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大哗变:三四百人挂冠离去(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开业时,蒙牛房无一间(租的),地无一垄。发展到2004年末,已经在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建起20多座生产基地。从“三无状态”过渡到“三大亮点”:一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范牧场”,三有“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
开业时,只有几颗人脑袋。几年后,与亿万消费者、千万股民、百万奶农、数十万产销大军结成命运共同体,被誉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
有人问比尔·盖茨:如果让你离开现在的公司,你还能创办第二个微软吗?
比尔·盖茨坚定地回答:“能。”但他接着补充了一句话:“只要允许我带走100个人……”
他没说要机器,也没说要厂房,只说要100个人。可见,惟有人,才是公司最大的资产。
牛根生曾经提出过一个崭新的社会学概念:“带工具的人”。他写道:
人是生产力首要的能动的因素,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两者的结合体就是我所谓“带工具的人”。
所带工具可以是自创的,也可以是“拿来”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务实的,也可以是务虚的;可以是反应堆,也可以是催化剂。总之,我们要的是“带工具的人”。
市场里的主动者,通常是新式工具的率先使用者;市场里的被动者,多半是传统工具的抱残守缺者。工具之战渗透到人类竞争的方方面面: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打飞了义和团的大刀长矛;跨国公司的专利技术,圈走了第三世界的资源版图;精通外语的人,比只掌握本土语言的人既多了一张嘴巴,又多了一只眼睛。
不少人自以为长缨在手,胜券在握,但当他爬到电线杆顶端的时候,才不幸地发现,铁丝早已换成了光缆,自己从屁股兜里摸出的老式工具,早就不中用啦……
树立一个目标后,首要任务是把能完成这一目标的人找来。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人外有人。请来绵羊,一千头也不行;请来狮子,一头就管用。
世界上至今还没发现任何一个不与外界进行交换就可以独步领先的系统,或者说,世界上至今还没发现任何一个不进行新陈代谢仍可以独立存活的生命体!
把钱存在银行里,与把钱“存”在“带工具的人”身上,哪一着更高?当然是后者。“带工具的人”能为企业带来机遇、成长、声誉及滚滚财源,而所取者十不一二,他们才是企业真正的“银行”——不,简直就是一架“印钞机”。
生产力的任何一场革命,均发轫自“带工具的人”。
但正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牛根生爱才,聚之有道。
当初和牛根生一起创业、现任蒙牛集团冰淇淋事业本部总经理的孙玉斌说:“牛总出来时没有拉过我们任何一个人,总是教育我们在伊利好好工作。为什么在当时那种条件下,我们还要跟着他干呢?一是我们之前一直受他的培养,学到了很多东西,二是认为他有能力重新做好一家企业。”
有人说,蒙牛借用了伊利的市场网络。事实是,蒙牛重点市场前十位的经销商和业务经理,没有一个人是来自伊利的。在中国乳业市场的四个“制高点”——北京、上海、深圳、香港,蒙牛均为灭菌奶第一品牌。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蒙牛于1999年采取“小区包围超市”的策略旗开得胜,其后,草原牛奶才得以跟进;在首都北京,蒙牛于2000年用全国首创产品利乐枕炸开市场大坝,其后,乳业十巨头纷纷跟进;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蒙牛于2000年用“易购365”深入千家万户(这是中国乳业首次大规模使用网络营销工具),其后,沪地才有了“蒙奶”的概念;在实施国际标准的香港,蒙牛以25%的市场占有率雄踞第一。蒙牛也是中国乳业中最早走出国门的创汇企业,产品远销东南亚、蒙古、美属塞班等国家和地区。
牛根生不止一次地郑重宣告:“全公司两万多人,我只请过一个人,那就是党委书记卢俊女士。”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