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在巨人肩膀上创第二品牌(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暴徒始终没有抓到,但是蒙牛品牌已经深入人心。
1999年,牛根生就在《内蒙古周末报》主办的企业高峰论坛上阐发过自己的“大品牌”理念:
从更广大的意义上来讲,在企业竞争中,保护与自我品牌形象相关系数高的竞争对手的品牌形象,是一种更高的策略,是另一种“为自己负责”。因为竞争当中有联合(潜在的联合,或者显在的联合),对手和盟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内蒙古乳制品企业应该觉悟到,每个企业除了拥有自己的张三牌,李四牌,还拥有一个共同的品牌:内蒙古牌,呼市牌。这个大牌子闪光,我们每个企业头上都有“光环效应”;这个大牌子受了污染,我们每个企业的头上都会“佛头着粪”。在区内,蒙牛的牌子怎么被人砸都可以;但在区外,如果还要砸,那么砸的恐怕就不仅仅只是蒙牛的牌子了。
另外,在蒙牛,“竞争对手”这个词被另一个词——“竞争队友”——所代替。
一张“竞争队友”战略分布图挂在牛根生的办公室里。牛根生说:“竞争伙伴不能称之为对手,应该称之为竞争队友。以伊利为例,我们不希望伊利有问题,因为草原乳业是一块牌子,蒙牛、伊利各占一半。虽然我们都有各自的品牌,但我们还有一个共有品牌‘内蒙古草原牌’和‘呼和浩特市乳都牌’。伊利在上海A股表现好,我们在香港的红筹股也会表现好;反之亦然。蒙牛和伊利的目标是共同把草原乳业做大,因此蒙牛和伊利,是休戚相关的。”
牛根生有一句名言:“提倡全民喝奶,但你不一定喝蒙牛奶,只要你喝奶就行。”这也是何等宽广的胸怀!既显示出蒙牛的大度,也在无形中为蒙牛做了宣传。
2000年9月,蒙牛在和林生产基地树起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主画面为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上面高书“为内蒙古喝彩”,下注:千里草原腾起伊利集团、兴发集团、蒙牛乳业,塞外明珠耀照宁城集团、仕奇集团,河套峥嵘蒙古王,高原独秀鄂尔多斯,西部骄子兆君羊绒……我们为内蒙古喝彩,让内蒙古腾飞。
最引人注目的是,蒙牛把最大的竞争对手伊利排序在广告牌的首位。
2001年6月,蒙牛又率先提出建设“中国乳都”的倡议,启动了以地区品牌带动企业品牌的大品牌、大营销战略。从历史上看,草原是牛的故乡、奶的摇篮,千百年来,人们一提起内蒙古,首先想到的就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原文化是前人留给内蒙古的最大的一笔无形资产;从现实上看,呼和浩特人均牛奶拥有量居全国第一,牛奶增长速度也居全国第一。“中国乳都”的倡议可谓正中命门。
2001年下半年,举目可见的公益性灯箱广告出现在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的大街上,正面是《为内蒙古喝彩》;背面则是《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凡弱者生存,都要有“水性思维”,要柔大于刚,顺多于逆。正如老庄哲学所示:抱其雄,守其雌;抱其阳,守其阴;抱其尊,守其卑。
在《为内蒙古喝彩》中,内蒙古一系列明星企业被蒙牛搬上广告牌,使蒙牛的品牌形象上了一个台阶,也提升了整体的内蒙企业形象。蒙牛以其谦卑的态度,获得了社会的尊敬。在智谋和韬略上使竞争对手的锋芒不好太公开化,不能太咄咄逼人。
蒙牛如此谦卑,如此高抬竞争对手,“把自己放到最低处”,就迫使竞争对手必须做出一定的姿态,否则就会丢失“道义分”,这既是一种以退为进策略,也是一种“经营人心”策略。洼,然后积;屈,然后弹;蹲,然后跳。经营人心者方可经营天下。
有人对蒙牛的这种策略进行了总结,认为这是运用比附定位策略的结果:
比附定位就是攀附名牌的定位策略。企业通过各种方法和同行中的知名品牌建立一种内在联系,使自己的品牌迅速进入消费者的心智,占领一个牢固的位置,借名牌之光而使自己的品牌生辉。比附定位一般有三种形式:
(1)甘居“第二”。就是明确承认同类中另有最负盛名的品牌,自己只不过是第二而已。这种策略会使人们对公司产生一种谦虚诚恳的印象,相信公司所说是真实可靠的,同时迎合了人们同情弱者的心理,这样较容易使消费者记住这个通常难以进入人们心智的序位。如美国阿维斯出租汽车公司定位为“我们是老二,我们要进一步努力”之后,品牌知名度迅速上升,赢得了更多忠诚的客户。
(2)攀龙附凤。其切入点亦如上所述,首先是承认同类中已有卓有成就的品牌,本品牌虽自愧弗如,但在某地区或在某一方面还可与这些最受消费者欢迎和信赖的品牌并驾齐驱,平分秋色。如内蒙古的宁城老窖,宣称是“宁城老窑——塞外茅台”。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