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蒙牛创世“三板斧”(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世界上的竞争,从古到今,无非是三种资源的竞争,一是体力竞争,二是财力竞争,三是脑力竞争。如果论这三种力的关系,谁都可以统御谁,只是条件不同,三种力的地位也不同:蛮野社会,体力可以统御财力和智力;资本社会,财力可以雇用体力和智力;信息社会,智力可以整合财力和体力。这就是“三力法则”。(牛根生)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一觉睡醒过来,觉得挺闷气,于是抓过一柄板斧,用力一挥,大鸡蛋突然破裂开来,天地开辟了——“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实际上是对所有创业者最大的树碑立传。
所不同的是,盘古一觉醒来,身边就放好了创业的斧子;现实中的创业者,是没有现成的斧子可挥的,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精心打造一把“开天辟地”的斧子。
如何打造这样一把利斧?如何挥出开头的“三板斧”?
我们这里尝试着总结了蒙牛打造这把利斧的“三大炼金术”:一是“起名的哲学”;二是“先建市场,后建工厂”;三是“产品等于人品”。
我们也试着总结了起头的“三板斧”,或者用比较流行、比较温和的说法,叫做“三把火”:第一把火,展翅鹏城,“蒙牛砖牛奶”六千里跃进;第二把火,问鼎北京,“蒙牛大冰砖”旗开得胜;第三把火,逐鹿上海,“蒙牛枕牛奶”网上飞奔。
一、炼金术之一:起名的哲学
衡量品牌名称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看“品牌名称”是否正确有效地传递“品牌基因”。“快嘴品牌”会说话,“哑巴品牌”不说话,“歪嘴品牌”说错话。
人们对创业者有着天生的敬畏:他是抓住哪个线头拉开整个线团的?
多数人抓的是有形资产的“线头”,少数高手却另辟蹊径,抓住了无形资产的“线头”。
1999年初的一天。呼和浩特。巴彦塔拉饭店。
牛根生、孙玉斌、杨文俊、邱连军、白君、邓九强、孙先红,“化整为零”,分批潜入。这是一次秘密集会。
为什么像“地下党”?原来,不久前,牛根生调兵遣将,本打算在呼和浩特开一家“海鲜大排档”——谁知正在兴头上的时候,一瓢冷水兜头泼来:有人幕后干预,黄了!这是一个颇具意味的信号:你牛根生别想自立门户,即使开饭店也无异于“太岁头上动土”。于是,大家的倔劲上来了:既然你连大排档都不让开,那我们还干自己的老本行去!
不能公开做,那就隐姓埋名。
到会的每个人后来都成为蒙牛的发起人之一。因此,这次会议,被蒙牛人亲切地称作“南湖会议”。
会议的任务是起名。这其实已经是第N次讨论了。为了给待注册的乳制品企业起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大家一次又一次“头脑风暴”。
写新闻的人都知道,“题好文一半”。老子的《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国古代有名家,名实论,还有“师出有名”、“名正言顺”之说。蒙牛把起名作为创办企业的第一步,足见其对无形资产的高瞻远瞩。
孙先红显然是个“尚简”派。他见大家久议不决,便随口讲了“文盲卖瓜”与“教授卖瓜”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文盲老汉想得少,所以顾虑也少,逮住就做;最初也许有波折,但越做越有经验,最后终于赚了钱。大学教授先计算毛利,次计算工商税务,末了还要考虑风险:如果我买来一车西瓜,万一有五分之一生的怎么办?即使没有这么多生的,万一有五分之一坏了或卖不出去怎么办?……这样“万一”来“万一”去,顾虑重重,最后终于“胜利大退堂”。
结论:想得简单,才能做得成功。
这个故事与数年后流行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异曲同工,暗含“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的讽喻。末了先红说:你看人家“澳牛”,简简单单,就是“澳洲的牛”。
一句话提醒了梦中人,不知是谁脱口而出:“那我们就叫‘蒙牛’吧!”
大家都叫好。
惟独牛根生不叫好。他说:我姓牛,叫“蒙牛”有“家企业”的嫌疑。
此前,他曾一再表示:我一定要把企业办成“大家的企业”;如果办成了某一家某一姓的,那将是我最大的失败。
还有个名字也进入视线:蒙奶。但“奶”是上声,“牛”是阳平,读起来,“蒙奶”的力度不如“蒙牛”的力度大。
一时僵持不下。有人出主意,把历次会议所起的备选名字全部写下来,然后集体投票,哪个得票高,就用哪个,一次了断!结果,在备选的十几个名字中,“蒙牛”独占鳌头。
至此,“蒙牛”之名一锤定音!
“蒙”——内蒙古。背后是:蓝天,白云,草原,畜的故乡,奶的摇篮。
“牛”——奶牛,牛奶。背后是:牛根生,牛气,牛市,勤奋如牛,气壮如牛。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