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文化传播,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背后肯定有优秀的企业家文化在支撑。作为一家成立刚三年的快速发展企业,它们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确实遇到不少困难与挫折,但引领企业不断前进与发展的正是这种敢于否定自我与超越自我的精神。我相信在X总这样的企业家的带领下,该企业肯定能建立起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也肯定可以实现企业十年发展蓝图。
10.2 文化传播,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
企业文化的核心层是精神层,指导精神层的是企业哲学。企业哲学是对企业运行过程中各种管理思维的高度凝结,它并不是由一两句口号提炼出所谓的企业精神、企业宗旨这么简单,更不是一般员工在短期内就可以理解并接受的价值观。我们讲,管理价值观的真正内涵是管理共同价值观,而不可能要求所有企业员工都全部认同。如果以上假设成功的话,那么结论就只能是所有的员工就是同一个人。价值观的天生复杂性并不是一些沟通工作就可以解决的,它与个人的性格、生长的环境、学历、见识都有关系。只有对价值观有深刻的认识,才可能理解为什么说企业文化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这就回到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既然价值观那么复杂,是不是它就不可能取得共识呢?答案是肯定可以的。就如一对夫妻,他们在认识之前并不是在一起长大的,所以他们的价值观体系是不一样的,但他们为什么会走在一起呢?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体系中有共同的组成部分,也就是他们有共同的价值观,例如对生活的看法、对学习的态度、对金钱物质的理解等等。有了共同的价值观,他们就可以走在一起,但他们的价值观体系又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夫妻之间就会有争吵、有别扭,但在共同的生活目标指引下,在共同价值观的引导上,他们又重归于好,共同生活。如果他们之间没有了共同的生活目标,或者说共同的价值观是脆弱的,那他们将面临离婚的危险。
所以说,企业价值观想在全体员工中取得全部共识是一种美好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我们要追求的是企业绝大部分员工能够对共同价值观形成认同,允许一少部分虽然并不认同企业的全部价值观、但认同绝大部分价值观、并且也不反对其他价值观的员工。
那么共同价值观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们说,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家精神,尽管企业家精神不能等同于企业文化,或者说企业文化必须要经过企业绝大部分员工理解接受并体现在行为中才可以真正称得上是企业文化,但企业家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否认的。既然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家精神,它属于企业管理的上层建筑,那么它的形成就肯定是自上而下,然后才有可能自下而上。也就是企业文化的形成路径一般是由企业上层向下层传导,然后再由下层向上层反馈,是两路腿走路。
既然我们一开始就要使企业上层建筑的企业文化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就要借助一些方式和方法。完全依赖沟通的方式是行不通的,沟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但在企业文化开始传播时效果并不明显。为什么?真正懂得企业管理的人都知道,人性是有善恶的,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在开始的时候就对企业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理解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如果没有一定的形式让员工先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谈什么沟通都是假的。所以说,如果一开始实施企业文化就要求全体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核心精神取得高度一致的看法,这本身就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
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甚至有时候形式就等同于内容!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初期,采取一些形式上的内容肯定是必要的。直接点,就是要造势!要让全体员工都知道企业文化建设开始了,要让他们知道公司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决心,要让他们知道,不融入这项工作就会被淘汰。有的企业在公司楼道里和办公区域里铺天盖地地搞一些宣传栏、海报、小彩旗,其实这就是造势,将全体员工都动员起来。而且企业文化宣传应该是全方位的,除了楼道里的宣传海报,还要求每个办公室都要悬挂公司企业文化价值观,甚至在员工电脑上也贴上这些内容,让大家一上班就感到企业价值观无处不在。另外,还可以在公司网站、内部报刊上刊登企业文化的宣传报道,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氛围。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如果员工连企业价值观是什么都不知道,何谈理解和认同?
要让企业文化的影响象炒辣椒一样。
当一个人在炒辣椒时,旁边经过的人不想闻都会被它薰了一身味道!甚至薰得流眼泪!
这就是形式的作用,不管你认同与否,你先参与,在过程中理解,在过程中沟通,在形式中融入。开始肯定有些员工不认同这种做法,并反对说“太形式主义了”。
但我们应该知道,当一个人说好的时候不一定是好的,但当10个人甚至100个人都说好的时候它就可能变成真理。第一次做形式,第十次做可能就变成习惯,第一百次做的时候就变成了文化。
正如华为文化主张的,不认同华为文化的员工要被除名,不提拔使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则要使用“温吞水”的策略,不认同华为文化他们也不跟你计较,只要好好工作就行。但时间一长,“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也坐不住了:看来我也不能老不积极,至少也得“假”积极,“假”久了就成了真。“假”还造成了一种势,一种外围的气氛,影响了别人,结果把别人也给带进步了。华为人就是这样认识问题的:你不认同华为文化没关系,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不整你,但我们就是不提拔你。所以华为公司内部不是用矛盾的、激化的斗争方式贯彻企业文化,而是用“温吞水”的方式。
我们反对为了形式而形式。
我们应该知道,形式是为了理解,理解是为了接受。如果是为了形式而形式的话,那么我们必须知道另一句话:“我拿着一把枪对准你的脑袋,强迫你改变行为,你有可能改变;但我把枪拿开时,你就可能会故态复萌,对此我不会感到丝毫惊讶。如果我真的想要你彻底改变,我就必须从你的价值观、成见和信念着手,因为控制和操纵你行为的根源是它们。”所以形式与内容之间从常人看来是不可协调的矛盾,但在具有哲学思维的人看来,却是完美的统一。
为了理解而形式,通过形式来获得更好的理解。
这就是企业文化“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的最好诠释。
但在这种“形式主义”过程中,我们还要记住另一种“形式主义”,就是自下而上的形式,这种形式比较容易被企业遗忘,因为我们说过,企业文化通常都是自上而下的。所以员工经常是被动的,但一种文化如果没有员工的参与就是失败的。员工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如果员工没有积极性参与,或者说只能是被动参与,那么企业文化建设注定要失败。所以,自下而上的形式也要采取,例如进行员工企业文化研讨会,将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的工作实际联系起来;举办企业文化演讲比赛,讲述员工心目中的企业文化;举办企业文化节,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员工感受企业文化的精髓,体现员工的文化风貌等等。
只有绝大部分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只有通过员工行为体现出来才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取得成效了。
10.3 企业文化,在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其他职能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很多研究企业文化的专家都没有一个正面和详细的回答,只是抽象地将企业文化从企业管理职能中抽取出来,特别是将精神层面的内容抽取出来,然后进行所谓的提炼、梳理和升华,也就是说把企业文化单独作为一项内容来考虑了。
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我们在本书中已经多次强调,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哲学指导下的价值观体系,它与战略、人力资源等其他管理职能紧密联系,如果没有其他管理职能作为载体,我们就无法感受企业文化的存在。企业文化通俗的说法是“我们这里做事的方式”,这句话只是反映了企业文化的表象,企业文化的深层因素并没有反映出来。企业文化的深层因素是企业哲学对企业管理中各种矛盾的原则及看法,它是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神经末梢,企业文化是与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细节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写一篇优美文字或提炼出所谓企业文化手册这样简单。归根到底,
企业文化是要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的!
企业文化有一定的功利性,就是说它要对企业的发展起作用,如果一个企业连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这家企业肯定有问题。不管你是要务虚还是要务实,首先一定要明确企业文化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从虚的角度说,企业文化建设确实可以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一种现代感,别人会想,重视企业文化的公司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这就是它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还有比较明显的一点是,企业文化的建设通常都会对企业在形象上有所提升,因此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带来企业形象提升的效益。
从务实的角度出发,企业文化根植于企业管理的每一个价值链,它会对企业产生价值增值的效用。从经盛公司的角度分析,我们通常将企业文化与价值链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企业价值创造中,也就是在企业文化进行价值选择、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的三大环节中,企业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扮演选择价值、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的角色。
在选择价值时,我们经常给客户出一个难题,问他们如何挑选适合他们企业价值观的人才。一般企业都会说,我们肯定要选德才兼备的人才。我们说,如果企业都可以挑选到德才兼备的人才,那人力资源部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德才兼备”的人才固然是中西方企业最想要的,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力资源部按照公司的标准,是永远也找不到百分之百适合公司价值观的人才的。因此我们更愿意问,在德、才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你首先挑选那一类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不管什么岗位、不管什么时候,在这两者差别不大的情况下,根据公司战略的需要,你会选择那一种人?
可能许多人都会想,既然差别不大,那大家都应该选德为先、才为后的人才吧。其实这是中国企业以前的惯性思维,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使然。但现实情况是,据我们的实验和调查,中国企业在对人才的选择标准上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就上面这个问题,我们曾经抽样调查过100家中国企业,包括国有和民营两种性质的企业,结果选择德先于才和选择才先于德的企业数目差不多。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的分析认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特别是入世以后中国市场的开放使得企业对人才的理解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新兴行业和快速发展的中小型企业,公司的战略基本上属于激进性和风险型,人才流动较大,因此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只要不违反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对企业做出损害行为,就是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重视的还是才,如果没有才,德是没有意义的,他们降低了传统中国文化对于德的要求,以才为先是他们公司战略的要求。而相对于此类企业,大型企业和传统行业里的企业,一般都先考虑德,因为这类企业的发展已经相对进入稳定期,他们对于人才的要求首先应该是忠诚和品德,才可以放在第二位。
许多人在做这个测试时都不愿意回答。这时我们会辅助再问另一个问题:如果你的母亲和妻子同时落入水中,你在那一瞬间只能救其中一人,你会救那一个?
这个问题必须在抛除社会道德的前提下才可能会有答案。但基本上到现在为止没有人愿意正面回答我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问题所带来的启示比答案本身重要。我们所要提醒的是,企业文化并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就是企业精神、价值观和口号等,这些只是表现形式而已,内容才是决定形式的根本!因此,无论你选择救妻子还是救母亲,还是两个都不救,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你潜在的、真实的价值观,而正是这种价值观决定了你在社会中的各种意识和行为。
上面这个例子只是冰山的一角,它只是为说明企业文化是如此的实在,它流淌于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任何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职能分离的断章取义式的所谓企业文化建设都是对企业文化的根本性的认识错误,都是对企业文化的曲解!
企业文化是从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来的,同样它必须回归到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去。就文化而文化,就形式而形式,是根本的认识方法错误,是形而上学的直接表现。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