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6节 中国式管理,刚柔相济显真功(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管理是需要功夫的。对中国人来说,无论是施行管理,还是应付管理,都有一套一套的管理功夫。但这些所谓的功夫,倒不一定有固定的招式和现成的套路;但它还是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具体招数则可以因应实际的情势而灵活变化。
我们说,中国功夫的特点,乃在于刚柔相济、虚实结合、动静相宜、内外兼修、攻守兼备、形神合一。在管理中如果也能把握这些原则,才算真的领悟了中国式管理的真谛。
中国功夫,来自于人们对宇宙、人生的认识和把握;古人力图通过对功夫的修炼,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功夫,用在单个人身上可以健体防身、惩凶除暴,是为“一人敌”的武术;用于指挥千军万马,则可临阵破敌、保境安民,是为“万人敌”的兵法。中国功夫一旦施展起来,可谓“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直教人觉得宛如神龙见首不见尾,气度恢宏、气象万千。而现代企业管理所追求的,也无非是要能达到这一浑厚、通透、圆融大智、收放自如的境界。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中国管理实践,来看看中国功夫和中国管理有哪些共通之处。
太极拳是中国功夫的代表,它的最大特点是刚柔相济。太极功夫也有很多可以为管理所借鉴的地方,也总是为国人所推崇备至。我们说,中国式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太极式管理”,在温文敦厚的表象下,其内在也蕴含着巨大的刚力,外柔内刚、外圆内方。
1.1 太极功夫教会了我们什么
年轻人总是不大喜欢看也不喜欢学太极拳,觉得那玩艺沉闷乏味、节奏又太慢,与紧张激烈的现代生活节奏格格不入,只适合气定神闲的老年人修习,还是那些至刚至猛至烈的南拳北腿、轻功气功看起来痛快。哪怕只是些花拳绣腿,也远比太极拳打得热闹。但俗话说的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看懂太极拳的门道,没点真功夫可不行。别看这套拳术表面上总是不紧不慢、温和有余而气势不足;然而实际上它沉稳镇定,节奏感也非常强,一招一式的转化几乎是浑然天成,毫不拖泥带水,使人感觉严丝合缝、无懈可击。这些精妙之处,当然值得管理者好好学习。
我们提倡管理者学习太极功夫,并不是要求他们修炼出圆滑世故、能推就推的“推手”来,而是希望管理者能体味到刚柔相济的管理技巧,形成一种灵活、权变的管理风格。对管理者来说,“刚”道就是管理的原则,如果做事没有原则,或者空有原则而不遵从,会使管理失去意义;“柔”道就是人性化、推崇权变的管理模式。只有两者兼顾,才是最有效的管理。但是在今天的企业界,许多管理者仍然沿袭过去那种粗放式的管理,只注意到了管理的刚性,对被管理者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做得稍微好一点的话,那就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以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难道管理就这么简单么?这样的管理手段,并不见得怎么新鲜,人们不一定都会吃这一套,总之离“刚柔相济”还差很远。
所以今天我们更为推崇的,乃是一种柔性化管理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刚柔相济”的完美境界。这里所谓的“柔”,并不是柔弱、无为的意思,它更主要的是强调了一种灵活、权变的思想,是一种道法天地、顺应自然的管理模式。
1.2 柔性管理法则
今天的企业管理,正在朝着科学化、精确化的方向发展,这实际上是一种刚性管理;而管理者或多或少都忽视了,管理也应该有其柔性的一面。在21世纪的今天,虚拟组织、柔性团队正在成为管理的主流,企业的柔性管理也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所谓柔性管理,从宏观层面上看,是一种对“稳定和变化”同时进行管理的新战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产与供给能力急剧膨胀,产品生命周期在迅速缩短;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全球各地的市场已趋饱和,消费偏好瞬息万变,全球市场变成了一个由个性化、多样化与人性化组成的变幻不定的万花筒。在表面上混沌的纷杂现象中,看出事物发展和演化的自然秩序,洞悉到下一步前进的方向,识别出潜在的未知需要和未开拓的市场,进而预见到变化并自如地应付变化,这就是柔性管理的任务。
具体到职能管理层面,企业柔性管理强调感情管理、塑造企业文化、推行民主管理、重视人才培训、人才资源开发;强调组织的柔性化,如由集权向分权的过渡,金字塔型向网络型组织过渡,组织机构的弹性权变设置等;强调战略决策的柔性化,如增强战略的灵活性,实行弹性预算、推行滚动计划法;强调营销组合来吸引消费者,刺激购买、实现销售;强调生产的柔性化,如制造业采用柔性生产线来组织灵活生产、突出多品种、小批量、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强调利用高新技术进行管理,如信息技术带来的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等使管理具有更灵敏、快速的特点;强调视觉标识管理。
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主要在于不是依靠权力影响力(如上级的发号施令),而是依赖于员工的心理过程,依赖于每个员工内心深处激发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因此具有明显的内在驱动性。不过,只有当企业规范转化为员工的自觉意识,企业目标转变为员工的自发行动,从而形成内在的驱动力时,自我约束力才会产生。
柔性管理要求员工把外在的规定转变为内心的承诺,并最终转变为自觉的行动,这一转化过程是需要时间的,考虑到员工个体差异、企业的文化传统及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往往难以协调。然而一旦协调一致,便获得相对独立性,对员工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
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柔性管理主要体现为管理决策的柔性化和奖酬机制的柔性化。
(1) 管理决策的柔性化首先表现在决策目标选择的柔性化上。传统决策理论认为:决策目标的选择应遵循最优化原则,它所寻求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惟一的最优解。而事实上由于决策前提的不确定性,难以按最优准则进行决策。有鉴于此,赫伯特西蒙提出了以满意准则代替传统的最优化准则,决策者可根据已掌握的信息作出满意的选择,而不必苛求惟一最优解,因而具有更大的弹性。决策的最优化准则向满意准则的转变,实质上也就是从刚性准则向柔性准则的转变。此外,管理决策的柔性化还体现在决策程序上。“一言堂式的决策”属于刚性决策,其最大缺点是很难避免主观、片面、武断的错误;“群言堂式的决策”是由相关人员独立自主地自由发表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择善而行,由此而形成的决策,可称为柔性决策。
(2)奖酬机制上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适应的对象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高素质员工,而创造性活动往往是一个探索过程,其间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再说智力活动本身也很难计量,所以创造性工作难以量化。如果硬性量化并以此作为奖励依据,势必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抑制其潜能的发挥。因此柔性管理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奖酬机制的柔性化,除了物质上的奖励外,更应注重精神上的嘉奖,还可以通过扩大和丰富工作内容,提高工作的意义和挑战性对员工进行激励。这已经在一些高技术公司中得到了体现。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