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4节 诱惑的11种“美丽”表情(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不堪承受的速度压力
许多企业家在制定新一年度或新一轮周期的发展目标时,总会推导这样一个公式:过去几年,企业的经营规模总是以每年翻X番(这个X为一个至少大于1的数字,如2、3、5、10等)的速度在递增,因此,未来每年计划在现有基础上继续翻X番。人们在为这些企业家的豪情壮志所感染的同时,内心深处难免产生出一丝隐忧。
企业创业初期,其速度神话可能是真实的。因为企业基数小,比如开始有10元钱,一个月之后赚了100元,增长率肯定达到1000%。不过这并不能充分证明企业的实力,行业内的市场份额才比较可靠;在新兴行业,仅凭市场份额的大小也不能准确反映情况。
一个企业长期持续高速增长的神话肯定是假的。因为长期高速增长太难做到了;实际上,大部分企业走的都是一条抛物线,高速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增长速度就会突然减慢,到了顶点就可能开始下滑了。
但是许多创业者在接近抛物线顶端时,总是感觉良好,继续按照原来的速度制定下一阶段的目标,分配相应资源。尽管此时危机已经四处出现,但创业者往往不愿正视,因为他已经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还没有体验过真正的失败。特别是当企业终于按计划达到了抛物线的最高点,企业家的感觉更加美好,他不知道、不相信接下来就会减速了。此刻,主管们已经发现大势将去,因为为了获得最高的销售额他们已经了竭尽全力,甚至提了许多建议,证明形势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他们不能以先见之明的姿态去告诫企业领导者,谁也不敢担保自己就比领导聪明,万一判断错了怎么办?因为创业者今天的成功,正是跟各种各样悲观的、错误的经营思想斗争的结果;或者他明知不行,却有更伟大的投资计划已经启动,急需比过去更好的销售收入。因此,如果是企业主管,只能小声提醒老板,说大声了担心被怀疑工作热情有问题,影响奖金和升迁;如果是企业顾问,就更左右为难了,硬说老板的计划不行,生意就可能做不成了。一般情况下,当企业领导者自信地说出自己的销售额能达到10亿时,企业顾问一定要鼓掌,最好再发挥一下,说12亿也没问题,这样人家就会痛快地给钱,因为他感觉你已经帮他多赚了2个亿。麦肯锡在给实达公司做咨询时,曾提供了两套方案——一套渐变、一套急变,实达公司却选择了急变方案。
有一个“挑担”寓言很能说明问题。这个寓言说的是,有一个愚人颇有勇力,能挑150公斤的重担。第一天,他试挑1公斤重的担子,健步如飞;第二天,试挑10公斤的担子,仍健步如飞;第三天,试挑100公斤的担子,还是健步如飞。于是,他觉得自己的力气每天增长10倍,所以第四天让人给自己加上1000公斤的重量,结果硬是给压垮了。“挑担”寓言表明,一个人在潜能充分发挥前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增长,不能简单地无限推论。
●快鱼不一定能够吃慢鱼
有相当一批企业因为偶然的因素,把握住了难得的机遇,创造了一夜暴富的惊人奇迹,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功。这些成功的客观经历,使企业家们主观上有一种寻求高速增长的强烈冲动,陷入企业发展越快越好的认识误区。但是,在企业其实还很弱小的时候,盲目追求高速增长,实现短期销售利润最大化,这种行为蕴含着巨大风险。由于不顾企业的实力和管理水平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就会把企业始终置于高风险状态下,导致交不必要的学费、走不必要的弯路甚至半途夭折的严重后果。
2000年学生创业高潮期间,在央视的专题节目中,时任联想总裁的柳传志就曾尖锐批判“快鱼吃慢鱼”理论的荒谬。柳传志认为联想之所以成功,并且还能够不断地取得新的成功,重要的原因就是“夯土理论”——稳扎稳打,先撒上一层土,夯实之后,再撒上一层土夯实,然后再一步一步走。当时在场的大学生们大都不以为然,还批驳柳传志不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该休息了云云。现在,联想发展得更壮大,而那些学生创业团队却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著名的教育软件开发商科利华公司的创始人、清华大学物理系硕士宋朝弟,曾积极推广所谓的“量子理论”——要么不运动,一运动,就要跳跃,不追求渐进发展。宋朝弟称科利华不追求“百年老店”,认为老字号意味着保守,不思创新与变革。经过了初期意想不到的成功之后,在“量子理论”的支撑下,急功近利的做法成了科利华所谓“顺应时代的聪明选择”。不惜代价地扩张、不惜成本地买壳上市、不顾回报地投资互联网等一系列惊人大手笔,让科利华公司的溃退速度像量子理论一样迅速,甚至比它前期扩张的速度更快。
联想集团的常青和科利华公司的速朽,从正反两面深刻地揭示了稳健、踏实、立足长远才是企业经营的正道。企业经营如同种庄稼,不能揠苗助长;也如同马拉松,不是看开始时谁最快,而是看谁能有足够的耐力、保持均衡的速度。
3、规模诱惑/恐龙为什么灭绝?
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走上扩张的道路。从规模经营和扩大市场占有率来说,企业扩张是有利无弊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企业并没有在扩张中壮大规模,提升效益,反而因为扩张失误而使企业陷入困境。“大的就是好的”的思维定式存在于很多企业家的脑海中,恐龙灭绝的原因却很少有人认真思考。是做大还是做强?是先做大再做强,还是先做强再做大?这是两种不同的成长选择。
●盲目扩张,犹如抱石同沉。
规模扩张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企业规模的扩张无非表现在资产规模、员工规模、市场规模、利润规模的扩大等方面,但是,规模扩大,与企业效率的提高是逆相关的。企业规模扩得越大,效率往往越低。了解美国企业的人都知道,在目前仍占很大比例的传统美国企业中,由于规模的大型化,各种报告泛滥成灾,一项决策往往要等很长时间才有定论,企业的官僚作风丝毫不输某些中国的国有企业。
企业规模扩大,也将导致资金效率的降低。在很多时候,钱都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社会资金的投入也同样存在问题,一亿的资金投入一个中小企业,其效果明显大于投入一个产值数百亿的企业。
赢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盈利的增长。市场经济在很多情况下,看的不是利润绝对值的高或低,最重要的是利润增长率。
可见,当规模扩张导致企业的运营效率、资金运用效率、利润的增长率出现负增长时,其意义就显得很苍白。
在具体问题上,很多企业抱怨市场上存在的不正当竞争现象,但其实质,还是由于垄断造成的。实际上,当企业规模扩张达到有垄断倾向的程度时,就迫使更多的企业为了生存,各出奇谋,进行不正当竞争;另一方面,垄断企业也会利用垄断优势,力图压倒其他企业,造成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弹。
从社会角度分析,企业规模的无限扩大,将会成为全社会的负担。特别是政府有明显赞成倾向的话,企业将会用自己的规模作为筹码,要这要那,干预社会经济。韩国经济现在就是这种情况,本来是企业经营失误拖累了整体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在改革中,企业却以自己的规模作为讨价还价的手段,威胁政府改变改革步伐。
企业大规模化后,还会因为实行精简机构、裁减人员等调整,增加社会负担,造成社会不稳。在正常情况下,大企业是从小企业发展而来的,以限制中小企业的发展作为代价,去发展所谓的“大”企业,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不符合经济规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企业间的兼并扩张也曾风行一时,但其后却是又纷纷拆分为小规模的单位或企业,开展所谓的企业“瘦身运动”。这一教训值得我国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各大集团企业参考。
●做大还是做强。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平均增长率达9.7%的速度,快速、健康地发展着,引起全球的极大关注。外国投资者普遍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前景表示乐观,“欲独霸世界,先逐鹿中国”正成为一些跨国公司的发展目标。
这些年中国兴起了“500强”热,不少人在谈论“中国有哪些企业能进入500强”、“中国企业离500强还有多远”,有的企业发展刚起步就不切实际地定下进入世界500强的时间表。实践证明,这些豪言壮语只能是美好的愿望,不去努力做实实在在的基础工作,反而失去了一次次发展良机。前几年,依靠一定的行政手段,国内一些企业也纷纷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集团化等尝试,雄心勃勃要冲进500强,但由于只是简单的捆绑,规模虽大了,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却没有相应提高,未能起到1+1>2的规模效应,可谓大而不强。
国内不少企业家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就认为,“大”和“强”是两回事,只大不强不会有效率。海尔要发展,就要“创新”,要“借力”,因此海尔与国际上知名的跨国公司如飞利浦、东芝等都有联盟关系,在与大型跨国公司合作过程中,练好企业内功,强身健体。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认为,对于真正的企业家来说,脚踏实地做好主导产业,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更能体现企业家精神,新希望目标是做“百年老店”,而并非进入世界500强。张瑞敏、刘永好都是头脑理性的企业家,对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深刻的理解。作为企业,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把握规律,把握世界潮流,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把机体的膨胀作为追求的目标,是企业经营的一大误区。现在,很多国内大企业都把进入世界500强作为企业的长期的经营目标。企业的规模固然重要,但如果在追求规模时忽视专业化,就会对企业长远利益造成损伤。在强烈的膨胀欲支配下,当在自己的行业领域内继续膨胀受到限制时,比如来自专业化的压力,企业只能在别的领域低阻力下扩展。企业通过资产兼并、资本运营可能在短期内使自己的资产成倍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和世界500强的距离在缩短。恰恰相反,如果没有专业化作为基础,企业的这种膨胀将给企业进一步发展带来包袱、埋下隐患。
4、暴利诱惑/沙漠里的海市蜃楼
社会上充斥的各种高回报率的投资诱惑,对于企业,就像沙漠里出现的海市蜃楼对于饥渴的旅者一般,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让人忍不住疯狂地追逐。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