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 诱惑的11种“美丽”表情(6)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里曾说,从产品到商品,需要经过“惊险的一跳”。而营销正是这个惊险动作的踏板。从市场分析、市场选择,到产品开发、定价以及分销和促销,这一切过程,无不是为商品价值的实现服务的。这一跳,跳过去,商品就实现了价值,企业获得了盈利;跳不过去,企业就会蒙受损失、遭遇困境。因此,市场营销对于企业而言,确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市场营销成为近年来全国人才市场最热门的专业、招聘数量始终排在第一位的现象中略窥一斑。营销诱惑有如下表现:
●广告诱惑。
通过各种媒体发布广告,是企业宣传自身、品牌和产品,迅速提高其知名度的有效方式。但是在一些企业眼里广告的作用被无限放大,成了品牌和产品的全部,对广告几乎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
1、 广告泛滥效果差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广告业以平均每年递增40%的速度发展,电视、报纸、杂志、电台、路牌、灯箱等广告媒体各显神通。打开电视,广告如轰炸机般狂轰乱炸,摊开报纸,长篇累牍或是中缝夹缝中都是一个相同的口号——“快来买我的产品吧!”甚至进了电影院,人们也逃不过广告的追踪轰炸。随着广告的激增,消费者普遍感到被喂饱了。这也就难怪当迪斯尼公司宣布,在其电影院放映电影前不再播放广告时,赢得了疲于广告的顾客们的热烈掌声。
诚然,在中国民众的消费理念尚不成熟、主流媒体市场化程度不高等现状下,媒体广告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正常界限。很长一段时间,只要做广告什么都能卖出去,只要让全国老百姓知道了就成了名牌产品。广告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产品神话。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前些年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竞标的“标王”、万众瞩目的山东秦池酒厂。1995年11月,秦池酒厂以6666万元夺得1996年标王,一鸣惊人,结果秦池酒销量剧增,夺标后仅两个月,其订货额已经相当于过去一年的水平。秦池酒也走出国门,远销港澳台和新马泰地区,势不可挡。这真是令人喜出望外,初尝甜头的秦池酒厂领导难免有些头脑发热了。于是,1996年底,秦池酒厂又斥资3.2亿,再夺1997年标王。3.2亿元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它意味着为秦池酒厂每天要支付近百万元的广告费用。二次中标,作为一个县办企业的秦池酒厂表面上风风光光,实则身负重压、苦不堪言。另外,秦池酒厂用从外地进购原酒勾兑白酒销售的事实被新闻媒介披露后,受到消费者的抵触,更是加剧产品积压,生产经营已经陷入困境。真是:成也广告,败也广告。秦池酒厂过分追求和倚重广告效应,最终引火烧身。
由于广告对市场销售的显著效果,一些企业在广告投放上的投机心理也日趋严重,仍然笃信只要通过广告进行强力空袭,就可以诱使消费者像被催眠似地采取购买行动,因此广告预算不断追加、广告手段层出不穷、产品宣传夸大其词,渐有泛滥之势。2005年3月,宝洁SK-Ⅱ产品遭遇起诉风波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江西消费者吕萍及其全权代理人唐伟直接质疑SK-Ⅱ中文产品说明隐瞒含有烧碱成分以及“连续使用28天细纹及皱纹明显减少47%、肌肤年轻12年”的广告用语“涉嫌虚假广告”。
可以预见,相当多的广告声音将变得越来越微弱,顾客们甚至会忘掉某一广告到底是推销哪种产品,分不清某一产品与其他产品在质量和特性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在这一点上,人们可以借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广告在可口可乐身上施展了其无穷的魅力。自从1886年可口可乐问世以来,40多种语言文字的宣传广告,持续不断地重复出现在全世界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体育场、街道、公园等公共场合的广告牌上。它甚至伴着美国青年走上战场,获得在战地上生产的特权。从表面上看,可口可乐公司的广告也是一掷千金,无孔不入;实际上,它的广告均经过精心策划,并非单纯的狂轰滥炸。所有的时尚、潮流,无一不是由青年的喜好决定的;可口可乐公司深谙此道,其广告宣传非常注重青年。另外,可口可乐公司强调广告必须高尚和简洁,总是选择一个优秀的宣传口号,在一定时间里反复使用,务求深入每一个人的心中;当它达到一定的限度时,马上再改用另一条动人的宣传辞语。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其宣传无不围绕着其基本原则进行,那就是“怡神”和“清爽”、“简洁”而“有力”。正是这些多方位、多形式、针对性强的广告宣传攻势,使得可口可乐的名声在全世界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程度。
2、名人广告喧宾夺主。
大凡名人都有其良好的公众形象,一举一动影响着一大批人。加上“爱屋及乌”的传统文化影响,名人的吆喝自然最具蛊惑力、号召力和影响力。于是,请名人作广告便蔚然成风。企业企图依靠名人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和信任感来推销自己的产品。然而,名人效应并不一定是营销的灵丹妙药。不可否认,妙用名人广告确能达到一般广告达不到的效果,但同时利用不好也会带来不少副作用,比如名人的光芒太盛盖过了产品本身,名人的负面新闻毁坏了产品名声等等。
没有名人照样可以做好广告,万宝路就是一个典型。随着戒烟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瘾君子”抛弃了烟草业市场,制烟业日益感到难以为继。但美国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的销售额却在不断上升,令人刮目相看。其名牌产品香烟“万宝路”在1991年创下了94亿美元销售额的记录。“万宝路”的成功,得益于其广告宣传,以及由广告宣传所塑造出来的“万宝路”形象。目前,这一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了美国文化的象征,人们这样形容:“如果一个美国人想欧洲化,他必须去买一部奔驰,如果一个人想美国化,那他只需抽万宝路,穿牛仔服就可以了。”
刚开始,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用马车夫、潜水员、农夫等作为广告男主角,都觉得不够令人满意。最后,理想男子汉的形象最后集中到美国牛仔身上——一个目光深沉,皮肤粗糙、浑身散发粗犷、豪气的英雄男子汉,马上就迷倒了世人。该广告仅问世一年,公司香烟销售量就提高了三倍,一跃进入全美前十大香烟品牌之列。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从1955年至今的40多年内,万宝路从不选用那些出名的“男子汉模特”,而是经常派人到美国最偏僻的大牧场去物色土生土长的“真正的牛仔”,终于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起了“哪里有男子汉,哪里就有了万宝路”的名牌形象,那粗犷豪放、自由自在,纵横驰骋、四海为家的牛仔代表了在美国开拓事业中不屈不挠的男子汉精神。现在,万宝路香烟每年在世界上销售3000亿支。世界上每抽掉4支烟,就有一支是万宝路,万宝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渠道诱惑
如同血管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通道一样,渠道是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成功搏击的生命之河。河道的畅通与否,极大程度地影响着企业的成败。渠道是产品顺利分销的关键,也是许多营销人员头疼的一道营销难题。在实战中渠道运筹失误往往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自建网络比利用中间商好。
很多企业不甘心利润被别人“瓜分”,企图通过自身力量建立销售网络,执行分销职能。如广泛设立分公司、办事处或专卖店,绕过中间商,直接将产品销售给最终用户和消费者。并认为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如便于控制指挥、安全灵活、节约成本等。其实,在实际操作中未必能够达到这样理想的结果。由于路途遥远和信息阻隔,总部未必完全清楚分支机构的所有情况;以区域市场为基础建立的各分支机构只对总部负责,相互间缺少协调,经常画地为牢、互成壁垒、各自为政;损公肥私、死帐呆帐、携款出逃的现象比比皆是;摊子铺得太大、体态臃肿、信息传递及决策缓慢,一有情况往往很难作出迅速反应;实际运作中的人员开支、广告、市场推广等费用的浪费现象屡见不鲜。
2、中间商越多越好。
“分销商越多,销量也越大”,这是许多企业的逻辑。如果真的按照这种逻辑来营造渠道网络,很可能会面临以下问题:市场狭小,僧多肉少,经常出现“同室操戈”(窜货、恶性降价等)的现象;渠道政策难以统一;服务标准难以规范。
3、渠道越长越好。
渠道长有长的好处。如日用消费品的消费对象高度分散,产品购买频率较高,销售环节较多,因而长渠道比较合适;但这并不意味着渠道越长越好,原因是:战线拉得过长,业务人员和经销商的管理难度加大;交货时间会被延长;产品损耗会随渠道的加长而增加;信息传递不畅,企业难以有效掌握终端市场信息;渠道各环节的利润被摊薄。事实上,以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的渠道扁平化是当今渠道营销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