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2章 智力教育的误区(1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孩子的发问一般都是想马上知道答案,所以家长最好是能及时满足孩子的这种愿望,及时、准确、简单明了地做答。如果不能及时回答,应对孩子讲明:“爸爸现在很忙,等一会再告诉你。”当然,应明确热心地启发和回答孩子的提问,目的是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精神,因此,重要的是诱发、激励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必全部包办代替孩子的所有问题,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找出答案。
要认真地对待孩子的问题,这也是与孩子交流的一个好机会。要珍惜这种气氛,否则,有一天,孩子会与你无话可说。
孩子好学、好问、好想、好动,在孩子身上蕴藏着可贵的探索精神,做父母的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有时,孩子还提出一些“怪问题”,诸如“爸爸妈妈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女孩子要蹲下去小便”等等。对这些问题,父母也不能因感到厌烦而加以斥责,或者用自己胡诌八扯的话糊弄孩子,否则会为孩子思维的发展设置障碍,家长要艺术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要达到这一点,家长首先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其次,在回答孩子问题时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再次,要有耐心,有问必答。
一些家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场面,孩子在做作业或看电视看书时,遇到了不理解的词、成语、典故或一种现象,来到父母身边向父母请教,父母面对孩子的提问,拿出一种权威的样子,对问题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给孩子加以解释。孩子听后点点头表示明白,父母也感到很得意。其实,十有八九解释得不准确、不全面或者说根本不对。信口开河,给孩子造成了对知识理解的错误,认识的错误,观念的错误,埋下了一颗“谬论型”定时炸弹,一旦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使用这些知识时,必然暴露出问题来。
有人认为孩子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上来,如果向孩子说自己不懂,显得在孩子面前丢了面子,没了威信,所以明知解释得不对,也要含糊其辞、敷衍了事地胡说一通。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样。毛泽东曾经说过:“能回答出学生提出的问题的一半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古人也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做家长、老师的,就应有一种谦虚的态度,求实的精神,那样我们培养出的下一代才能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
以成人眼光看待儿童绘画
儿童,特别是3~7岁的儿童,大都喜欢涂涂画画,心理学把这一年龄段称为“绘画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强,文字表达能力几乎是零,他们难以用语言、文字的方式叙述自己的情感。这个时期的孩子表达自己内心世界最直接、最方便的方式就是画画。在语言文字不健全的远古时代,人们就以画来抒情、记事。从内心需要来讲,古人绘画与当今儿童绘画有相似之处。可以说儿童们喜欢画画,是因为绘画是满足、表达他们内心世界的最佳方式。
当前,对儿童画画的认识和指导存在着两个错误的认识。一是一些人认为只有表达儿童欢乐、愉快的内心世界,画出祖国大好河山、世界和平等以歌颂为主题的作品,才算是好的儿童画作品。二是很多家长认为与名人名画画得很相似或者与真实的东西很相似的画才是好的儿童画。
儿童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孩子的高兴、悲伤、惊恐、郁闷等情绪都想表达出来,以满足自己的内心需要。儿童画画不一定是为给别人看的,只要他能准确地表达内心情感,就可以说是成功的画。那些孩子画的以“恶梦”、“受罚”等为主题,表现孩子受惊、愤怒的心情的画,就很有味道。一些绘画比赛评出获奖的儿童画,皆是表现儿童喜悦的心情和歌颂性的主题,限制了孩子情感的发挥,使家长们认为只有具有赞美性,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画才是好的画,并以此为准绳,对孩子画儿童画进行误导。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