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养成每天获取新闻的好习惯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2003年春天的美伊战争简直成为了一场视觉的盛宴。各国的通讯社、电视台记者们扛着最先进的直播设备奔往巴格达,摄像机直接架在战场上;而全球各地的电视观众兴致勃勃地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战事直播。这成为许多上班族每天下班后的最佳娱乐,一天不看都不行,好像漏掉了一集精彩电视连续剧一样不舒服——真实的战场当然比肥皂剧刺激百倍。住酒店的时候,看CNN的新闻频道也有停不下来的感觉,太多新闻、快节奏地切换,看得你直到筋疲力尽才能勉强关掉电视。
我们天生有获取新闻的强烈愿望。现在媒体及网络的极度发达也使了解世界时刻发生的事情成为可能。战事期间,巴格达的博客Salam Pax还在一个国际博客网站上发表每天的“战事日记”,只要你上网就可以看到非常个人化的最新情况。
每天获取新闻是个好习惯。
关心世界
35岁前,每个人都在养成每天获得新闻的习惯途径。比如早上起床后随手打开电视,一边刷牙一边听早间新闻;坐地铁的途中看晨报;开车的人路上听广播;上班的第一件事是浏览一遍新浪网上的新闻频道;或者晚上看晚间新闻等等。现在新闻随手可得,实在是太方便了。最好的可算是新型的网络新闻,完全免费,而且无所不包,文字、图片、视频都有,甚至相关报道、评论和过去来龙去脉的资料全能找到。
也许50年前生活在安静乡村的人们可以不读书、不看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现代社会里,新闻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坐标系,不能不关心。远在千里之外的地区局势紧张会影响世界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直接决定你手里的外汇是应该买还是卖;欧洲的天气会影响你的旅行计划;美国的一家公司股票涨落可能会影响你的工作,它可能正是你为之工作的公司,或者贵公司的合作伙伴;开车上班的时候很多人听交通广播台以决定选择哪一条行车路线;关注电视新闻上的禽流感疫情发展以决定是否开始恢复吃鸡肉……总之,不了解新闻我们简直不知道该如何生活。
世界快速发展,需要每天紧紧赶上。我爸爸告诉过我一个故事:一位留美回来的博士,在20世纪50年代被打成右派,于是不得不在一个极其偏僻的小山村里度过了几乎与世隔绝的35年。后来重新被亲人接回到大城市时,已经变成了一个典型的乡下老头,什么英文、专业知识一点都记不起来了,而且几乎连话都不会说。因为这35年他没有报纸、书刊看,广播也听不到,电视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几乎所有的读写能力都退化了。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不过我们的确发现似乎天天都在发生重大新闻。偶尔出去度个假,关掉手机、不看报不听广播不上网,安静地呆几天再回来没有问题。据说在“最后的天堂”马尔代夫是这样的,在那里没有办法用手机、也不能上网,呆在孤零零的小岛上,只有大海和阳光,浑然不觉时间的消逝。不过我是在海南过了两天安静日子就会觉得腻烦的,我渴望回家,可以随手打开电脑浏览新闻。
自从差不多40年前,摩尔定律提出之后,每18个月芯片的集成度增加一倍,技术快速地老化。世界以光速向前发展。在过去漫长的一千年中,社会的变化并不大。现在十年的变化抵得过以前的一百年。
美国麦迪逊大街炙手可热的一位资询公司老总最近写了一本关于未来发展的60个趋势的书,其中一章形容了现代人交流的“繁忙”:普通人每天要打8个电话,是10年前的两倍。97%的学龄人识字,其中每5个人中有一个每天都买报纸。平均每天我们花4小时看电视。而且(数字)电视已经逐渐在成为有几百个频道,可以在电视和互联网之间来回切换,可以点播,互动的交流媒介了。是的,现代生活的确繁忙。很多时候关掉手机、不看新闻被描述为一种真正的放松,一种愉悦的逃离。但是我认为大多数人其实很习惯于这种繁忙,依赖于现在各种能方便地获取新闻的技术和途径,实际上我们很享受这一切。电脑综合症、现代病、压力等等被以创造夺目标题为己任的传媒过于夸大了。我们“小吃小睡”(吃快餐、在飞机上或车程中睡觉,取代以前大块的、精心安排的正餐和睡觉时间),而且过得还不错。
有人担忧目前年轻人是难以伺候的MTV一族,越来越远离报纸的现象,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只是人们对新闻需求的口味不同了。《芝加哥论坛报》新发行了针对18到34岁的年轻人阅读的《红眼》杂志,《芝加哥太阳时报》也诞生了针对年轻一代读者的《红色条纹》报纸。新媒体应该是一份清淡的新闻套餐,以短小精悍的新闻为主,再加些体育和娱乐做调料。
《红眼》主编在谈到创刊定位时说:“年轻人对新闻仍然有浓厚的兴趣,但他们的阅读经验和生活节奏决定了他们对于短小明快的新闻更感兴趣,而对于以往报纸的重头戏长篇社论已经越来越没什么兴趣了,他们根本不会花那么多时间阅读报纸。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并不意味着不做严肃新闻。相反,统计数据表明,年轻人并不想要一份看上去矫揉造作过于卖弄调侃的新闻。他们并不想看到在一张报纸的头版放上一个三流明星的秘闻。他们需要的是简洁干净、有独特见解的短新闻。”
保持感动的心
有人说:不关心世界变化的人,恐怕也不真正关心自己将去向何方。天天有两口小酒喝、打打小麻将,呆在家里日子容易过。
我想每天看新闻会让一个人保持真正的感动之心,那些鲜活的人物和事件会触动你。马加爵杀人案震惊一时,这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杀害了自己的四个同学后逃亡。事件发生后,一位女同学回忆说事发前几天,马加爵都没有去上课,因为他的鞋子坏了,而且没有钱买一双新的,所以不好意思去课堂,后来助学金下来了才买了一双拖鞋穿着,之后就变得异常沉默。她说当时如果有人关心他一下,给马加爵买双鞋,是不是就可能不会发生后来的事情。还有一位记者去采访贫困大学生,两个女生只是哭,另外一个倔强的女孩子对记者说:“我可不可以选择不说。”后来记者才了解到这个女生家里太穷,每天她都是等别人都吃过饭之后去食堂舔盘子。女孩子可能只是会哭诉,而男孩子难以想象会选择怎样的发泄方式。在农村高中呆过的人说那种氛围太容易导致学生心理不正常,超负荷地学习、考上大学是唯一的希望、太压抑。能考上大学的孩子我们认为他们是有知识的,可是他们的父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旦他们有了心理问题根本没办法和父母交流,很难得到解决。看过这样的新闻再去北京的东方广场里边吃饭,那里是比国贸更加喧闹和年轻的白领聚集地,你会觉得最新款的春装和一些无谓的比较并不重要。
一些大的灾难出现,例如飞机失事,我知道我的很多朋友都会含着眼泪看完新浪上的几十条新闻链接。为那个临时改签了航班而逃过一劫的人庆幸。看到那些失去了亲人的痛苦——失去独生女儿的父母、失去了新婚妻子的年轻男人、本来是度假回家高高兴兴的一家子,却出了事,会跟着他们掉眼泪。晚上回家后你会主动停止几天来的冷战,对你的亲人更好一点。不再争无谓的意气,人才是最重要的。
日常生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规律过程,平凡日子过久了你就会忽略很多珍贵的东西,而为一些浮面的东西争来争去。看新闻有时会带来一个醍醐贯顶的过程。就像有人提倡有时间应该去陌生的地方旅行一样,去到一个全新的地方,让自己的全部感观都调动起来,问路、找方向,可能还会体验恐惧和无助,自己找出解决的办法。这样能让自己在熟悉、舒适环境里呆久了而退化的生存能力重新焕发。
屏蔽消极信息
香港是一个人均报纸消费量仅次于日本的,传媒极其发达的地区。有一位香港同学说:“如果不看报、不听新闻,会觉得我们的生活还是安全的。因为报纸、电视上充满了死人、塌楼,各种不好的事情。”媒体发达的同时的确在走向另一个极端,“语不惊人死不休”。香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苹果和东方,甚至被曝把车祸现场照片上的血迹人为加深,以达到震惊读者的效果。狗崽队、媒体花钱雇人制造耸人听闻的假新闻等各种恶劣事件也时有发生,这是一个全球现象。
所以新闻消费者们需要自己屏蔽掉各种消极信息,不要让自己的生活被新闻里的绝望、恐怖和颓废信息打倒。
新闻总是在警告我们能源即将耗尽,石油在几十年内就会被用光,老实说刚开始听的时候还真是有些恐慌的。有一次跟一位精通汽车知识的朋友聊天,他告诉我不用担心,我们可以用新能源。十年前已经有汽车公司研究出来用水里提炼的液态氢作汽车能源,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了,只是因为考虑保护现在的汽车产业而没有用。这些家伙!或者可以用电动的汽车。我们又被告知一节废弃的电池如果被塞在垃圾袋中随便丢弃,就会污染一平方米的土地和水。这也让我担忧了好几天。有一段时间,办公室里很多人把电池集中在一个纸箱子里,然后定期送到麦当劳的电池回收处去。但是后来新闻里又说事实并没有这么恐怖,日常用的五号干电池在技术上已经处理得很好,不会污染环境。我才放下心来,这么大的事情政府总会想办法解决的。果然,麦当劳里的电池回收处现在也看不见了。从小我们被教导菠菜含铁量非常高,是营养蔬菜;现在我们又被告知得出这个结果那是因为一个小数点算错了,菠菜并不是特别地富含铁质。911、西班牙爆炸案,据说法国人也十分担心艾菲尔铁塔会遭到恐怖袭击,世界真是越来越不安全。可是去到贩毒横行、不吵架直接拔出手枪的南美某国,十个人有八个还是生活得好好的。
所以,Take it easy(放轻松)!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