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做强是做大的基础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我们通常衡量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企业的规模,以为企业只要大了,就是成功的。因此许多企业摩拳擦掌,想方设法扩大规模和加速发展,以图尽早成为世界上最大500家企业之一。在这条道路上,我们看到有许多企业创造了我们可以称之为“三年奇迹”的业绩,在极短的时间里,以极快的速度,使企业的产值、覆盖区域、市场占有率膨胀起来。但通常可以预测的是,这样快速膨胀的企业又会以同样快的速度回到起点,大起之后必有大落。
一个比只求企业规模进步的标准是企业的“强”。在过去的有关中国企业如何应付全球化挑战的讨论中有许多人论及。“强”意味着注重企业的赢利能力,注重企业的市场地位,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而不仅仅是企业的规模和大小。
应该说,在多年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的企业不断得到锻炼和壮大,但实际上与国际大企业相比我国大企业够大不够强。我们先看一下2003年中国企业500强座次排定。我们发现和上一年相比,有112家新面孔荣登500强排行榜。中国企业500强的更新率高达224%,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凸现。有专家质疑,500强企业赢利能力是否真的“强”?
从此次入围企业的行业中很容易看出,中国企业500强更多地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与石化、电力、邮电通信等传统垄断性行业以及银行这样的特殊行业;而世界500强企业赢利能力好的主要集中在汽车、计算机应用与服务、贸易、金融、制药等行业。有专家对此分析称,一些传统垄断行业的优势会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很快失去现有的赢利水平,中国企业的差距,正在于一直不能在一些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的行业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2003年中国500强企业的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人均资产分别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界14%、725%、146%,并且创新能力较低,与世界500强相比差距明显。
针对现状,专家认为,即使是被评选为“强”的企业,做大做强仍然是发展的关键,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我们再看一下美国《财富》和《商业周刊》的2004年全球企业排行榜。在这两份榜单中,中国内地企业的命运大相径庭,14家内地企业入围财富500强,但仅有六家内地企业在《商业周刊》全球1000大公司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对于这种看似奇怪的排名方式,有知情人士透露,与《财富》全球500强重视企业规模、以营业收入为考核目标不同的是,《商业周刊》更注重公司的盈利前景和在证券市场中的表现。《商业周刊》排名的主要依据是以美元计算的企业市值,其中大部分数据来自全球权威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部分亏损严重、身患大企业病的“恐龙”甚至被排除在《商业周刊》榜单之外。例如《财富》排名中的老大沃尔玛,从营业额上是无可争议的全球老大,但受到行业普遍利润较低的影响,沃尔玛在《商业周刊》的排名仅为第五名。
面对两份世界权威财经杂志排名迥异的结果,业内专家学者认为,尽管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和宝钢、上汽一样,冲进世界规模最大的500强企业行列,但中国企业必须注意兼顾企业赢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避免“做大却未能做强”的局面。
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同为能源企业,排名500强第53位的中石化雇员人数是排名第112位的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的53倍。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中国的金融、电信等垄断性行业企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张永伟表示,尽管14家国有企业晋身500强,但仅有上汽和宝钢两家竞争性行业的企业上榜,说明我国有实力的竞争性行业企业还是较少。只有竞争性行业企业在500强中的数量增加,才能代表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更重要的一个现实是,即使被标榜为国内标志性企业的上汽集团,使其一圆500强之梦的,也是旗下的上汽通用、上汽大众两大合资公司提供的营业额帮助,而依靠的品牌也是别克、大众等其他国家500强的品牌。
因此,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认为,中国企业的经营应该有专注的眼光,把“做强”放在第一位,“做大”放在第二位,这样企业比较容易较快成长。另外,为了企业的生存,不一定非要走在浪尖上,至少在无法直接面对风险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小船与航母入海时,所能抗拒的风险是不一样的。当我们还是小船时,我们不要走得太远;要走得远,我们必须让自己的船做大做强。
只有“做大”并且“做强”的企业,才容易延续下去,成为剩者,成为王。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