能的自信,更是一种包容万物的大气度、大胸怀。宋朝的王旦就是这样一位海纳百川般的大人物。
宋真宗时代,寇准与王旦是枢密院同事。寇准常在真宗面前攻击王旦,但是王旦都一笑置之。
后来寇准罢相,辗转无聊之际,只好回过头来转托别人求王旦,想要一个职位。王旦听说后对来人说:国家官员的职位,哪里可以随便请托要求?我不接受私人的请托。
寇准觉得很没面子,对王旦更不满意,逢人就说他的坏话。
不久之后,寇准又被任命到中枢担任要职,他参见真宗的时候说:“如果不是陛下知臣,我怎么能有今天呢。”
真宗摇头告诉寇准:“你能担任这个职位,都是出于王旦的极力推荐。”寇准非常羞愧。
古人说:“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把握行与言分寸的关键在于审时度势,该多讲时大胆放言,不能少说,否则言犹未尽;该少讲的,不能多说,否则言多必失;该沉默时,奉行沉默是金,三缄其口。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