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应对的语言艺术(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在公关交际中,提问是了解对方、获得信息、沟通感情、促进交流的有效手段,在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事当前,问什么,不问什么,怎样问,都是很有讲究的。高明的问话不但能达到目的,而且被问的一方也感到舒畅,乐于合作,愿意作答;不得体的、不恰当的问话,只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至导致交际的终止。公关人员应加强修养,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问话艺术。
(1) 提问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应根据不同场合的具体情况,切合公关对象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对象的不同,提问的内容、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比如,两位公关人员走访客户,了解生产经营状况。一位这样提问:“你们公司是怎样进行人员重组、产品升级换代的?”这样一个大而不当的问话,一时让对方回答不上来,交流肯定会出现僵局。而另一位因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把同样的问话化为许多具体、实在的小问题,对方就很容易一一作答了。
(2) 提问要便于对方回答。问话的艺术,不仅体现为在恰当的时候提恰当的问题,而且更体现为如何提问。提问能否得到完满的答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例如,在一次政治性的采访活动中,一位女记者采访邓小平同志去十三陵植树的活动。记者一开始就问邓小平同志有什么感想。小平同志说:“我是来劳动的,不发表感想。”这一来,眼看采访就要卡壳了。但女记者灵机一动,立即改变了提问的方式,继续说“小平同志,五八年您不是来过吗?”
邓小平同志回答说:“是呀,那是修十三陵水库。”
记者:“现在有什么变化?”
邓小平:“现在满山都是树呀!”
记者:“您说过,植树要坚持20年。”
邓小平:“是呀,植树要坚持20年、100年、1000年,世世代代搞下去。”
记者刚开始的提问遭到了回绝,便立即变化提问方式,回顾历史,今昔对比,使对方在一问一答中,不知不觉地回到了植树的意义上来,并有感而发。从实例中可知,当对方不愿或不便回答问话时,可以转换话题,提一些对方愿意或方便回答的问题,迂回地实现提问的目的。
(3) 提问要得体礼貌。所谓得体礼貌,就是问话不要伤害对方,让对方难堪,甚至不好下台。这是与人交往沟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学会尊重他人,表达出必要的善意,才可能与他人有合作的姿态。
例如,一位新加坡的华裔学者,祖籍是广东梅县,一次在一所高校作公开演讲。演讲结束后,开始提问。一位学生问:“×××,你喜欢中国还是新加坡?”在这样一个大庭广众之下,问这样一个敏感的涉及政治倾向的个人问题,显然是不妥当和不礼貌的。如将这一问话改为:“×××,你觉得中国与新加坡有什么不同之处?”则好得多,使回答者有了很大的回旋空间。又如,采访一位精神病患者,肯定会涉及到他的病情及住院情况,怎样问话而不伤害对方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了。要避免使用像“你是什么时候得的精神病啊?”这类刺激性的问话。可以使用一些委婉、和蔼的问话,如“你什么时候得病的?”、“住院前觉得怎么不好呢?”、“您在医院住了多久了?”等。
将宽泛的选择问句交给对方,这是一种有礼貌的表现。尊重对方,措辞委婉,往往容易获得最佳的交际效果。例如,在餐厅问服务员:“今天的红烧鱼好不好?”即使红烧鱼不好,服务员也不会如实说出来,这就不如使用特指问句:“今天有什么好的海鲜?”把服务员放在主动地位,对方会一五一十地向你介绍海鲜菜谱。
在实际的公关交际中,常用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1) 直接式提问,需要对方简洁明了地当场作出明确答复的问话方式。如:“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怎样解决?”等。这种提问具有限制性,只有在特定的场合才可以适用,例如领导对下属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询问时,或是对下属提出要求时。直接式提问简洁明了,运用时需要注意场合和时机,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2) 诱导式提问,不是为了获得答案,而是为了吸引公关对象去思考自己的问题,诱导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故意向对方发问的问话方式。它具有诱人深入、以柔克刚的效果。例如古代的孟子曾劝过齐国的齐宣王,批评他不会治国,就曾采用这种诱导式的方法:
孟子问:“假若您有一臣子,他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等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与他绝交!”
孟子:“假若管刑法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部下,那该怎么办?”
齐宣王:“撤掉他!”
孟子:“假若一个国家里政治搞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
这一下问到要害之处了,齐宣王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上述对话中,孟子最想问的是第三个问题,但如果直接提出来,势必引起齐宣王的恼怒。于是,孟子先问了两个貌似毫不相干的问题,诱使齐宣王一一作了符合孟子需要的回答,然后水到渠成,顺势提出要害的第三个问题。此时,齐宣王才发现已经陷入了不能自拔的境地了,只好扯到其他问题上。在公关的过程中,如果不便直接地提出可能会令对方反感的话题,采取这种诱导的方式是可行的。
(3) 启示式提问,要想告诉对方一个道理,但又不能直说,通过提问引起对方思考,直到明白该道理的问话方式。运用启示式提问时,可相机采用声东击西、先虚后实、借古喻今等具体方法。例如,墨子听说楚惠王要攻打宋国就去说服他,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墨子:“听说有这样一个人,自己有华美的车子不坐,却要偷人家的破车子坐;自己有绫罗绸缎不穿,却穿着偷来的破衣烂衫;自己有鸡鸭鱼肉不吃,却偷吃邻居的糟糠烂菜,你说这算什么人呢?”楚惠王觉得好笑,脱口道:“这个人必定有喜欢偷窃的毛病。”墨子继而大讲楚国地大物博,宋国地狭物贫,并推出一个结论:你要攻打宋国,岂不也和偷盗者有相同的毛病。墨子使用启示式提问的方式,讲明了一个道理,楚惠王听到墨子的这样一番话,便取消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4) 选择式提问,给出两种或多种参考事项,让对方自主选择的问话方式。这种方式把主动权交给对方,体现了对被问者的充分尊重,融洽了双方的关系。例如,客人来访,主人问客人:“你是要茶,还是要饮料?”客人则可根据自己的意愿作出选择。比起“喝茶吗?”,给了客人更大的自由度。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式提问还有其特殊的作用。例如,日本许多商店为了减少送货上门,把店里的“是您自己拿回去呢,还是给您送回去呢?”的问话,改为“是给您送回去呢,还是您自己带回去呢?”仅仅是两个选项的先后顺序作了调整,就有效地减少了送货的任务。原因十分简单,人们一般在选择性问话中总是将着重强调的内容放在后边,这实际上是诱导对方尽量选择后一种方案。
同样道理,一家咖啡店卖的可可饮料中可以加鸡蛋。于是服务员常常询问顾客时说:“要加鸡蛋吗?”顾客一般不接受这样的建议。后来,他们改变了问话的方式,改为说:“您要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呢?”这样的问话使顾客有了更多的选择,其销售量也随即得到了增长,不能不说是问话的艺术起到了决定的作用。
以上4种提问方式较为常用,要掌握提问的艺术,一定要注意场合、对象、提问的时机、氛围,同时还应注意词语的选择、句式的运用。只有把所有这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较为完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