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时代帝国的崛起(6)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经过短暂的恋爱之后,大卫和保琳于1928年7月结婚,那时他们只有19岁。大卫高中毕业后成了一个做奶酪生意的全职商人。虽然保琳受到的正规教育只有初中水平,但是她可以靠教钢琴挣些零用钱。1929年,保琳生了一个女儿—玛丽琳。1932年美国大萧条时期,这对夫妇用300美元贷款(每月付7.5美元)在达比地区的科普雷街720号买了一套房子。这套房子位于费城工薪阶层聚居的郊区,保琳有一些亲戚住在那里。杰里·李文就于1939年5月6日出生在这里,在他之前还有一个大他4岁的哥哥。那时,他们的姐姐玛丽琳住在一所疗养院,据说是因为她的智力低下,但关于她的详细情况不详。在李文家里,大人们都不许谈到玛丽琳。杰里·李文记得只见过他姐姐一次,那次见面是在疯人病院里,“是在十分可怕的情况下。”李文回忆。玛丽琳死于1945年。
李文家并不是特别虔诚的犹太教徒。大卫·李文在一个清教徒家里长大。婚后的头几年,他还和孩子们到离安娜·李文·南费里奶酪店不远的一个犹太教堂去做礼拜,但他妻子就没有那么规矩了。大卫严格按照犹太教规定把肉和奶酪分开,不吃猪肉和水产类食物以及《圣经》上禁忌的其他食物,而保琳则会偷偷带孩子们去吃猪肉生菜沙拉和西红柿三明治。20世纪40年代中期,大卫也不再参加清教徒的仪式了,他们家参加了上达比地区的高级假期活动。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一个保守党所谓的“犹太教堂分堂”在上达比地区落成,礼拜活动有时在家里,有时在商店、餐厅或教堂举行。
李文家的生活很有条理。他们经常会去听音乐课(因为萨谬尔学大提琴,杰里学黑管),每天还有必做的家务。他们对每个小时和每一美元都精打细算。孩子们的衣服是从萨谬尔的表兄传给萨谬尔,再传给杰里,最后杰里穿不了后再传给其他的表兄弟。“我父亲是欧洲人,”萨谬尔解释,其实他想说的是父亲很严厉,很传统,“在家里,他当家作主,母亲得听他的。”
每到晚上,保琳就会在起居室里那架小钢琴上弹一些古典音乐。周末时,李文家会和亲戚们聚会。保琳和大卫·李文有10个兄弟姐妹,这些兄弟姐妹各自又都有孩子,所以他们的家族很大。李文家的孩子们和表兄妹们一起做游戏,保琳弹钢琴,其他的女人们唱歌。吃过晚饭,女人们洗完碗后,男人们就开始打牌。
偶尔,大卫·李文也会把全家带到当地一家名为热卖店的店里去吃顿好的。这是一家路旁快餐店,穿旱冰鞋的男孩子们会用盘子端来圣代冰激凌和泡沫牛奶。二战后,电视还是个新潮的玩艺儿,在每天只有几个小时电视节目的时候,大卫就已经向人们炫耀他买的那个电视机了。那个东西花了226美元,和桌子一样高,还带有一个放大镜以扩大7英寸的屏幕。每周萨谬尔和杰里·李文都要收看当时最红的电视节目。
他们童年时最美好的记忆是20世纪40~50年代参加了10多年的宾夕法尼亚州的圭贝克夏令营,那是一个男女混合的夏令营。虽然离费城西南部不到40英里,但圭贝克夏令营就如同是另外一个国家。在圭贝克夏令营,杰里·李文发现了自己对表演的热爱,他扮演过许多角色,还学会了骑马和生火。另外他还认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卡罗尔·尼得曼。
1951年,杰里12岁时,李文一家以8 000美元卖掉了在上达比地区的排房,搬到了欧弗布鲁克地区。那里是费城大道上下马思地区富裕的中产阶级聚居地。他们花2.65万美元在特伦特路150号买了一套2居室的房子,这套房子有一个漂亮的大院子和一个完好无损的地下室。正如萨谬尔·李文所说,这是他们家“一个巨大的进步”。这套房子非常大,起初大卫·李文反对搬到这里。一方面,他担心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从他自身的个性来讲,他反对变化,但是他的妻子和孩子却迫不及待想搬到环境好一点的大房子里去,最后他心软了。
为了偿还新房子的贷款,大卫·李文在奶酪店的工作变得十分繁重。他每天要工作12~14小时,每周经常工作7天。那时他母亲安娜·李文已经退休了,虽然他最小的弟弟杰明·本尼和一个叫艾比的送货男孩给他帮忙,但大卫还是很少有时间离开店里回家,只有周末晚上他才有时间回家。但是回到家里时,孩子们通常早就吃完晚饭,有时甚至已经睡了。
杰里很崇拜他父亲,但是他的祖母安娜对他的影响也很大。安娜十分宠爱杰里,她相信未来是杰里的,世界是杰里的。“我和母亲很亲近,但事实上祖母是我们家的大家长”,杰里·李文回忆说,“她对我的期望很高。有时候,她十分可爱,经常不太现实地认为我聪明绝顶,英俊非凡。她希望我长大后能成为美国总统,或者其他伟大的人物。”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