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计(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燕昭王用乐毅,大破齐国,连下七十二城,最后兵临即墨城下。即墨守将田单,知道乐毅厉害,一旦和他僵下去,对自己不利,一直找机会想把乐毅干掉。
没多久,一向对乐毅信任有加的燕昭王死了,儿子惠王即位;惠王原本和乐毅有旧怨;田单利用这点,大施反间计。
他大放谣言:
“齐王已死,齐国将亡,现在只剩莒和即墨二城未下。不是乐毅没本事,而是因为乐毅怕燕王算旧账,根本不想回燕国,想在齐国称王;但因为齐人尚未归心于他,所以他缓攻即墨,以待局势。”
燕王觉得有理,撤换乐毅,以骑劫代替。这一来,局面就改观了。
田单对乐毅是老虎对老虎,胜负难料;但田单据守孤城,打不起持久战,所以耗越久,对他越不利。
把骑劫换乐毅,就成了以狗对战老虎,战情立刻大逆转;因为将孰有能的对比实在太悬殊了,最后的结果,不问可知。
天地孰得?
这句话的意思是:谁占了天时地利?
天时地利可以成为战争胜负关键点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天时不宜 胜兵致败
刘邦称帝后不久,韩王信起兵造反。刘邦亲自领兵讨伐,韩王信打不过,逃入匈奴境内,与匈奴联手反击刘邦,却屡战屡败,刘邦乘胜追击。由于战场在塞北地区,天气入冬,气温骤降,雨雪不止,士卒中有二三成指头被冻伤至于断指的;汉军战力瞬间顿挫,最后无功而返。
这是本来赢面的仗,却败给天时的例子。
抢占地利 以弱击强
战国时代,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出大将赵奢对抗。
当时的会战地有个北山,先占者不但可居高临下,还可以逸待劳。赵奢看准了这一点,即派一万急行军抢先占了北山的地利之便。后到的秦军,一则以劳对逸,一则以下趋高,结果被赵军杀得大败。赵国之危因而纾解。
这是利用地利打败对手的著名例子。
法令孰行?
比谁的军纪严格?能确实做到令行禁止?
军队为什么要有详实的编制,是因为要统一进退节奏,因为节奏才能产生力量。节奏越明朗,则力量就越强;而发展、制造节奏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法令。
戚继光军纪破敌
明代的剿倭名将戚继光,面对战力甚强的倭寇,能屡战屡胜的原因,除了军队训练有素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戚家军的军纪是出了名的严格。
有一次,戚继光又在浙江台州和倭寇对上了。一番厮杀之后,倭寇逐渐不支,便将抢来的金银财宝散落于地,企图引诱戚军捡拾,以瓦解戚军的斗志,再回马攻其不备。
但倭寇没想到戚家军和其他明军不同,军纪极为严明,不但没人理会,反而在财宝的诱因下,愈战愈勇;因为他们知道,打胜了就有好奖品;最后倭寇溃散,全数被歼。
朱温拔队斩提升战力
利用最严厉的军令提升战斗力最有名的例子,是五代十国的后梁创业主朱温。
唐末五代初期,是中国历史上道德沦丧最严重的时代。
当时的人道德感极差,凡事向钱看,不讲道义,更不管伦理,而以下犯上的事更是显稀松平常。
一般人如此,军人更离谱!
一打仗就伸手向上级要钱,没钱就不打;打了也不肯尽心拼命,弄得军队素质低劣无比。
朱温看透了这一点,发明了一招所谓“拔队斩”。
方法很简单!任何一个战斗编制里的最高主管战死,则其所有部属,不分阶级高低、人数多寡,一律斩首。因为部属不够尽心,不够拼命,不能保护长官;这种部下留之何用?不斩何为?
这招一出,果然没人敢再取巧打混。相对于别人的军队而言,朱温的战力就是比较强,而朱温也凭这一点,削平江南群雄,坐上了龙椅。
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兵众孰强,指的是有形的条件,比如兵员的数量、兵器的好坏等。
士卒孰练,指的是严格训练的基本素质,是否中看又中用。
然而兵众再强,士卒再练,没有分明的赏罚,是不可能把这二项优势激发出来的!
道理很简单,如果打混就能饷照领,命照保,官照升,干嘛拼命?
反过来说也一样,如果拼了命立了功,却有功不赏,又干嘛拼命?
赏罚分明就是根据这样的人性特点而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