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建设净资产不到8亿(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严介和连续两年收购27家国有亏损企业的计划,最近终于暂停了。7月份,太平洋建设集团与景德镇方面曾签署《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协议》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改制合作协议》,太平洋建设集团获得景德镇新市区建设等基建项目,同时受托管理景德镇市属国企华意电器等6家国企共计80亿元“资产包”。
10月21日,由于华意电器总公司与太平洋建设集团在两个月内关于华意电器总公司改制的有关问题一直未达成协议,双方最终签订了《终止委托管理协议书》:终止双方于2005年7月7日签订的《托管协议书》。华意电器的一位高管曾表示,任何一家与华意电器合作的企业都必须注入足够的资金,否则只能是空谈。
记者调查发现,严介和不只在市政项目和重组国有企业的交易上很少使用现金,从他1995年开始至2002年开始大规模收购国有企业,他就很少用现金组建、参股企业。
1995年,代课教师出身的严介和通过拍卖将乡有资产“淮安市引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转变成民营企业。
当年年底,严介和以3800万元的机械设备发票、张万俊以199.3万元机械设备发票为出资凭证和7000元现金组建了江苏太平洋工程有限公司。在严介和的机械设备清单中,甚至包括两辆单价29.6万元的桑塔纳轿车。记者事后反复求证,1995年最贵的豪华版桑塔纳轿车市价不超过22万元。
江苏太平洋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于1996年。在严介和申请成立报告中,集团的核心层公司为江苏太平洋工程公司(注册资本4000万元,法人严介和);紧密层公司为江苏中山路桥工程公司(注册资本215万元,法人严介清)、江苏星海构件公司(注册资本128万元,法人沙正大)、江苏奥斯达轻钢结构公司(注册资本1215万元,法人沙浩仁);半紧密层公司为淮安市三堡水泥制品总厂(注册资本86万元,法人张万俊)、淮安市三堡水泥预制品厂(注册资本32.4万元,法人陈加图)、淮安箱纸板厂(注册资本35.67万元,法人张晓林)。
为了控制这些江苏太平洋集团有限公司内部的企业,严介和再次以机械设备等实物发票作为出资定价凭证,入股余下的六家企业,参股的比例分别为60%、53.13%、 79.2%、18.6%、22.34%、24.3%。
1996年,严介和完成了搭建集团公司之后,开始了第一轮的收购和组建公司,其中不乏成为太平洋集团核心产业的酒业、玻璃业。
1998年,成立江苏太平洋工程机械公司,注册资本421万元,江苏太平洋工程集团以15万元货币资金、406万元实物资产参股77.25%。
2002年,成立淮阴太平洋工程公司,注册资本2020万元,江苏太平洋工程以1550万元机器设备、12万元家具参股。
2002年,成立江苏太平洋玻璃公司,注册资本5092.23万元,江苏太平洋工程集团以1916万元实物资产、2480万元无形资产参股86.34%。
2002年,成立江苏太平洋酒业公司,注册资本5065万元,江苏太平洋工程集团以3830万元的实物资产参股75.62%。
2002年,成立江苏太平洋房地产开发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江苏太平洋集团、太平洋工程机械分别以1800万元的无形资产、200万元的实物资产参股组建。
2002年,成立江苏太平洋装饰设计工程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江苏太平洋工程集团以300万元的实物资产参股60%。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有股权变更均由淮安国信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审计。
在这期间,严介和对太平洋工程集团的控制力也不断加强。1999年,在江苏太平洋工程集团唯一的一次增资扩股中,严介和通过历年未分配利润转增4000万元的股份,占注册资本74.29%;2002年,股东之一的张芸芹又将1200万元的股份全部转让给严介和。有了这9000万元的股份,严介和从而完成了对太平洋集团的绝对控股。
(原载《第一财经日报》)
这篇文章给严介和与太平洋建设带来了硬伤。
蜂涌的记者们并没有退下潮去。你严介和愿答,我们愿问;你严介和不答,我们也还要问。
当然,严介和也从没有不答的时候。《南方周末》两位记者带着问题,在太平洋相关成员企业和严介和的老家走访了一个多星期,回到南京,将几十道难题摊到严介和面前,与严对话到凌晨3点。11月11日,《南方周末》连续抛出了四篇相关文章。
媒体链接 “我受到了很大伤害”———专访严介和
11月6日深夜,严介和与本报记者第二次对话。
十天前,同样是在太平洋集团总部,彼时严介和刚刚登上胡润百富榜,成为中国第二富豪。他畅谈为政府分忧,为社会谋利,并自信地说,对任何质疑无所畏惧,欢迎捅出太平洋的漏洞。
但现在,严介和却不得不在骤然升级的质疑声中步入审慎和低调。虽然他依然坚信“不会对太平洋造成致命性打击”,却又无奈地承认“对我们的伤害很大”。
“事态失控”源自某媒体数日前披露的2004年太平洋集团公司年检报告,该报告显示,2004年太平洋集团净资产不足8亿——这与胡润百富榜公示的125亿相去甚远。更具杀伤力的细节是,太平洋集团总部大楼竟是以每年100万的租金租借而来。
报告披露之时,本报记者也正奔走于严介和的发迹之地——宿迁、南京之间。在一周的调查之后,本报记者再次约见漩涡中的严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