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61节 打虎英雄在新形势下(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报业暴利是给能者留的
记者:把钱投向报业的原因,自然是这个行业存在暴利,有人说媒体是最后一个暴利区间。但我们也注意到,目前投资于报业,几乎还没有看到赚钱的例子,除了可能有的政策风险以外,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崔恩卿:许多钱投向报业,和这个行业存在暴利有一定的关系中国的报业市场还没有成熟起来,从整体上看正处在一个转型期,即由“宣传工具”转向“大众媒介”,所以存在暴利现象还是客观的。《广州日报》一年以一个亿两个亿的数量上升,《北京青年报》由30万元发展到一个亿,由一个亿到两个亿到六个亿,都能说明暴利确实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说现在的报业市场还不成熟,没有达到完全饱和的状态。
暴利对于投资者来讲,存在着相当大的诱惑力。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企业界的人士还不了解报业发展的规律,投资报业形成热潮我觉得与此有关。如果倒退十年,可以这样说,我们中国报界相当多的人都不怎么了解报业的发展规律,包括新闻研究人员甚至连教科书上都没有。而且,报业不懂得自身发展的规律,自己不知道自己怎么长的,为什么能长起来。少数的几家报社,不管自觉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客观上是发展起来了。瞎猫撞上死耗子,撞来撞去,才渐渐明白过来。但是企业界或者投资者们,可能只是看到了《广州日报》和《北京青年报》的高速发展,却没有看到失败的那些,所以想投资进来。他的投资进来是盲目的,不太了解报业的规律,盲目认为有暴利,他们认为这个暴利和当初经营矿泉壶、营养液大赚一把,道理差不太多,只不过他们的时间比较短,报业的时间可能延续的比较长。因此,投资者脑子里幻想的暴利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结果只能是碰得头破血流。
而我说的暴利是因为报业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很少数几家进入媒介市场化阶段,所以是暴利。但是这个暴利还远远没到已经被平均化的时候。也就是说,这块蛋糕,逐渐扩大加厚的趋势是存在的,被平均分割完了的局面还没有到来。
随着市场经济发育成熟,这块作为报业市场存活的蛋糕,会越来越大,不是现在这几张报纸全部能吃得了的,所以它需要有新媒体进入,它也吸引着新媒体来吃这个蛋糕。在吃这个蛋糕的同时,才逐渐形成更加成熟的报纸,也可能是一种集团化。这个量很难说,也可能是几张报,也不排除有十几张报纸。
所以,我们不要局限在讨论饱和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对企业家来讲,他永远要挑战这个饱和,而且这个蛋糕相对是处于增大的过程中,具体到北京的报业,也是一个发育的趋势,要达到饱和我想,最短应该要五年到十年的时间。
都市报将一统天下
记者:从报业理念发展的角度来看,90年代初《北京青年报》的成功在于做新闻敢于说话,贴近百姓;之后的北京报业市场,《精品购物指南》以生活服务特色异军突起;近些年则进入新闻与服务并重的都市报时代。你怎么看这些年报业理念的变化?
崔恩卿:1994年《解放军报》在头版上发了一条广告《解放军报》可以刊登商业广告。这表明大家对广告认识逐渐加强,同时使得对新闻的认识,对贴近性的认识也得以加强。这种变化也有个过程,首先是从新闻的角度,编辑记者是搞新闻的,首先是重视新闻人手,而且这个新闻,一段时间表现为好文章,按照我们现在说的是焦点、百姓关注的问题。
《北京青年报》那时创造的叫社会大特写,重视新闻并没有从根本上把报纸带人市场,但是毕竟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而且官方新闻少了,官样文章少了。然后就是社会性,报纸重视社会性,是报纸内容上一个很大的转变,也有很大的社会风险,当时《北京青年报》誉为敢说话。说真话是在这个阶段《北京青年报》进入市场的—个重要因素。
这个时期报人有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责任心,关注社会,这是搞新闻的一个特征。但对服务性的新闻、对生产消费新闻普遍不够重视,包括《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在内。实际上《精品购物指南》是《北京青年报》和《北京晚报》留下的一个阵地。《北京青年报》完全可以把这块阵地拿下来,但是《北京青年报》没有去拿。
《精品购物指南》研究报业市场的时候,确定了办一张并不是新闻纸的一种实用信息纸,它成功了。单期的广告刊载额和现在的《北京青年报》不相上下,只不过它不是日报那样一个规模。但是《精品购物指南》的出现,说明这个时候报业开始对生活服务类内容的关注,与传统的新闻正好是一种结合,这种结合应该说形成了一种比较完整的区域性的媒介,就是现在“都市报”所走的路。
北京应该说这是几个阶段,当年《北京青年报》冲击市场时走的是规模、新闻纸的道路。《精品购物指南》是把自己作为一个消费载体。现在的都市报条件发生很大的变化,直接进入一个贴近性、地域性的发展空间。
记者:北京的报业市场你认为有序也好,毕竟也是存在竞争的,而且,像《北京晚报》和《北京青年报》应该是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你现在任社长的《北京娱乐信报》作为黑马杀人北京报业市场快一年了,现在已经扩张成为一周五期的规模,如果想站稳脚跟,应该走什么道路呢?
崔恩卿:《北京娱乐信报》的娱乐新闻能够形成特色,做足文章也可能是成功之路,但是这方面真正做足了也很难。更何况“信报”定位不是专业娱乐报,而是“实用新闻纸”,因此必须做成一种综合新闻的形态。
“一报在手,新闻全有”,固然是我们的一句广告词,但是毕竟当天发生在北京的主要新闻,这个报纸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有所表现。这也是新闻规律的竞争,使得《信报》在综合新闻上必须要插一脚,同样,将来经济新闻上也要加强。
记者:“娱乐信报”这样一个有点儿怪的名字,会对报纸的发展有不利作用吗?
崔恩卿:要看情况。像《北京青年报》这种设定“青年”概念的报纸,已经走出了“青年”的概念,它成了一张社会新闻纸,到现在不完全是给青年看的,但《北京青年报》已经不需要改名了,为什么?《北京青年报》自身已经成为品牌了,“青年”的含义已经不重要了,《北京青年报》已经形成一个概念。
现在《娱乐信报》给人的概念还不强,怎么不强?娱闻上的是权威吗?其实还没有形成。如果发展到一定的状态,比如说在北京的零售量,维持在10万以上,北京的订阅能够在10万以上,有了这两个数,也就是说有20万份的发行量,“娱乐信报”的概念就不重要了。说明“信报”有了稳定的大众读者群,说明“信报”被社会接受了,说明“信报”的新闻版块、娱闻版块、百姓关注版块和消费指南版块,既具有新闻性,又具有服务性,这几个板块的形成,就具备了报纸的共性,我们就不再强调“娱乐”这两字,到那时,改和不改报名,已经关系不大。就像人生在哪一家是先天的一样,已无关紧要,不管是山里的孩子,还是城里的孩子,有了“后天”的努力,不一定不能上大学,不一定不能成为名人和专家。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