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36节:舍身炸碉堡:敢打硬仗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舍身炸碉堡”:敢打硬仗,“剩”者为王
  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会为组织创造无法估量的效益。
  解放军十分注重培养成员的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我们的部队中,有“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进医院”的话。在我当战士的时候,驻地一家野战医院收治了一个患急性阑尾炎的战士。按惯例,需要手术切除病变阑尾。这是外科常规手术。在手术台上,当护士注射完麻药,主刀医生用手术刀划开病人腹部时,病人大叫一声。在场的医生、护士都不屑地皱皱眉。器械护士鄙夷地说:“还是‘红一师’的兵呢,阑尾炎手术还怕疼?”
  这个战士果然紧紧闭住了嘴。手术结束后,在场的人发现,战士虽然再没有叫唤,但已经休克。清点发现,因护士粗心,术前给战士注射的不是麻药,而是生理盐水。
  中国传统故事“刮骨疗毒”的真伪我们无法考证,但在红军将领中确实有这样的故事。原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将军是解放军中的独臂将军。红军时期,时任团政治委员的他,为掩护团长,被炸负伤。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所限,受伤的臂膀没有及时有效治疗,化脓了。为了保住性命,只有截肢。当时没有麻药,做完手术后,余秋里咬烂了口中的棉絮,大汗淋漓的他幽默地说:“睡了个好觉。”
  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有一首流行歌曲广受欢迎: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
  那时,我在北方山区部队带兵。当我望着苍凉的大地,听到这首歌时,很自然地被那种萧索悲凉的意境所打动。猎人都知道,狼这种动物十分具有灵性,具有团队精神。过去,我们更多的是把“狼”作为贬义词,实际上,对一个竞争性组织来说,没有比用“狼”来形容更恰当的了。我以为,解放军的文化,更多的就是一种“狼性文化”。
  我经常想,当一个个体的人脱离解放军这个集体时,他有可能是只“羊”;但当许多个体的人聚集在部队中时,他们绝对是一群“狼”。
  解放军把“绵羊”培养成为敢于战斗、不畏牺牲的“狼”。
  在解放军所有连队的会议室、俱乐部的墙上,有由总政治部统一印制的英雄画像。20世纪50年代初,志愿军第15军(现为空降15军)四川籍战士黄继光跃身扑向敌人碉堡的形象,教育了几代军人。在解放军的文化中,把士兵培养成为黄继光式的英雄,是部队的教育内容之一。所以,在一支不惜以生命换取胜利的部队面前,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战胜呢?
  李敖是台湾作家,曾在国民党军队中服役。2004年7月,他在《凤凰卫视》的一个谈话节目中讲了这个故事。他说:“解放军中有许多这样的将军和士兵。这样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
  “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敢于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式员工。这种员工,其作用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企业竞争如同打仗。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谁能够胜利,完全看谁能够“坚持最后五分钟”
  。在市场竞争中,大多数时间不是“胜者为王”,而是“剩者为王”。
  培养敢于“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也是一种激励、奖励。据说,拿破仑在一次打猎的时候,看到一个落水男孩,一边拼命挣扎,一边高呼救命。这河面并不宽。拿破仑不但没有跳水救人,反而端起猎枪,对准落水者,大声喊道:你若不自己爬上来,我就把你打死在水中。那男孩见求救无用,却反而增添了一层危险,便拼命地奋力自救,终于游上岸。
  故事的真伪我们且不去管它,但故事的寓意告诉我们:在组织中,对待自觉性比较差的员工,无须一味地为他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去帮助他,并不一定非让他感受到“胡萝卜”的重要,有时还离不开“大棒”的威胁。偶尔利用你的权威对他们进行“威胁”式的激励,会及时制止他们消极散漫的心态,激发他们发挥出自身的潜力。自觉性强的员工也有满足、停滞、消沉的时候,也有依赖性,适当的批评和惩罚能够帮助他们认清自我,重新激发新的工作斗志。
  柳传志是联想的支柱。2004年,联想成功收购IBM全球PC业务后,他在回答记者关于“为什么2001年要把班交给杨元庆”的问题时说:当时我们也考虑“空降”——在香港或海外找一名能当大任的管理人“空降”联想并不太难,但找一名不管遇上多大压力都能说实话,又有上进心的年轻人,实在很难。1994年,杨元庆出任PC部门主管时,没有经验,不能适应,但他从不妥协,敢于打硬仗,使联想PC业务走上正轨。企业领军人物要明白办企业不进则退的道理,在市场上要有敢闯、敢冲的精神。这是我们选择杨元庆的原因。事实证明,联想董事局的选择是正确的。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