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5节 《易经》功夫——刚柔相济话太极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在《易经》中,非常强调“太极”这个概念。“太极”的意义非常复杂,但如果一定要表达出来的话,那我们就可以说:“太极”是天地和阴阳还没分化出来以前的混沌状态的元气。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也是万物的开端。由太极开始,可以衍生出阴阳两仪,两仪而生四象(春夏秋冬),四象再生八卦,最后八卦衍生出万物。
正是因为太极的精深玄妙,蕴含着宇宙的至理,体现着易理的真谛,符合事物运行的终极规律,所以在实践中运用得极为广泛,甚至直接孕育并影响了出神入化、高深莫测的中国武术。不知从何时起,中国人根据由易理衍生出的阴阳辩证关系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推演出一套惊世骇俗的绝妙功夫——太极拳。太极拳法,轻盈舒展、绵里藏针,看似如行云流水、自在随意,而其内在则蕴含着至刚至猛的千钧之力。太极拳表面上柔和舒缓,并不具备攻击性,实则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攻守兼备。可以说,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深得易理的精髓,堪称中国功夫的至高境界。至于其最大特点,公认为是“刚柔相济”。我们不妨结合太极拳的拳法要义,来看看什么是刚柔相济的境界。
什么是太极拳的刚柔?简言之,“刚”就是以腰为轴,利用太极拳的缠丝劲,牵动丹田充溢之内气,在瞬间发出的爆发力,亦称弹簧劲。这种劲是通过长时间周身放松、拉长、用柔缓的动作,在去僵以求柔的过程中,练出的先天自然之气(丹田之气)所产生的,并非后天之拙力。至于“柔”,与“刚”相对、却能互补。也就是说,“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可见柔并不是松软,而是祛除一份拙力、蛮力,练得一份柔韧的缠丝劲。这正是太极拳的精髓,非千锤百练、天长地久,不易轻得。
人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第一步就要去僵求柔,彻底摧毁人体长期养成的拙劲和蛮力。那么什么是蛮力呢?我们不妨举个例子。例如每个人从小的时候,要拿起一个重物,会本能地使劲,这个劲就是拙力;久而久之,人就会养成必须鼓劲才能负重和举重的习惯。鼓劲实际上是努劲,在太极拳术语中叫它拙劲。这种劲道总是有限的,而且频繁使用,于身体也会有损。而太极拳讲究的是使巧劲,它没有刚猛的招式。因此在太极拳练习中,起步就要求身体放松,动作慢、缓、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全身放长产生弹簧劲,才能引动体内之真气,使内气鼓荡于周身,最终达到借力打力的效果。不过,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程度呢?
既然是功夫,当然首先要从气势上压倒对方。“气”就是力量,“势”就是招数。对太极拳来说,它讲究的是以意行气,以气摧形。然而无论是气还是势,它们都有着大小、刚柔、强弱之分。一般来说,气强则必然势刚,若势柔则将导致气弱。太极拳的每一个定式(势),自有刚道在其中;而当拳法在不同定式间转换的时候,又显出柔缓的风骨。可以说,随着有形的拳势、意念、呼吸开合有别,定势动作表现其刚,转换动作表现其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定势至刚处就显示出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势与势间转换时则为至柔,此时一般呈守势以化解对手的招数。所以学太极拳,最要紧的是要懂得化劲、发劲,分清刚柔在每一招势中的运用。在具体的实战运用中,必须深明“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摧逼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挤、按,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的道理。
如果把刚柔相济、攻守兼备的太极拳功夫反映在技击上,它完全是一种大将风范。习此拳者从来不主动地轻易去招惹他人,但是他们也会把握“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太极拳练到一定境界,人完全像一个皮球:只要你推得轻,它就回得轻;如果你拼命狠推,它的反击力就越大;你打击得愈重,它把你弹得愈远。究其实质而言,皮球里面只是空气而已,外面是橡胶,人为何也能如此?那是因为长期的太极拳运动,会引得内气鼓荡于四肢,柔极生刚所致。
大家看到过满载几十吨货物的汽车,支撑它们的只是轮胎,轮胎是方还是圆?当然是圆。轮胎里面填充着钢筋还是水泥?都没有,只有空气。既然轮胎里面空空如也,那么是什么力量承载起如此沉重的货物而不致翻覆呢?我们说,那是因为轮胎里充塞着“气”的缘故。火车的力量大不大?大。那是什么赐予火车力量的呢?我们说,那是“气”——发动机燃烧汽油而产生“内气”(早年的火车,用蒸汽作动力);通过它的运动,牵动机械运行的。火车载的货物重不重?重。是方的还是圆的去支撑?是圆的铁轮。所以太极拳讲求“立身中正”圆活的自然身法,太极图用圆表示。足见圆符合运动力学,又符合于自然规律。太极拳似水,水极柔又极刚,水可使山岳成平地;水可使高楼大厦成泥沙。太极拳似风,风能说不温柔?但若风一旦“刚”起来,形成台风或龙卷那样可怕的风暴,足以把一座城市霎那间刮成一堆废墟,也可使世间万物无影无踪。这就是柔中寓刚,柔极生阳之理。
太极拳如果练到了至刚至柔且能在刚柔之间变换自如的境界,足以使身体蚊蝇不能落、滴水不能沾(此两句形容太极功夫的灵活、圆滑之意);甚至运力时外不见其形,只通过“吭”或“哈”的一声,便能使人跌于丈余之外。然而要达到这样的地步,实在不容易。它到底难在什么地方呢?难就难在刚柔的准确把握上,难就难在刚柔相济的“中和”上。所以说,“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这样一套拳法,既不能归于“刚”类,又不能归于“柔”类,所以干脆称为“太极”。
把太极拳的这一套原理运用到生活中,也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我们常听别人这样评价一个人:“他这个人,太极功夫真是练到家了。”大概就是说这个人圆滑世故,“推、托、拉”的本事很高。但就另一方面来说,很多硬碰硬不能解决的问题,确实能通过类似于“太极推手”的手段来解决。把太极功夫的精髓运用到管理上,相信也能收到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等意想不到的奇效。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