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篇 虚实(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战国时,李牧大破匈奴,用的就是以利诱之,使敌人自投罗网,因而歼敌全胜。在利诱的过程中,李牧的操作手法非常细腻。他先是以小利诱之,让小股匈奴抢掠牲畜得手,然后逐渐把利益放大,因为他发现匈奴很机警,很怕在抢掠时中伏,所以通常采取“抢带跑”的战术。为了让匈奴松懈心防,李牧不断地让匈奴得手,慢慢地把敌人胃口养大;当时机成熟时,李牧在山野大肆纵放牲畜,利益大到连单于都受不了诱惑,因而出动大军。李牧以利诱之经营多年,等的就是这一天,终于在精密的布置下,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事实上,我们可以把以利诱之的战术放大来看,不仅在战场上,在间谍战、在政治战上都可以如法炮制。原因只有一点:
人性永远趋利避害。
而成与不成的关键只有一点:
利够不够大而已。
只要利够大,就能使敌自至;反过来说,若是害够大,则敌人就会避,因为这完全合乎人性本质。
孙膑以害魏解韩国之危
马陵之战,魏国大军攻韩,齐王命田忌、孙膑领兵去救,所谓救就是解韩国之危。问题的焦点在韩国,因为魏国正在攻韩;所以,只要让魏军撤离韩国,就是“使敌不得至”,而孙膑采用的方法就是“害之也”——把军队开往大梁。这一来,给魏军出了个大难题:
你打韩国,我打你的国都大梁;大梁是你魏国的根本,也是要害;要害被攻,看你救不救?
当然非救不可,于是魏军立刻从韩国撤军,回师救大梁;这一来,韩国的危机就解除了。完全符合了“害之,使敌人不得至”的兵法原则。
非但如此,本来处于被动状态、后处战地而趋战的劣势,顿时逆转成先处战地而待敌则佚的优势。孙膑这套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高明战术,最后让魏军兵败,大将庞涓身死,漂漂亮亮地完成了一场经典之战。
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敌人休整得好,让他疲于奔命;敌人粮秣充足,让他饿着肚子待粮求援;敌人不动如山,让他自己来受死。
安逸、饱食、安定,都代表有准备,有实力,这就是“实”。
奔劳,饥饿、被迫应战,都代表没准备,没实力,这就是“虚”。
本篇题为“虚实”篇,最简单的大意就是以实击虚。这话说来简单,若双方都实呢?岂不硬碰硬,两败俱伤了?当然不是,而是先虚彼实己,也就是先把有实力的敌人搞弱。怎么搞法?就是:
敌佚则劳之,
饱能饥之,
安能动之。
把敌人搞弱之后,就能够以实击虚;这一来,胜算就大了。
以劳弱敌阖闾败楚
春秋时代,吴国一直想攻伐楚国;吴王阖闾问伍子胥攻楚方法,子胥回答:
“楚国是个大国,人多地方大,最怕的是动乱。我们不妨用三支军队去骚扰他,先派甲队过去,假装要攻,等楚国军队一出动,甲队就退;他看我们退了,也会跟着退;这时我们甲队退,乙队追击;等他又回击时,乙队又退,丙队又出动……不断地用这种疲兵战术,让他以为我们玩假的。等他们疲惫时,三支军队齐出,攻他个出其不意,定可获胜。”
阖闾听从伍子胥的建议,楚军果然在吴军的骚扰下,战力衰退,最后被吴国打败。
这是敌夫则劳之。
李密饿敌战术退宇文化及
隋末时,天下大乱,各路英雄纷纷起事。
有一次,隋朝叛臣宇文化及攻打李密。李密知道宇文化及兵虽多,但粮少,急于决战,便摆低姿态假装求和;化及不知道李密心怀鬼胎,以为李密真怕了他,便失去了戒心、不再考虑粮食问题,让士卒大吃大喝,满心以为李密很快会送粮来。没想到粮食一日日减少,李密那边丝毫没动静,部将们受不了没饭吃又得拼命的苦日子,纷纷叛逃,有的则投降了李密;便最后宇文化及实在撑不下去了,只好带着军队逃走。
这是饱能饥之。
三国时代,魏国大将司马懿率军攻打辽东叛将公孙渊。
司马懿大军来到辽水,发现叛军在这里设下重兵,试图阻止官军前进。司马懿并不强攻,而是绕过潦水,把大军开向襄平。部将们都很纳闷地问道:
“碰到叛军的主力而不攻,若有其他二心之臣看到而有样学样,怎么办?”
司马懿回答:
“这是贼人的诡计,想把我们困在这里,我才不上这个当。现在他们的大军在这里,老巢兵力一定空虚;我不和他们正面对战,反而去攻襄平,看他们还要不要出来和我打?”
叛军看到司马懿直扑自己的老巢襄平,果然急了,出兵来追;这一来,主客顿时易位,被司马懿杀得大败;不久,便平定辽东之乱。
这是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打敌人不知道救或救不了的地方;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动突袭。
所谓趋,就是奔赴的意思。敌人奔赴不了的地方,就代表没有准备;攻打没有准备的地方,自然很容易赢了。
在敌人想像不到的情况下发动攻击,敌人自然没有准备;没有准备就是虚,就是弱;我以有备而攻之,就是以实击虚,以强打弱,自然很容易赢了。
读到这里,读者们不妨再回头看一下前文。当敌人逸时,就劳之;当敌人饱时,就饥之;当敌人安时,就动之;这是弱化敌人的策略。事实上,这已经是胜利的保证了,但在孙子兵法中,这还不够;因为敌人虽弱了,但我还是不愿正面硬拼;因为敌人虽弱,或许还有反戈一击的实力。这一来,我方的兵可能会顿,我方的利未必可全;所以,孙子要的不只是一重保证,他要的是双重,甚至数量保证;就算你已经弱了,我方已有八成胜算;但这还不够,我要的是十成胜算。而其做法就是: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仗打到这种境界,根本不可能不赢。
行军千里而不疲劳,是因为一路上都没有敌人阻击、千扰的缘故。
当有外国军队来攻时,基本上,没有一个国家会放任敌军长驱直入,除非有特殊考量,例如参合陂之战的拓跋珪;否则,早就会在边界上陈兵以对,免得敌人一下子打到大本营,于己不利。就像下象棋一样,决没有人在对手过界时不守,而让“将”、“帅”站在第一线亲自御敌的;一旦让敌人兵临城下,这棋就不好下,这仗就不好打了;因为已经没有多少回旋空间,退一步即无死所了。
然而,又为什么会有无人之地让敌人长驱直入呢?道理很简单: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让你知道我从哪里来,我还没到,你已经派人埋伏伺候,还没到决战地点,不但损兵折将,还贻误戎机;聪明如孙子,当然不干。纵使你知道我大军将至,但就是不让你知道,从何而来,甚至让你误以为我根本不可能来,因而疏于防备,就可以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打你个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