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处己之道(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自我设计
建筑工人可能对所建房屋的通盘设计一无所知,无论如何,他不会心中老记挂着设计图样。对于一般人也一样:在他一生进行活动的每日每时,他很少想到自己一生就其整体而言的路程和特性。
如果一个人要让自己的事业具有价值和重要性,如果他要精心策划完成某个特定的任务,那么,他就需要不时地把注意力转向一生的“蓝图”,也就是一张具有设计概要的小草图。当然,要这么做,他必须运用“认识自己”的格言;他必须对了解自己的方法有若干进展;他必须知道在一生中他的真正的主要的和最为关键的目标是什么,他最想拥有的快乐是什么;还有,在那之后,什么在他思想中占据着第二和第三的位置;他必须找出,就整体来说,他一生真正的使命是什么,他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跟世界的一般关系如何。如果他为自己的重要任务画好了草图,看一看自己一生的这张小图,当是最能刺激他、鼓励他、提升他、促使他采取行动,使他不至于走上错误的道路。
人生的快乐
拿我们所经历的欣喜或欢乐,去衡量一生的快乐与否,显然是采用了错误的标准。因为欢乐毕竟是负面的。认为欢乐会产生快乐是一个错觉,是受到羡慕心的偏爱所致,最后难免会遭受惩罚。痛苦给人的感觉是不折不扣的,快乐的真正标准就是没有痛苦。如果我们没有遭受痛苦,而且又不觉得生活枯燥,世上快乐的必要条件都已经达到了,其他一切都是虚妄的。
我们绝不应该用痛苦的代价去换取欢乐,即使只是局限于招致痛苦的风险,也不应该去冒犯。要是那么做,就是以正面的真实的去换取负面的虚幻。但为了避免痛苦而牺牲欢乐,却是有利可图的。至于痛苦是跟随在欢乐之后,还是在欢乐之前来到,都是无关紧要的。企图转变当前的苦难的情景,使之成为欢乐的园地,致力于争取欣喜和欢乐,而忽视获得最大可能地免于痛苦——可是多少人都这么做——完全是违反天理。
伏尔泰说:“快乐不过是梦,忧伤却是现实的。”事实上他的话十分可信。一个人想要评估自己的一生是否快乐,一定要一一记下他所逃过的各种劫数,而不管他曾享受的欢乐。因为“幸福获致术”的起始,就是首先承认它的名称本身就是一种委婉的说法。“生活幸福”就是指“生活不那么不幸福”——即度过一段可以容忍的生活。毫无疑问,我们之所以获得生命,不是去享受此生,而是克服此生的困难——走完人生的路。到年老时,想到毕生的任务已经功德圆满,不能不感到莫大的安慰。最快乐的命运,不是去体验到最怡人的欣喜或是最大的欢乐,而是把生命带到终点,未遭受到身体或精神上的巨大痛苦。
人生的幸福
我们要小心,不要把人生的幸福建筑在过于宽泛的基础之上,不能要求拥有许多条件以保持快乐。快乐要是建筑在宽泛的基础上,最容易受到破坏,遭遇到不幸的机会也因而增加——不幸的事故总是随时发生的。在所有其他的事情上,基础越广阔,安全性就越大。“快乐”的建构所依据的蓝图,与前面所述的情况恰恰相反。所以,把你的要求降到最低限度,是避免极端不幸的最可靠的途径。
个人幸福的主要因素,包括我们自下而上的整个模式,都取决于我们内在的品质,也就是在于我们是如何构成的。这是明显的事实,毫无疑问,人的心灵对于自己的感性、欲望和思想所获得的总效果是否觉得满足,跟他的本质具有直接关系,外界只不过是对我们产生一种间接的影响罢了。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外在事件或环境,对任何两个人的影响都不同;甚至在完全相似的环境中,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不同的天地。一个人所能直接领悟的,只是他自己的观念、感情和愿望,外在世界对他的影响,只能促使他产生那些观念、感情和愿望。
人生的不幸
只有在某个时间一定会到来的不幸,才有资格扰乱我们。符合这个条件的不幸很少。不幸大体有两种:一种只是可能的,大不了是极其可能的;另一种是不可避免的。纵使一定会发生的不幸,什么时候会发生并不确定。整日都为这两类不幸做防备的人,没有片刻会是安宁的。有的不幸是否会发生根本就不确定,有的不幸发生的时间不确定。所以,如果我们不想由于恐惧不幸而失去人生的所有快乐,我们就应该把前类不幸看作永远不会发生,把后类不幸看作不会立刻发生。
不幸的事件如果已经发生,无法改变,我们就不应该再认为事情可能会演变为其他的情况,更不应该的是,认为当初如何就可以避免这件事。因为这种想法会增加自己的苦恼,使事情无法忍受,让自己成为自讨苦吃的人。我们最好以大卫王为榜样。当他的儿子躺在病床上时,他不断地向耶和华百般苦苦哀求,希望他会康复。但儿子一断气,他就擦动一下指头,不再记挂这件事。如果不能轻松做到这一点,你就需要躲藏在命运之神的庇护所,接受一项伟大的真理:事情的发生是必然的结果,是无可避免的。
人生的睿智行为
在我看来,人生睿智行为的首要规则,包含于亚里斯多德在《尼可马氏伦理》中所提到的一个观点,原文可译为:明智人士所致力的是免于痛苦,而不是寻求欢乐。
人生睿智行为中的要点,是维持我们对目前和未来的看法的适度平衡,目的是避免过分注意其中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许多人对生活过分注重现在——我认为他们是不折不扣的轻率之徒;有些人太在意未来,总是小心谨慎。很少人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一些非常努力、只希望生活于未来之中的人们,总是向前看,迫不及待地盼望着未来,认为只有尚待获得的东西,才会使他们快乐。尽管他们气度聪颖,其神情正像意大利所见的驴子,它们步伐之所以匆促,是因为它们头上捆绑着一根棍子,棍顶悬挂有几棵稻草;稻草总挂在前头,驴子一直试图能吃到稻草。这些人终生生活在幻想之中,他们老是“将就着”过活,直到终老死去。
心境的平静
我们心境的平静越少受到恐惧的扰乱,我们就可能更多地受到欲念和期望的鼓励。这就是歌德的那首非常受人欢迎、名叫《我不作任何寄望》的诗歌的真正意义。我们只有先排除一切虚荣炫耀,投身于简朴无华的生活中,才能够做到心境平静,也就是到达人生幸福的坚实基础之上。心境平静是享受此刻的必要条件。除非我们能享受一个个的片刻,否则就无缘窥见人生幸福的全貌。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今日”只出现一次,不会再度回来。我们易于忘记,每一天都是生命中不可缺少、因此也就是无从补偿的一部分。我们不免把生命看作一个集体的意念或名称,其组成的一个分子遭受毁灭,对整个生命没有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