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引爆“共产试验”(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你几乎剥夺了家人的合法继承权,妻子和儿女难道没有反对?”有记者问。
牛根生说:“你看过不久前上演的《汉武大帝》吧?哪一个重大决定背后不是充满曲折。我们家也一样,讨论过,争论过,也矛盾过。最后我的儿女也决定像他们的爸爸那样,不从父辈那里继承财产,而是继承获取财产的本领。”
既然爸爸这个穷人经过奋斗也能做出一些事情来,那么他们自己通过努力,也应该超过爸爸。这样的想法,是我留给他们的精神财产。
在牛根生的一生中,他真正地领会到了散财的快乐。
牛根生不想成为榜样,但他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在对财富的认识上,他和他的员工们有一些共识。他说,他认真的研究过历史上的伟人,有权的、有钱的太多了,他们本来一无所有,可都支配过巨大的财富,不过最终什么也没带走。可能秦始皇带走的东西最多了,而且都给埋起来了,现在好,人们不又把它给挖出来了?还是整个社会的。
牛根生感觉,拥有财富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在蒙牛公司有个培训机构叫蒙牛商学院,员工们每周二都到这里来接受公司高管或外聘专家的培训。牛根生是这个课堂上最受欢迎的老师。他说,这个世界不是属于有权人的,也不是属于有钱人的,而是属于有心人的,因为有心,才能创造财富、积聚权力。我发现慢慢的,这些观念对大家很有影响,人们对得到和付出有更新的认识了。
与一度在企业界非常热闹的MB0(管理层收购)相比,牛根生的无私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有人问:“您这样无私是不是与潮流不符?”
“潮流有浅层的,也有深层的。这就像海流一样。当我们看到表层海流向西涌去的时候,深层海流往往是向东涌动的。”牛根生的回答像个哲学家,“那么,两者究竟谁才算主流?对于政治问题,我不想深谈。但有个问题大家不妨都来问一问:到底贫富分化更接近于时代潮流,还是共同富裕更接近于时代潮流?”
某财经杂志对牛根生的捐股评价是一次共产实验。牛根生说:“散的甜头,散完之后才知道。人们不敢散财,是害怕失去之后就回不来了。”其实人从本性上说是知恩图报的,他捐股之后,受奖者一定会更努力地为蒙牛工作,他用自已的少有换来了蒙牛公司和广大奶农的大有。因此,他的结论是:“财富越散越多,而不是越散越少。”
蒙牛企业内部有个共识,他们的总裁老牛就是喜欢把自己的钱分给兄弟们花。而牛根生把这个外延放大了:股东投资求回报,银行注入图利息,员工参与为收入,合作伙伴需赚钱,父老乡亲盼税收……他说:“产品质量的好坏就是人格品行的好坏,企业的德行就是要做到与各种内部外部要素共同分享收益,而不能把一己的利益隔离起来。”这些理念正在影响着蒙牛。
在蒙牛和林生产基地一期工程厂区有一行标语:成功从简单的重复开始;现在,在被列为全球样板工厂的三期工程内部,有另一行标语: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有人说,“牛根生在作秀”,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牛根生信奉“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经营哲学已不是一朝一夕。
创办蒙牛后,他每年的红利大半用作奖励员工和经销商……算起来,牛根生拿自己的钱奖励手下的员工也有十几个年头了。小奖几千几万,大奖几十万上百万。他领导的企业发展快,与“财散人聚,财聚人散”极有关系。如今,牛根生又捐出了自己全部的股份,这不仅是国内首位有此举动的企业家,也是全世界第一个捐出自己全部股份的华人企业家。对此,牛根生说:“从蒙牛创立那天起,我们就立志为子孙后代建立一个‘百年老店’,为国家民族打造一个世界品牌。可是,我和我的团队成员都活不了一百年。让蒙牛活到一百岁就需要建立一种推进机制。于是,就想到成立一个‘老牛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褒奖对蒙牛集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士或机构,在员工个人遭遇不幸或生活窘困时,也可向基金申请帮助。”
捐赠程序完成后,牛根生表示:“金钱能使人生而复死,精神能使人死而复生。我们家庭成员四个人商量过,富贵不过三代,给后代留下有形资产不如留下无形资产……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任何人都少不了走这一步。在有生之年就看到自己从有到无,我看我比许多人都幸运。”对于留给后代的财富,牛根生说:“因为我的父亲什么也没有,所以,我靠自己的才智和能力才有了今天。如果我的父亲给我留下太多的东西,我可能就不这样奋斗、进取了。同样道理,我要给我的儿女留下怎样从无到有的本事,而不是留下钱财。我想留下的东西,是永久的、永续的。那才是真的东西。社会上虚假的东西不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大家都背会了,但不少人没有体会到。我们国家的创新有可能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只有我们创新了,才有可能走到发达国家的前面。我总是想到社会的事,因为受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总是从社会角度想。局部做好了,全局就是好的。从无到有,不容易;从有到无,特别是有组织、有准备地从有到无,更难,但这是最大的快乐。”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