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篇 军争(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战国名将吴起有一次领军与秦军对阵,在攻击令尚未下达时,有一个军士自恃勇猛,独自向前砍杀两个敌人首级试图求赏,吴起不但不赏,反而下令斩首。部将劝道:“这人是勇士,不能杀!”吴起冷冷回道:“军令比勇士重要!”
吴起不但是战国名将,更是人类史上最有谋略、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他一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凭藉的就是高人一等的谋略,而他的战略之所以能彻底施行,关键就在于令必行、禁必止的军令。
吴起的话一点都没错,打胜仗靠的是军令,不是勇士。在军令之下,人人都会变成勇士;而求勇士易,求军令难也!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气就是气势、勇气。这是打仗时,士卒争战求胜最重要的凭藉。
心也是气势、勇气,但更重要的是指将帅的心理素质。
胜兵之道,在于打击敌人三军士卒的气势、勇气,挫折敌军将帅的心理素质。
历史上的兵家,向来把提振士卒的士气做为致胜的关键点。有士气的军队就会有气势,气势能让人勇往直前,震慑对手,先声夺人。面对这种军队,聪明的兵家,都不会硬碰硬,而是想办法把敌军的士气先压下来后再打。
三军需要士气以便在争战中求胜,对三军的统帅者而言,胜负成败最重要的关键则在于心理素质。
统帅与三军之间的关系,就好像牧羊人与羊群,因为羊群以牧羊人的意志为依归。所以,在两军对峙而情势险峻时,如果将领表现得意态从容,胸有成竹,则士卒就不会心慌意乱;反之,士卒的气势就会崩塌,未战就先败。所以,很多高明的兵家,就会找机会“擒贼先擒王”,若是不能擒到“王”,也会想办法挫折将领的心理气势。只要将领的信心受到打击,士卒在心理上就会“群龙无首”,仗即使还没开打,但已先赢了一半了。
参合陂之战,后燕王慕容垂令太子慕容宝率八万大军攻打北魏,北魏主拓跋珪不愿与慕容宝硬碰硬对决,坚壁清野,不与之交战。慕容宝来势汹汹,却找不到敌人主力决战,气势已弱了一半;正在狐疑时,拓跋珪又趁机大放慕容垂已死的谣言;慕容宝急着回师即位,更无心恋战。在心理素质连遭两次严重打击下,在参合陂被拓跋珪偷袭,最后全军覆没。
历史上,以夺敌军将领之心而致胜的战役极多,但我们不妨把“将军可夺心”扩大来看,这种战术不仅在战场上可用,若能在政治上运用,成本更低,效用更广。
唐雎夺气挫秦王
战国时代,秦王(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看上了原本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派人对安陵主人安陵君说,想以五百里地换取只有五十里大的安陵。安陵君不肯,秦王很生气,安陵君便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和唐雎耗了半天,唐雎就是不答应以五百里地换安陵这五十里地。秦王忍不住翻脸了:
“你听说过君王之怒是怎么回事吗?”
唐雎故意摆出一副茫然不解的样子。
“我没听说过。”秦王很生气地说:
“君王一旦生气,就会有百万人死亡,流血千里!”
唐雎面无表情地问秦王:
“大王您听说过平民生气是怎么回事吗?”
秦王以很鄙夷的神情回答道:
“平民生气,不过就是摔帽子,打赤脚,用头撞地而已!”
唐雎冷冷地说:
“大王说的是凡夫俗子生气的样子,不是勇士的愤怒。所谓勇士之怒就像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这三人都是平民勇士,现在加上我,就会有四个人了!当勇士发怒时,只有二具尸首,血流不过五步,但天下人都会穿上丧服哀悼,而这样的日子,今天即将来临了!”
说完,霍然而起,拔出宝剑,怒视着秦王。秦王被唐雎的气势彻底镇住了,吓得脸色发白,长跪(双膝着地,膝部以上直立叫长跪)向唐雎谢罪:
“先生请坐,事情没那么严重,现在我明白了!韩国、魏国那么大的国家会灭亡,而安陵这么小还能存在,是因为有您这样的智勇之士啊!”
秦国是当时的超强,秦军横扫天下,所向披靡,秦王更是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枭雄之一。但这都没用,碰上唐雎这种智勇兼备又不把自身死亡当回事的大贤,也只有俯首贴耳的分。道理很简单,因为“将军之心”已被夺了!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气势会有强弱循环,早上的气势最猛锐,中午的气势会逐渐怠惰,晚上的气势就会衰竭。
所谓早上(朝)、中午(昼)、晚上(暮),只是一种形容,孙子的意思,不过是强调气势的强弱循环而已。不管多强的气势,不会永远强势不坠,撑久了就会从高峰逐渐回落,时间一久,就会耗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