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8节 对《信报》的苦心经营(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对于信报的这一段经历,崔恩卿在自己的诗中作了总结:
信报闯三关
2002.12
空城计
――军心关
京都大举兵,信报失街亭。
稳做中军帐,团队共和衷。
借东风
――资金关
传媒大交锋,粮草阻军行。
临阵效诸葛,摇扇借东风。
大冲锋
――市场关
千军市场冲,擂鼓扬威风。
一举二十万,立马北京城。
2001年9月18日,北京广电集团和北京文联正式签定了合作协议:北京市广电集团投资2500万元,与北京市文联合办信报。对于信报而言,和广电集团合作的意义,决不仅仅在于资金的壮大。广电集团和信报同属北京,两家的联手,实现了信报为北京做大一份新闻产业的愿望。而且广电集团所拥有的广播及电视的新闻手段和新闻资源,为信报将来的立体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宽广深厚的平台。
2001年底,盘点《信报》创刊一年零三个月的成果:发行量稳定在20万份,广告收入2000万元。更令人欣慰的是,建立起了一支团结、敬业、朝气蓬勃的办报团队。进入2002年,信报拿到了工商银行4000万元的贷款的授信额度,报社发展所需的资金得到了缓解。
四、《信报》理念
崔恩卿在北京青年报社时角色是社长,说是管全面工作,其实也以主管经营为主。在创办《北京娱乐信报》之后,崔恩卿仍然是这样的角色。一开始是分管书记,再慢慢深入,广电后来注资,他们的条件是崔恩卿必须当法人,后来他就正式当了社长,依旧主管管理和发展的工作。
崔恩卿在主持《北京娱乐信报》工作时,对其定位与宗旨作了深思熟虑。《北京娱乐信报》的目标是成为一份新闻实用纸,有新闻性、适用性、权威性。权威性开始是从娱乐说起,只能算是一个迂回的切入,所以《信报》第一年提的口号是“娱闻入目”。娱乐新闻本身就是社会新闻,可以进一步强化。与此同时他提出了“要闻适度”,只所以提出“适度”,是因为《北京娱乐信报》当时没有拼抢要闻的实力。当时的人员组成是7月份报名,8月份请总编辑到位,9月份公开招聘,10月9号正式出报,人员的90%大概都没有做过报纸,有从业经验的记者来自《北京晨报》和《中国妇女报》的一部分骨干。人员有热情,但没有做过报纸,这种情况下去拼抢新闻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戏剧电影报》的骨干在娱乐新闻报道方面还是比较有实力的,基于此,在做新闻纸上,按照新闻去做娱闻,《北京娱乐信报》的优势可能就会更明显一些。
2000年11月24日,崔恩卿在“信报”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扩大会上,阐明了《北京娱乐信报》的宗旨:
10月9日第一期(创刊号)《致读者》中有一个明确的表述:
这是一张脱胎于《戏剧电影报》但又不同于原《戏剧电影报》的新报。取名娱乐“信报”其意有二:一是拓展原《戏剧电影报》的内涵,走向大娱乐报道为特色的全新的综合早报和高效传媒。她将成为一张轻松的都市报;二是她追求时尚和实用,作为一张信息纸和实用纸,她将是中青年发展人群的亲密朋友。
自第5期(创刊第二周)之后,由国际音乐节的报道引发,我对“娱闻特色”的问题进一步做了概括,主要是针对头版的版面提出了16字方针:娱闻入目,要闻适度;画龙点睛,冲击有术。我提出的这个16字方针,既是版式风格,又是报纸特色;既是战略确定,又是战术选择。此后,针对金鹰奖、百花奖的“报道”又多次重申了这一办报原则,其中讲到头版版式具体处理上,要求对确有价值的娱闻可以“大可包天”(整版一条),也可以“小似碎石”(多条目)。这是强调版面的冲击力度。以上就是“信报”的特色。归结起来,就是“信报”要成为以娱乐信息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早报,以此填补北京报业市场的空白,以此进入主流社会,以此成为大众传媒。
遗憾的是,这一确定的方针迟迟不能在版面上体现,以致失去了多次冲击市场的机会,失去了多次向新闻管理部门展示自身特色的机会,失去了多次向广告市场展示自身市场功能的机会,而留给市场和读者的印象是:丰富——可读——定位游移。
五、《信报》运营
崔恩卿对《信报》的总体运营设计了三个要领。第一个是“团队办报办给大众”。这是针对信报当时队伍的现状提出的。信报的创办初期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只能依靠团队来办报。这也是信报最初提出“娱闻入目”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是“画龙点睛,冲击有术”。在报纸冲击力方面崔恩卿和当年的《北京青年报》可谓开了先河,当年《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报道钢琴家克莱德曼来北京演出时,采取了非常大胆的反潮流行为,封面第一版从头到尾一个大照片,是克莱德曼的大头像,翻过来整版是介绍克莱德曼的八千字长文。克莱德曼到北京时,报纸也印出来,他在这个报纸上签名,成了音乐会的分发的传单。这个颇具创意行动当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崔恩卿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策划,首先这是新闻,其次他把新闻和策划很好结合起来。这种思路延续到他在《信报》提出的“画龙点睛,冲击有术”。
第三是“四轮驱动,诚信双赢”。在执掌《信报》的过程中,崔恩卿的报业经营思想又得到了新的完善和发展,他提出了有名的“四轮驱动”理论,认为报业有四个轮子:采编、广告、发行和策划活动。“四轮驱动”成为了《信报》的指导思想,《信报》一直在采编、广告、发行这三个方面追求一种平衡、稳健的发展,而“策划活动”这第四个轮子,更成了《信报》迅速崛起的一个强大推动力。《信报》在创刊三年来精心策划了许多有影响的社会活动,比如《信报》曾做过一个“万名的哥免费体检”的策划活动。免费给的哥体检,是一件带有公益性的好事,也可以通过“的哥”的人际传播把报纸品牌传播出去,获得更广泛的影响力。这些活动既使报纸扩大影响、树立品牌效应,又通过社会活动和读者和广告客户建立了深入的关系。这是一种低成本推进的方式。可以说,这第四个轮子,把前面三个轮子串联并带动起来,使报纸获得更强大的推动力。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