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与媒体(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枝铅笔,一双眼睛透出对知识的渴求。这张照片散见于全国各地各种书刊报纸。如果说熊德明是一颗普通的流星,那么这个普通“大眼睛姑娘”则是一个悬挂在空中的恒星,当然是一颗小的恒星。
苏明娟演绎着一个普通人成为非普通人的故事。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一个记者。1991年,《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深入大别山区采访,他走遍了深山里的几十个农村学校,在成千上万的孩子中发现了一双闪亮的大眼睛,拍下了《我要读书》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苏明娟的名声由此走出了地处深山的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成为全国知名人物。
她被推举为全国希望工程形象代表——“大眼睛姑娘”。2001年6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实施希望工程远程教育项目,再次推选苏明娟为“希望网校”形象代表。苏明娟成了希望工程的标志性人物,她那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热心于希望工程事业的人。1998年,苏明娟当选为团中央第十四届候补委员(2002年当选为团中央委员),是这届团代会年龄最小的代表和委员。2002年9月,苏明娟进入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学习,并获得摩托罗拉公司提供的4000元助学金。
这是一个典型的丑小鸭变成灰姑娘的故事,而故事的塑造者便是媒体,没有解海龙的镜头就没有苏明娟的成名,这就是媒体的魔力,它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命运。
苏明娟的一举一动都成了新闻。媒体报道,上了大学的苏明娟致信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郑重宣布:“我不再需要捐助了!”请求退出希望工程对她的捐助计划,希望将这些捐款用在其他更需要帮助的同学身上,让他们免受贫困失学之苦。
只要“大眼睛”的照片还在悬挂、张贴、出现在宣传物上,没有从大众的视线里消失,那么,大众就会保持对她的热情。相应地,媒体也始终保持着较大的热情关注着苏明娟。同时,媒体也会利用新闻人物来为自己造势。新创办的《新京报》于2004年8月9日策划了一次义卖活动,“大眼睛”苏明娟成为“同在蓝天下”义卖《新京报》助学活动的第一个报名志愿者。
她说,我希望通过义卖,让更多的人参与希望工程的公益助学活动,让更多的贫困儿童走进校门。苏明娟本人就是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走进校园的,她希望自己多参与一些公益活动来回报社会。为什么要争第一?她说,我是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嘛,当然要争第一。其实我能争上第一的原因是,我比别的志愿者早得到消息。她很重视希望工程形象代表的身份,她说,这个身份让我时时刻刻都清楚地认识到,还有千千万万因贫困而不能走进校园的贫困儿童。如果这个身份有作用的话,我希望因此能让更多的贫困儿童像我一样读书、上大学。以后如果还有类似的活动,我一定会参加。
被媒体追逐着,在媒体的聚光灯下成长,对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普通人来说是荣耀,但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苏明娟说,正像以前我对记者说的,13年来我过得很累,我希望过平静的生活。
一些贫困家庭和重病患者,经过媒体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社会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从而使他们摆脱了困境。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每年都在大量地发生着。
2004年3月21日,《解放日报》、《文汇报》两家报社分别向2位需要救助的学子伸出援手,引出一段感人至深的新闻——媒体搭桥爱心如潮的故事。如果没有媒体的报道,就不可能引发那么多的群众向身患疾病的人献出爱心。换句话说,没有媒体的报道,人们并不知道现在谁最困难、最危险、最需要帮助。而媒体的报道给大众行善提供了指南。
3月20日《解放日报》报道了美丽聪慧的华东师大女研究生黄乃慧与病魔顽强抗争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来电表示要求捐款。21日下午,黄乃慧的骨髓移植费用已基本落实。第一个打来电话的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办公室副主任金照敏。她说,凡是本市施行骨髓移植手术的贫困白血病人,均能享受5万元的一次性医疗救助。上海希望工程办公室主任吴仁杰来电说,从他们3年前捐款建立的“学雷锋、送温暖”基金中捐献1万元,用于黄乃慧的治疗费用。捐款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88岁孤老激动地表示:“共产党对我好啊,我也要捐些钱来帮助别人。”上海永冠商业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顾永泉来电表示愿承担黄乃慧所需医药费的全部缺口部分。还有许许多多来电捐款者坚决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
媒体虽然不是政府,但在唤发社会责任和大众爱心等方面有时比政府具有更大的号召力、影响力和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是一些特殊困难的个人和集体向媒体求助的原因。因为媒体是代表大众来唤发大众,它是通过自愿的、平等的方式来唤发大众,而不是通过权力和强求的方式,而自发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是人性最崇高的境界。尽管政府唤发民众也强调自愿,但政府毕竟带有官方色彩和权力色彩。
《文汇报》发出《留美学子身患白血病》的报道后,《文汇报》与上海市红十字会、上海市血液中心联合举办了骨髓验血活动,尽管验血活动要到下午才开始,可是上午10点过后,参加验血的市民就络绎不绝地赶到文新大厦,他们有的全家出动、有的情侣相携、有的把验血捐髓组织成了学校的集体献爱心活动。20日下午1点10分,登记活动才开始10多分钟,第一批几百张志愿捐献者登记表就“一抢而空”,偌大的文新大厦一楼大堂,排开了14条长长的“爱心”队伍。因为现场验血能力有限,在骨髓库工作人员的指点下,几百名热心的参与者又冒雨“打的”赶往设在成都北路的上海市血液中心献血屋。当天下午共有近2000位市民从上海的各个角落冒雨赶到位于市中心的文新大厦,争着为身患白血病的海外学子余健捐献骨髓。而612人登记验血,也创下了中华上海骨髓库一次接受验血登记人数的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